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上桑》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再探讨

2015-02-28王奎群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采桑民间艺人好色

◎王奎群



《陌上桑》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再探讨

◎王奎群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代表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专家、学者对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及主题理解莫衷一是,给语文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极大不便。笔者在备课中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该诗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一、罗敷的身份

罗敷之美,已为大家公认,但在罗敷的身份问题上,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心存疑惑:诗歌开头交代罗敷是一个采桑女,然而据其衣着打扮,尤其是她对丈夫的描述,分明又是一位贵夫人。她到底是一位采桑女,还是一位贵妇人呢?关于罗敷的身份,专家、学者意见分歧也很大,袁金春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形成“民间女子说”“贵妇说”“内在精神说”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民间女子说”,认为罗敷是擅蚕桑的农家女子,其着盛妆是汉乐府中常见的手法。这是主流观点,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持此观点。如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认定秦罗敷是一个采桑女,是下层劳动者。

第二种观点“贵妇说”,认为罗敷盛装打扮,不符合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实际,从她用具的精美、衣着的华丽、发型的时尚等方面分析,她应是一位在当时城市中代表时尚的贵族或富商家的女子,她出行采桑是妇功的表现。赵敏俐、金文伟等学者持这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内在精神说”,此说撇开对罗敷具体身份的探讨,从两汉文学精神和心理内涵中指出罗敷内在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林建持这种观点。

笔者认为罗敷是一位民间女子,是一位高度理想化了的民间女子。《陌上桑》是一首民歌,它讲述的故事并不是对生活中一个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文化变迁的产物。关于它的创作年代,游国恩认为:“《陌上桑》这首歌曲就是武帝立乐府时所采的民歌”。木斋认为“《陌上桑》应该产生于从建安到西晋陆机之前的时代”。它确切的创作年代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总之它的创作年代久远。从《陌上桑》的雏形到选入《乐府诗集》,它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唱,在此过程中,民间艺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对罗敷的形象进行不断地加工,创造出了一个外貌、心灵、才智皆美的理想化女子形象,寄托着那些民间艺人的人生理想。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民间艺人认为“擅蚕桑”是好女子的基本道德素养,便让罗敷去采桑;采桑时,让她提上精美的桑笼,穿上华贵的衣服,梳上贵族中流行的发髻,把她妆扮成理想中的美女;民间艺人还嫌罗敷不够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后忘我的表现,进一步烘托罗敷的绝美。罗敷不但外貌美,心灵、才智更美,这该如何表现呢?接着让使君出场,面对使君的无理要求,罗敷毫不畏惧,先是义正词严地斥责,接着通过夸夫权高位重、英俊无双巧妙地摆脱使君的纠缠。笔者认为:罗敷的夸夫有夸张意味,她只有夸自己的丈夫在地位、相貌等方面压倒使君,作为一个民间女子她才能摆脱使君的纠缠。这样,一个外貌美丽、对爱情忠贞、勇敢机智的女性跃然纸上。

因此,《陌上桑》作为一个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为了形象地再现人物,它可以“缘事而发”,也可以虚构夸张。只要它是美的,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能把它与现实生活完全等同。这样,我们就能解决一个民间女子为什么能着装华美,珠翠满身前去采桑的疑问了。

二、使君的形象

使君的形象本来早有定论,虚伪、荒淫、卑鄙和无耻,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特征。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要为使君翻案,如李正坤认为:“使君不好色,爱而不强人所爱,此乃君子之爱”。试问:使君不好色吗?使君对待罗敷的行为真的是君子之爱吗?

使君见到美丽无比的罗敷,派差役先问“谁家姝”,接着问“年几何”,当得知罗敷正值青春妙龄时,就无理地提出“宁可共载不?”仅此一语,足以表明使君的好色、无耻。在汉代,像使君这样的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娶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需经过严格的程序,即使纳妾也要有一定的程序。岂能在街上看到漂亮女子,不问对方是否婚配,就随意提出带其回家的无理要求,这不是好色、无耻,又是什么?这是对封建礼仪的公然挑衅,是对良家女子的极大侮辱。因此,当使君提出“宁可共载不”时,罗敷非常气愤,回击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使君一何愚!”这一感叹句表达出罗敷内心无比的气愤之情。

李正坤以少年、行者等忘情地欣赏罗敷不算好色为由,认为使君的行为也不是好色。是的,少年、行者等见到绝美的罗敷后达到了忘情的地步,但他们对罗敷的美仅是欣赏而已,未有半点冒犯之意。使君呢?在“五马立踟蹰”后,先是派差役去询问年龄,接着又提出“宁可共载否”的无礼要求,这就和少年、行者等人的行为有了本质不同。正如古语所说:“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如果使君对罗敷美的欣赏仅停留在“五马立踟蹰”上,那么认为他好色、无耻,显然有失公允,是在用双重标准评价人。笔者认为:使君之所以会贸然提出“宁可共载否”的无礼要求,是因为一贯荒淫的使君,认为自己贵为太守,邀个美女回家又有何妨?

李正坤以使君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去强迫罗敷顺从为由,认为使君对罗敷是“爱而不强人所爱”。使君虽然没有派人去抢罗敷,但细究起来,是出于他内心不愿去,还是不敢去呢?笔者认为他是不敢去。上文已谈到罗敷通过机智地夸夫,巧妙地摆脱了使君的纠缠,现具体分析:罗敷夸夫,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随从,他骑的马匹、挎的宝剑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位高,她就再夸丈夫的地位——丈夫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最后夸丈夫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在封建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可以想象,当使君听到罗敷的丈夫在威势、地位、容貌、风度等方面都远远胜过自己时,他一下子懵了,来不及分辨罗敷话的真假,只好灰溜溜地带着差役离去。等他意识到罗敷的话语中有夸大的意味想派人去抢罗敷时,罗敷早已走远了。

总之,《陌上桑》中的使君确实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好色之徒。他不但荒淫无耻,而且尸位素餐、不务正业。使君乃一州一郡之长官,即地方的父母官,身为父母官,要爱民如子,让自己的子民过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每天做的事情应该是劝农桑、理诉讼,为民解困。而这位使君一见到倾国倾城的罗敷就想据为己有,这是赤裸裸的不务正业。

三、《陌上桑》的主题

有学者认为该诗通过写罗敷的外貌美、人格美、才华美,抒发了叙事人对主人公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罗敷外出采桑遭遇太守调戏,通过夸夫巧妙摆脱使君纠缠的故事。《陌上桑》来自民间,反映的自然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面对统治阶级的欺男霸女等行为,劳动人民敢怒不敢言,民间艺人通过民歌塑造了一个外貌美丽、对爱情忠贞、勇敢机智的理想化女性,从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之情。罗敷的反抗无疑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反抗,罗敷的机智无疑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机智,罗敷的胜利也是广大民众美好愿望的反映。

总之,《陌上桑》作为一个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不能把它与现实生活完全等同。罗敷是一位民间女子,是一位高度理想化了的民间女子。使君确实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好色之徒,他不但荒淫无耻,而且尸位素餐、不务正业,为他翻案毫无道理。《陌上桑》表现了罗敷的美丽、勇敢、机智,表达了民间艺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之情。

参考文献:

[1]袁金春,饶恒久.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2]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木斋.陌上桑创作时间、作者考辨[J].北方论丛,2008,(4). [4]李正坤.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4).

[5]罗焕玉.试谈陌上桑的主题[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2).

(王奎群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714000)

猜你喜欢

采桑民间艺人好色
桑椹
民间艺人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男女好色的四大本质区别
去古代采桑吧
拜托你好色
采桑弄蚕有趣意
处暑(外二篇)
她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