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三性”

2015-02-28江苏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226100周永美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三性创设情境

江苏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226100) 周永美

何谓“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设问题情境可以使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展开思考探究,进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觉得数学太枯燥了,太抽象了,一点意思也没有。鉴于这点认识,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等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那么,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会更积极。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分别骑上了用三角形、圆形、梯形、椭圆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做成轮子的车,可是,过一会儿,这只小猴子把用其他轮子做成的车全放在了一边,只留下一个用圆形做成轮子的车,然后,骑着车向前方行驶。在这个课件中,当学生看到小猴子骑着各种车轮做成的自行车行驶上下颠簸时的可爱样子,他们乐得哈哈大笑。此时,我趁机问学生: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选择用圆形轮子做成的车子吗?与其他形状的车轮相比较,圆形车轮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吗?在趣味性问题的情境下,学生对圆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圆周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时,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获得新知。

二、问题情境要具有操作性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演绎出来,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理解的深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创设出适宜学生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完“间隔排列”后,为了使学生对“间隔”有个比较形象化的感性认识。我创设了问题情境:请大家伸出小手,你能找出自己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吗?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可以马上脱口而出。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我又追问道:“对于我们一眼可以看清的事物来说,大家很容易说出间隔数,那么,对于不能一眼看出的事物来说,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呢?比如一根木头长30米,如果想把它锯成5段,你知道需要锯几次吗?我们可以借这根小棒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试着做做看,并说说你用几次就把小棒截成5段?”就这样,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顺利解决了数学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中,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达到了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三、问题情境要具有挑战性

小学生好胜心强,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难题以后,他们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种充满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必将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

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在黑板上写下2、20、200三个数字,然后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继续追问:“你能在这三个数之间加上合适的符号或者单位名称使它们相等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2元=20角=200分’。”有学生说:“2 米=20 分米=200 厘米。”此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力度,增强问题的挑战难度,我又问:“谁能在这些数字后面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把这些数字稍作变化但结果不变,并用等号连起来呢?”由于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很快就给出“2 米=2.0 米=2.00 米。”在这个极具挑战性问题的创设下,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创设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些问题之间步步递进,层层深入,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了高效教学的课堂目标。

事实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探究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真正达到提高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巧设问题情境,因为只有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入情入境,获得真知!

猜你喜欢

三性创设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巧用『三性』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
提高法治能力要增强“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