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下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及评价标准改革探析

2015-03-01刘建银冉亚辉王昌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形式

刘建银 冉亚辉 王昌善

撰写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育硕士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也是他们职业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全面体现。对于专业学位,采用有助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论文形式,本来是专业学位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然而,自1996 年我国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尽管研究生培养规模日益扩大,类型逐渐增多[1],但迄今为止其学位论文仍旧没有摆脱学术型学位的桎梏,形式依然普遍单一,甚至越来越背离专业学位本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那么,如何丰富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进而通过改进原有论文评价标准导向提升职业能力呢?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划分的政策与改革实践分析

在特定语境下,论文形式不同于论文格式,论文格式是描述论文字体字号、图表段落编排等的术语,论文形式则是划分论文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类型的一种维度。 因此可以说,不同论文形式体现了不同的论文类型和不同学位的基本要求。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应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论文形式体系,才可凸显专业学位的特色。

1.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论文形式多样化是国家政策一贯要求

1996 年《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指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办法。”“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文件虽对论文选题和评价做了职业导向要求,但并没有对学位论文形式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1999 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从选题范围、实践导向、理论水平、体例规范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做出要求,关于论文形式提出:“论文形式可以是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或管理的专题研究;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或管理的实验报告、典型诊断报告等。 ”[2]2002 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不过,这一规定较为笼统,对论文的具体形式也不够明确。

2009 年1 月,我国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由此大幅度增加。 为突出特色,确保培养质量,教育部对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做了大幅度扩充,指出“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3]。 随后教指委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学位论文形式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4]这种具体列举式要求也在后来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相关政策中有所体现[5]。 近年来,国家继续强化应用导向,提出“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6]。 因此,总的来看,现有政策越来越强调专业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多地增加了与职业紧密相关、突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论文形式。

2.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实践进展缓慢

大多高校在培养实践中坚持了教指委的论文标准,但为避免争议和质量下降,在论文形式上却普遍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仍按学术型学位论文的形式及标准开展开题、写作和评审工作。近年来改革步伐迈得较大的是上海。 上海市学位办组织开展了专门针对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体系的研制工作,并于2012 年颁布了包含16 种专业学位的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7]。 针对教育硕士,首次明确地把论文形式具体化为专题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四种类型,并且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格式要求。应该说,这项改革在专业学位类型日益增多、规模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该项改革所规定的四种论文形式及评价指标体系仍带有明显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痕迹,可以说,与国家一直关注职业能力提升的改革取向和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距离。

二、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的类型划分

国家政策和实践改革的最大进展,是直接推动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并且基于教师职业背景列举了论文的部分具体形式。 问题在于:①所列形式类别存在明显的遗漏,如上海市的改革没有纳入教育部规定的偏重于操作设计类的论文形式。②列举的论文形式间缺乏相应逻辑联系,比较散乱。 这就对构建系统化的论文形式类型体系提出了要求。

1.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划分的基本导向和向度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构建多样化论文形式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内在要求。目前,在职教育硕士生和“特岗计划”教育硕士生都有三年工作经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生和农村教育硕士生写作论文时也有三年左右工作经验;全日制教育硕士生(除教育管理专业外)虽然多数没有工作经验,但也特别强调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 鉴于此,植根于职业背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的改革应着眼于提升职业能力。作为教师、教研人员或教育管理人员,其职业能力既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更应该包括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因此,学位论文形式设计可从两个向度进行。一个向度是继续按照传统的要求,在选择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偏重研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或管理者提高研究能力,成为反思型实践者;另一向度是借鉴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经验,偏重“设计”,以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他们成为更高水平的“临床型”、“工程师型”人才。 这样,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就可划分为“专题研究”和“专题设计”两大类。

2.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类型释义及细分

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来说,“专题研究”是指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对某个具体议题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概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论证,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或观点所形成的论文形式。按照教育研究方法的不同,同时结合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可以把“专题研究”再细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类型;“专题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于教育教学过程或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充分论证说明的基础上设计出可应用于教育教学或管理实际的作品的论文形式。 需要强调的是,“专题研究” 更多偏重于调查分析和论证说理,“专题设计”除需要对开发设计的理论、理念、程序或试测试用评价等进行论证说明外,最重要的成果是设计作品。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可以把“专题设计”再细分为发展规划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环境及媒体设计等类型。

