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2015-02-28周晨燕曹珊珊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表现性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周晨燕 曹珊珊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周晨燕 曹珊珊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评价方式叫表现性评价,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而不单单是评定学生最终学习成绩,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地位逐渐上升。表现性评价在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等课程中运用的比较多,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不普遍。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表现性评价”并含“语文”进行高级检索只有98篇论文,还不到百篇,其中大部分论文都是关于表现性评价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再以“表现性评价”并含“大学语文”进行高级检索,发现只有两篇是关于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王红进的《大学语文教学与表现性评价探析》[1]、秦功礼的《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2]。因此,本文将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内涵、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四个方面的论述来探析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以此引发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表现性评价的关注,并呼吁广大教师将这一评价方式广泛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多种多样,其实表现性评价是相对于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传统客观纸笔测验的一种评价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将其定义为:“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3]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三个内涵:第一,行为产生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自己;第二,必须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第三,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学生先前学到的以检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

二、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对表现性评价的呼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初高中受到中考、高考两大升学考试压力的限制,教师更加注重工具性,主要以传统的客观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有标准的答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参考依据,束缚了学生的能力。进入大学,摆脱了升学压力的束缚,大学语文课程更加注重人文性,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教授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往往在书外。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是注重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教授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就说明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满足不了大学语文的特点,表现性评价才符合要求,可以说是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在呼唤表现性评价。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表现性评价的呼唤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是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他们对校园和社会充满好奇,但能力有限,不能辨别是非,往往会反感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时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大学生抽象思维已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带有主观片面性,由于学到的知识越多,受到的训练也越多,他们的抽象思维发展迅速,然而他们的想法往往过于简单。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刚通过高考步入大学,像一只几经挣扎终于逃出鸟笼的鸟,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好奇,努力展翅高飞,寻找自己的自由天地。因此,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已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可以说是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呼唤表现性评价。

(三)时代的进步对表现性评价的呼唤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对学生评价方式逐渐增多,表现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很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学科,大学语文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表现性评价替代传统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不落后、不挨打,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迈出一大步,可以说是时代的进步在呼唤表现性评价。

三、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助于检测大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指导大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设置灵活多样的任务如市场调查、辩论赛、课本剧等充分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因为这些任务都是需要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创造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表现性评价还鼓励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没有唯一的方法,学生可以寻找多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我国学者黄光扬也提出表现性评定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5]。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重过程、讲方法、轻结果的良好习惯

大学是学生即将跨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功利性比较强,做事情往往只求结果,忽略过程,不懂得只要努力了就有收获的道理。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动态学习过程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不同的结果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种结果也会有不同的方法。以作文教学为例,表现性评价不是只依据学生的最终成果来评判,而是根据材料的选取、思维的方式、写作的过程、创作的技巧、写作的态度等综合因素来评判,即使最终不成一篇文章,只要在创作过程中态度端正,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表现性评价方式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重过程、讲方法、轻结果的良好习惯。

(三)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生刚刚摆脱高考的束缚,像一只被释放的小鸟、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顾一切地想要寻找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出现逃课、厌学的现象,情愿躺在床上看一天的小说也不愿意去上一节课,就算去上课了也是去玩手机、睡觉,因为大学语文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通过期中和期末两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通过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而表现性评价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通过作品集、展览、轶事记录来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更加有动力去迎接挑战,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四、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评价体制问题及对策

1.评价体制问题

就目前来说在大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中以纸笔为主的标准化测验仍是主流,而表现性评价始终得不到正统地位,在评价体制中不占主流。

2.对策

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体制应建立学校、地方、国家层级分明的体制,国家和地方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方法,而学校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即采用以表现性评价方法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方式。这样可以弥补单一的评价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使表现性评价得到应有的关注。

(二)实用性问题及对策

1.实用性问题

表现性评价费时又费力,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同时对教师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财力、空间、设备等因素。大学语文教师还要花时间专研自己的学术,没有太多的时间消耗。不像传统的纸笔测验,一张试卷就可以去检测学生的成绩,表现性评价耗费太多,缺乏实用性。

2.对策

学校可安排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统筹安排,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几个重要的技能上,要懂得取舍。另外在设置任务时要尽量选取典型的省时的任务,在必要时给学生一点提示,教在疑处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信度问题及对策

1.信度问题

评价信度是测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于某领域内一个或多个行为观察后评判的一致性程度。[6]由于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表现过程作出评价,而不单是学习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在作出评价时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平时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时间较少,对教师缺少一定的信任感。因此,表现性评价面临着公平和信度问题。

2.对策

教师应在过程中注意观察,多记录以确保作出综合评价,增加结果的可靠性。同时教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课下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争取学生的信任。也可以增加评价成员的人数,邀请其他语文教师一起加入成立评价小组,或者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等方法,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来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四)评价标准问题及对策

1.评价标准问题

表现性评价与其它评价一样,需要一个清晰、可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如果没有清晰、可测的标准,评价者就难以对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位。[7]这正是表现性评价标准制定所遇到的难题。

2.对策

课程评价标准是表现性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者应尽力制定出一套清晰、可测、可操作的课程评价标准。评价依据的科学化可以使评价标准更有说服力。

综上,对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要性、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述,希望能够引起大学语文教师的注意,不拘泥于传统的评价方式,应尝试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当然,表现性评价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诸如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最终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进.大学语文教学与表现性评价探析[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9).

[2]秦功礼.表现性评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8,(1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黄光扬.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1999.

[6][7]田卫华.高中作文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周晨燕 曹珊珊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猜你喜欢

表现性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