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国之思 乡愁之情——《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2015-02-28◎方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冷雨黄冈余光中

◎方 正



故国之思 乡愁之情——《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方 正

一、教材简析

尚永亮、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单元“当代文学”专题选用了《余光中散文选集》第二辑《听听那冷雨》。该文以听雨为主线,用如诗般的语言,将横的地域与纵的情思交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形象丰盈、意境悠长、书写瑰丽、情真意切的唯美境界。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大学语文作为公选课是在大一非文科专业中开设的。这些理工科学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积累上是不够的,他们的文学理论修养是欠缺的,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完全读懂这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没有选进人教版高中教材,只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出现。因此,这篇文章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新内容,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了解余光中散文的艺术特点,把握表意散文的情趣与理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活泼的想象力。

(二)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情感的脉络,培养学生如何快速读懂一篇文章的能力以及用形象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字、中国山水的独特感悟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的炙热情感与自信心。

四、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我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品读探究为主线”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就是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的使用。学生以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散文的品读能力和中国文化的感悟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式导入

由于是大一的新生,而且是理工科的学生,在中学他们又没有学习过这篇文章,所以笔者首先让学生品读感悟一下与文章相关的诗歌,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一“杏花春雨”:(宋)释志南的《绝句》、(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唐)杜牧的《清明》、(宋)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板块二“山中意趣”:(唐)杜甫的《登高》、(宋)姜夔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唐)王维的《终南山》、(宋)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二)理清文章思路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再产生内在的情思,而阅读文章则是由外而内,这篇文章的结构是眼前的雨(1-4)——回忆联想的雨(5-9)——眼前的雨(10-15)。

(三)合作探究

围绕听雨,作者写了哪几个地方的听雨,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与情感?

【明确】第六自然段:

美国的丹佛他山:太干,没有中国诗词里的意趣;大陆听雨:凄凉,凄清,凄楚,凄迷;日式的瓦屋听雨:黄梅雨,台风雨,雷雨,秋雨,是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江南,四川,嘉陵江;在台北的寓所: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是双重伤痛:前尘隔海,古物不再,是深沉的故国之思与缠绕的乡愁之情。

【结语】余光中先生把散文分为五类: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这是一篇表意为主的散文,既不刻意抒情,也不着力说理。所以,对于这篇散文,学生要把握情理之间那一份情趣或理趣,从中窥见作者敏锐的观察与活泼的想象。

七、作业

学界泰斗陈寅恪曾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因此,黄冈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以地域文化为抓手、以文本深度拓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出发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来设计研究性课题。

余光中先生在文中第8段写到“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请对比阅读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和《听听那冷雨》,结合两人的时代遭际、人生经历、地域文化、个人性情、文学追求来谈谈他们在瓦下听雨的同与异,写一篇800字的小论文。

探究题

杜牧的《清明》是我国歌咏清明节令的佳作,而写作地点众说纷纭,主要有黄冈麻城歧亭镇杏花村说、安徽贵池说、山西汾阳说,请不同学科的同学组织科研小组考证地点,提交一份考察报告。

(一)请比较米芾的山水画与苏轼的山水画,写一篇800字的评论。

(二)在杜牧、王禹偁、苏轼来黄州(黄冈)之前,黄州是一个偏僻下州,自三公以后气节文章照临本邦,山川亦勃发其清淑之气,笃生俊哲。自是以还,理学名儒,文采经济,史不绝书,文物声明,遂为楚中之冠。请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论述杜牧、王禹偁和苏东坡三位客籍名宦对黄州文化的贡献。

(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CT10)

(方正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438000)

猜你喜欢

冷雨黄冈余光中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卜算子·清明
不怕找茬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