当然, 还有一些论文形式不能纳入以上两种类型之中,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任何一位中小学教师在授课之前普遍要做的问题,把它作为一种论文形式,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深化学科教学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但教材分析不同于专题研究①教材分析也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或“文献计量法”等方法,对一本或多本教材内容进行定性的量化研究。 这种形式的论文可纳入专题研究范畴,但因为其类目划分和编码、统计方法应用有较大难度而在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很少见到。,它更偏向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也不同于专题设计,它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编写教材,而且建基于此去设计课堂教学又显得很单薄(教学案例设计通常要分析环境、教材、学生、教师等多个要素)。这样,教材分析或可介于专题研究和专题设计之间。 同时还需要指出,两大类及若干小类的划分是否穷尽、周延,基于其他分类方法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都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尤其有待于对教师职业作更深入的工作分析。

三、制定不同形式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原则与要求

论文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学位授予,因此不仅是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的“牛鼻子”,同样也是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在论文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如果评价标准不科学、不合理,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改革只能是一纸空谈,最终要么仍旧回归到传统的学术型论文的写作与评价模式,要么就会产生大量低劣论文,进而降低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因此,需要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形式多样化以后的评价标准加以深入思考与设计。

1.制定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1)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不是为了降低质量要求。恰恰相反,不管何种培养类型,无论何种论文形式,都必须反映教育硕士培养的总体要求,质量必须得到保证。鉴于教师职业是一种“双专业”,同时兼具学术性和师范性,因此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就应当对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有所提升。失去了质量,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改革不可能成功。 而要确保基本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至少要完整反映教育部《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的基本要求。

(2)突出职业能力提升导向的原则。 教师、教研人员或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学校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教材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或反思能力等等,所以论文应当为提升这些职业能力服务。当然,学术研究能力也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只是教师职业能力中的一小部分。 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就是要避免单纯强调研究能力,通过拓展论文形式提升教师其他职业能力。

(3)统一要求与体现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多样化以后,如何既保证论文质量又突出不同形式论文的特色就成了一个新问题。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应当同时制定通用标准或共性要求以及体现不同论文形式的特色评价标准。 共性要求主要体现在选题范围、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研究思维、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撰写规范和写作水平等方面;个性要求则体现在不同论文形式的评价重点,以及与该种形式论文相对应的研究(设计)内容、研究(设计)方法及研究(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中。

2.不同形式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体现的共性要求

共性要求是所有类型的论文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论文必须满足“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点、“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和“学位论文”文体规范所达到的基本标准。

(1)从专业学位的特点看。 作为应用型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以下基本标准:①要求所有形式的论文选题应当侧重于当前教育领域的实践性问题或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尤其应与在读研究生正在或将来从事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②要求论文的研究内容要能明确描述并详细分析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事件案例或开发设计程序,不是泛泛地从理论到理论、从文献到文献的逻辑演绎。③要求论文的解决策略要突出实践的合理性、可行性或可操作性等要求,不能是没有现实条件支撑的空想理论观点或对策建议。

(2)从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主要定位于“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 这一规格要求评价标准体现以下内容:①要求论文要体现一定的理论水平,反映作者对教育理论或学科知识掌握的宽广度和坚实度,特别是要求作者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要求论文要反映一名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学术修养,反映其基本研究思维与研究水平。当然,这些能力或水平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可有所降低。 ③要求论文工作量上达到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思考撰写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字数应不少于2万字。

(3)从学位论文的文体规范看。学位论文不同于领导讲话稿、政府文件或工作总结,它应当具有“学理性”,重在列数据、呈案例、摆事实、重推理而不是口号宣讲、思想动员或方案说明。这要求评价标准应体现以下内容:①应当具备学术界公认的规范格式和表述风格,逻辑推理严密。②满足学术界认可的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实验数据、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访谈提纲或记录等必要的文件应当以附录形式呈现。 ③书写文字或标点要正确,语句要通顺,使用专业术语,表述风格要平实。

四、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及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在共性要求基础之上,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标准应体现其特点。 针对专题研究,应当突出对“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评价,当然也要考虑到与工作实际的紧密结合;针对专题设计,应当突出对“设计能力”、“设计作品”的评价,但也不能回避基本的研究能力。 具体特点、框架及标准概述如下。

