APP下载

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阅读课堂

2015-03-01江苏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222300张启道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2期
关键词:蜡烛孔子课文

江苏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222300) 张启道

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阅读课堂

江苏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222300) 张启道

阅读教学要充满活力。活力四射的课堂教学,师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达成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打造富有魅力的阅读课堂教学,有以下策略: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充满期待;改善教学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满怀好奇;挖掘文本的言语内涵,让学生跃跃欲试;开放课堂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绪翩翩。

阅读教学 活力课堂 精彩 好奇

阅读教学要充满活力,活力课堂能发挥师生的阅读潜能,也能够吸引学生,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上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堂,却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甚至在有意无意地折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能触动学生的好奇心,不善于改变单调的教学行为,是课堂乏味的主要原因所在。富有魅力的课堂应富于变化,能够撩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充满期待

有些课文内容不难理解,但照本宣科,学生必然味同嚼蜡。原因在于教师片面地把教材内容当做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就应该“用教材教”。

如《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该教什么呢?可以借这篇课文教学生讲故事。讲故事不是读课文,读课文需一字不差,讲故事要自由发挥,会讲故事就要善于扮演角色。老牛是神牛,当神奇的老牛开口说话时,怎样把未卜先知的老牛的话讲得富有吸引力呢?特级教师虞大明先生采用回声艺术,渐弱的“……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的回音效果,把老牛的话描绘得神乎其神。而对织女的呼喊:“快去找爸爸!”又采用了拖音艺术:“快——去——找——爸——爸——”声音由大到小,由强而弱,制造出穿透时空的呼告效果。

讲故事应学会设置悬念,强化故事性。《牛郎织女》一文本身就有许多设问,如:“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课文的最后:“每逢这一天,喜鹊也似乎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为了增强故事性,可以在讲述中添加悬念:“它们干什么去了?原来……”这就使故事富有波澜,一波三折。

讲故事还要运用想象,增强文学性。如文中:“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讲述时可以再宕开一笔,使故事更富传奇色彩:“牛郎不是披着牛皮吗?为什么飞不过天河?谁知牛郎往前飞一尺,天河涨宽一尺,牛郎飞高一尺,天河涨高一尺……”这样的想象,让听者又一次沉浸在神秘的意境之中。这怎能不深深地吸引学生呢?

二、改善教学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满怀好奇

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拒绝教师的引导。好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好奇,使他们进入主动求知的良好状态。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阅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乐于探究的兴趣。

请看《推敲》一课教学片段。

师:欢迎参加“夺标800超级联想大比拼”活动。老师给你们四个提示语,请说说他是谁。

(1)“和尚、还俗、月夜访友、苦吟诗人”,猜猜看,他是谁?

(2)“丧父、兄嫂、古文运动、昌黎先生”,再猜猜,他是谁?

教师借用电视节目导入新课,既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可以从外部刺激着手,还可以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孔子游春》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年代久远,学生有一种疏离感。执教此文,我故作神秘地讲述了一个故事:“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越了两千多年,千里迢迢来到孔府,想拜孔子为师,没想到孔夫子看到我的到来喜不自胜,他高兴地说(延长声音让学生引用孔子名言作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我满心欢喜地进入‘孔子学堂’。孔子看到我捧起书来,又兴奋地说(仍让学生回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有些疑虑,跟孔子说:‘您看我的头发都花白了,学习恐怕很困难了。’孔子意味深长地说(学生回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此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兴味十足。过渡到“孔子论水”一段的学习时,我仍“沉浸”在“梦中”,说:“人们常说水流千里终归于海(人走千里终归于家)。我国的河流几乎都东流入海。我在孔子故里看到的泗水河却不一样,它是向西流的。我想,‘时光一去不复返’这话不完全对,你看这泗水河都可以向西流呢!孔夫子观赏泗水河,看出了什么道理呢?”这样,没有斧凿之痕,没有生拖硬拽,自然引入了下一片段的学习。于永正老师说,教学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这样的课才能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

让人好奇的东西,还在于它与众不同,给人以新鲜感。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课堂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默写词语。但我不是一个一个地让学生默写,而是先报了三串词语,让学生完整地听完后再默写。三串词语依次是:“蜜蜂、蝴蝶、蜻蜓、蚂蚱、乱闹”“倭瓜、谷穗、黄瓜、韭菜、乱勾”“拔草、浇菜、铲地、摘花、瞎闹”。三串词语默写完毕,各组词所表现的内容立现。第一组写的是园子里的昆虫,第二组写的是蔬菜,第三组写的是菜园里的劳作。而每组的最后一个词,则是写“我”在园子里的活动。我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活动,他们自然想到了“玩”,由此再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那就是:“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这就是专家所说的把长文读短的本领,也是执教者的匠心所在——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三、挖掘文本的言语内涵,让学生跃跃欲试

