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直觉中感悟诗歌之美
——从文艺美学角度浅谈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

2015-02-28马洪国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反思性直觉形式

◎马洪国

让学生在直觉中感悟诗歌之美
——从文艺美学角度浅谈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

◎马洪国

诗是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优秀的诗歌一般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内蕴丰富,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鉴于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多年的高中诗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达到良好的诗歌教学效果,教师既不应该只让学生死读硬背,无方向的盲目体悟,也不应对诗歌进行过多的分析阐释而使教学流于呆板、枯燥,而应找到一条便捷高效的诗歌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一种艺术性的直觉中感悟诗歌之美,从而自主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一、理论依据:直觉、审美经验

直觉(Intuition)最初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哲学家们开始时将直觉理解成是理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后来,康德在考察鉴赏判断时,为确立审美的主体性,提出以直觉为感性的认识能力,他认为判别某一对象是美的还是不美的,并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而求得知识,而是依据想象力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与不快感。审美判断是一种直觉判断,而直觉判断的依据是主体的想象力及其情感体验无意识地与悟性相协调。再后来,现代直觉说的集大成者克罗齐把审美活动作为独立于理性认识活动、道德活动以外的一种活动,发展出“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审美的源头和唯一源泉。在克罗齐那里,审美活动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外部客体世界的束缚和内部理性世界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审美经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激发学生主体的想象力及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与体验中“无意识”地感悟诗中之意,这可以让学生得到全新的审美经验,甚至使学生的整个鉴赏活动成为克罗齐所说的一种独立自足的生命活动。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教师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二、直觉路径:形式、图像、反思

人的艺术直觉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的艺术鉴赏活动或审美活动。从艺术直觉的类型上看,一般包括形式性直觉、图像性直觉和反思性直觉。艺术直觉类型的划分恰恰给我们教师指出了一条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直寻”诗歌之美。

(一)形式性直觉

从美学上来说,形式性直觉指超出物体的外在形态和实用价值的感性直觉,其特征表现在情感体验中寻求外在客体的形式与生命形式的对应和同构。在观赏艺术形式时,主体直觉也会产生运动的知觉或幻觉,从而感受到形式样式的内在张力。在这类直觉中,主体视野中的对象不是用来激发联想,而是产生特定形式的幻象,主体从形式幻象中发现与建构生命形式。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形式性直觉中获得审美体验。以笔者教授戴望舒的《雨巷》这首现代诗为例,由于此诗主旨不明,意象朦胧,之前学生对此类诗歌也接触不多,所以很多学生在初读之后,认为此诗过于晦涩,无法深入鉴赏,更别谈从诗中读出美来了。于是,在此诗的教学开端,笔者没有过多地引导学生去分析诗中意象所指、主旨内涵,而主要带领学生关注诗歌独到的言说形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句式、韵律、甚至从某些字的形态(如“彳亍”)入手,把握诗歌的形式特征。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从形式幻象中发现、提炼和建构生命形式。通过形式性直觉,学生便可自然而然地从诗中体悟到美。诗歌的美源自诗歌独特的形式与人所共有的哀怨惆怅的情绪、情感的对应与同构,从而找到了鉴赏此诗的最佳切入点。

(二)图像性直觉

图像性直觉是指对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融合、吸引、顺应、对比、衬托、均衡、对称等特质的直觉感受。艺术家总是精心选择、描摹图像。而观赏者更要身入其境,心领神会,才可透过图像关系构成意境,领悟其中暗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所以,在图像性直觉中,需要从形式的关系中构筑美的意境,这更需要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其实我国古代的意境论恰恰就很好地阐释了这种图像性直觉。意境,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各种诗意形象的有机组合而构造出的整体艺术至境。诗歌短小精悍,长于意境的建构,从而达到“咫尺之间便有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性直觉,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拿杜甫的《登高》教学为例,诗歌前四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描写了夔州的特定环境与风物:“风急”、“高猿长啸”、江水洲渚,水清沙白、鸟群回转。读完这四句,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以图像性直觉在脑海中再现画面,进入诗境,见诗人之所见,闻诗人之所闻,进而感诗人之所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精妙搭配,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诗人“大象无形”般的艺术构思技巧。

(三)反思性直觉

反思性直觉可以说是最高级的艺术直觉类型。其特征是主体将自然经验转化为对世界的审美沉思,进而把握对象的本质,达到存在的澄明和对人生意义的本真阐明。通俗来讲,就是在艺术作品中直观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

在诗歌鉴赏中,反思性直觉主要是指对诗歌哲理层面的思考,达到与诗人感同身受的人生体悟。如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一诗。诗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傍晚时分,诗人登上古原派遣烦忧,但眼下落山的夕阳的悲凉境遇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感概。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直觉中内在地深入人生易老的死亡体验,才能更好地解读和领悟夕阳意象中蕴涵的生存哲理和诗中所透露出来的悲剧意识。再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学习此诗,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反思性直觉,感受诗人的旷世孤独,以及在这种旷世孤独中将自身的存在与悠悠过去和不可见之未来连接起来的浩大气概。

三、小结

学生学习鉴赏诗歌,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体悟到了诗歌之美,教学才算是成功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艺美学上的“直觉”说无疑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指明了一条便捷之路:教师应通过调动学生的形式性直觉、图像性直觉和反思性直觉阅读鉴赏诗歌,感悟诗歌之美。同时,应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诗歌审美鉴赏活动中,由于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审美经验的复杂性,各种直觉方式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克罗齐著,朱光潜等译.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谭容培.审美直觉之真义:心的敞亮与物的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马洪国 山东省蒙阴第一中学 276200)

猜你喜欢

反思性直觉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