1.专题研究

(1)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是采用历史、文献或比较的方法,通过理论阐述、逻辑演绎的方式完成的论文形式。 对现实、历史上或国际上某个教育思想、制度、人物或问题的研究大多可采用理论研究形式。理论研究形式的论文结构一般包括绪论(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等)、理论视角、资料分析、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等部分。评价理论研究型论文标准,应当从论文选题是否有理论或现实意义,综述是否得当,论文逻辑结构是否严谨,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解决策略是否合理以及论文的规范性、文字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尤其要注重对作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如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宽广度、理论与所解决问题的契合度等方面。

(2)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对研究对象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中了解研究对象,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所形成的论文形式。 调研报告型论文应重点阐述调研过程与方法、调研资料或数据分析、结论及对策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等内容。除了评价选题、文献综述、规范性之外,针对调研报告尤其要突出对调研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调研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以及对资料分析解释的合理性,所提结论与成果的科学性和解决策略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把教育领域中的真实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描述案例事实、探索案例原因、建构理论认识的一种论文类型。案例分析可以是单案例(个案)研究,也可以是多案例研究。教育教学领域中主要有教学案例、学生案例与管理案例三种。 案例分析型论文应重点阐述案例资料搜集方法及过程、案例概况或背景、案例描述与分析讨论、结论及建议等部分。 针对案例分析,制定标准时要注重对案例选取的典型性,案例资料的可靠性与分析的深入度,以及解决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评价。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验证假设、探索规律的论文形式。 教育领域中一般有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等三种类型。 实验研究型论文的基本结构与调研报告类似,重在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结果讨论及建议阐述。针对实验研究,制定标准时要突出对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比如实验对象抽样、实验组对照组选择、前测后测工具设计、各种变量选择及统计方法应用等是否科学合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内外部效度保证)及结果解释合理性等方面的评价。

2.专题设计

不同类型的专题设计型论文框架大致相似,基本包括绪论、设计理念或设计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及程序、设计成果介绍及总结反思等部分。

(1)发展规划设计。发展规划设计主要是依据一定的规划理论,在分析特定区域或学校内外环境等基础上,针对特定区域或学校总体或某一方面的未来发展而做出的战略设想的论文形式。 比如对县域内学校布局结构的规划设计、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设计等。 制定标准时可从该规划设计是否有现实意义,对已有规划及思路梳理是否得当,规划理论和方法应用的合理性,规划成果的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加以考虑,尤其要注重对成果合理性、可行性的评价。

(2)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一种论文类型。作为论文成果形式,教学案例设计不能仅仅是单纯的教案,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环境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理论选择以及教学设计理念、思路等要素,具体有课时教学案例设计、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等类型。 除评价选题、文献综述之外,制定标准时更要注重对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科知识的适切性以及设计理念的先进性,教学案例设计内容的完整性,教学案例设计成果的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评价。

(3)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立足于学校教学需要,设计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校本教材或校本课程资源的论文形式。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管理的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载体。在论文中,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只包含开发成果,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开发理念、开发程序等。制定标准时要注重对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科知识的适切性以及课程开发理念的先进性,开发程序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开发成果的质量与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

(4)教学环境与媒体设计。教学环境及媒体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设计理论,对制约教育教学活动的环境及现代媒体进行设计而形成的论文形式,这种论文形式包括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玩教具设计、教学软件或课件设计、学校管理系统开发等等。制定标准时要注重对设计理念的先进性,设计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

关于难以纳入两大类的教材分析可以另立评价标准。教材分析是以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的学科知识及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理念、体系结构、编写特点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问题、提出对策或为确定课堂教学方案的论文类型。教材分析可对多本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也可对一本教材作深度分析,还可针对教材某部分、某章节、某主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正文同样可包括绪论、分析理论与分析方法、具体内容分析、结论及建议等部分。 评价标准应突出对理论与学科知识应用的适切性以及分析理念的先进性,分析深入度(指导理论或学科知识的拓展度、教材挖掘深度、与教学实际结合的紧密度),分析结论的科学性以及解决策略或方法合理性的评价。

[1] 刘建银.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的政策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2]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教硕发(99)07 号,1999-11-09.

[3]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2009-03-19.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 号,2010-05-19.

[5]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0〕3 号,2010-05-21.

[6]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 号,2013-11-04.

[7]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法律硕士等16 种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的通知.沪学位办〔2012〕5 号,2012-0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形式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