把教材内容适切地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境界。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为例,学生只读懂了信的内容是告诉儿子一个道理,即“给”永远比“拿”愉快,但并非完全理解信的内容。事实上,高尔基并不是给儿子讲大道理,而是从栽花这件事情出发,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儿子明白道理。先是说儿子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特别指出是在“岛上”,让儿子明白这美好的东西——鲜花,不仅给爸爸带来了愉悦,也愉悦了岛上的其他人;明白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欣赏的,不能把美据为己有,而要学会奉献。接着,让儿子明白,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种花,其他的一些美好的行为、热情的帮助都是美好的东西,意思是让儿子无论在哪里,都要留下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德行。最后,由对事情的认识延伸到谆谆的教诲。这便是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的写法。

维果茨基告诉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薛法根老师教学《爱之链》一文将近结束时,又掀起波澜:“这篇小说很有意思,你一读全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薛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一般化理解,而是独辟蹊径:“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不知道的?”这让学生感到很新鲜,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就是一种对话形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中装着读者,有着与读者对话的意识。因此,从作者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首先就要读出文章“写什么”。“写什么”往往可以分为“言表之意”(即文字表面的意思)、“言中之意”(即稍加理解可以获得的意思)、“言外之意”(即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学《鞋匠的儿子》时,对于课文中林肯的一句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许多学生仅仅读出了感激,这其实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这一课时,逐步引领学生读出了“言内之意”——林肯的胸怀大度,“言外之意”——林肯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学生把课文读厚了,吮吸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极其丰厚的语文营养。

四、开放课堂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绪翩翩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读,又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主动思考,乐于思考,产生一种“诗情绕树雀难安”的思维冲动。执教《半截蜡烛》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引导他们探究:假如杰克端着蜡烛去取柴火,德国军官没有喝止他,他会怎样做?情节又会怎样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扔掉或藏起来。”马上有学生反驳:“那不行,他搬柴火回来时,敌人发现蜡烛不见了会产生怀疑。”有的说:“杰克把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取出,再端着蜡烛搬着柴火回来。”又有学生质疑:“也不行,那蜡烛的内芯空了,没燃烧到底就熄灭了,更会引起敌人注意。况且,绝密情报藏哪里呢?”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换掉,换同样的半截蜡烛。”大多数学生反对:“那安放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藏在哪里呢?”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产生着富有深度的理解。

一旦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发散开来。有的学生质疑:“伯诺德夫人一计未成,为什么不再急中生智,想出其他的主意,而是让儿子杰克和女儿杰奎琳铤而走险?”有的学生说:“伯诺德夫人其实也正在捉摸着到底用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躲过一劫。”有的说:“伯诺德夫人要是再谈蜡烛的事,恐怕会引起德国军官的警觉,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怀疑。”有的学生又提出疑问:“课文写的为什么不是一整根蜡烛,而是半截蜡烛?”有的学生认为:“假如是一整根蜡烛,贪婪的德国军官很可能顺手牵羊把它占为己有,一旦被他们取走,情报也就泄露了。”有的补充:“就算不被拿走,点燃一整根蜡烛,燃烧到底部藏有金属管处需要一段时间,故事就不会那样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了。”教师顺势点拨:“这就是文章吸引读者的地方,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还有的学生提出:“半截蜡烛是白色还是红色的?”这个问题看似无中生有,没有道理,但学生们思绪放飞,有的认为:“是白色,因为红色表示喜庆,伯诺德一家时时刻刻处在德国鬼子的监视之下,哪有喜庆可言,所以应该是白色。”有的则认为:“是红色,因为白色透光性强,藏着装有情报的金属管容易被发现,而红色相对要暗些,藏在里面的情报不易被看出来。”

语文课堂应学会放手。改变教师统领思维的习惯,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他们可以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灵感火花。

“精彩出于变化,魅力源自好奇。”课堂的吸引力,在于不断地变换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对“葫芦里头卖的药”充满好奇感,产生解开谜团、探究问题的动力,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22-035

猜你喜欢

蜡烛孔子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浇不灭的蜡烛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背课文的小偷
神奇蜡烛
背课文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