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形势下地方台电视社教节目的品质提升与收视回归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社教

赵 强

(作者单位:泸州市电视台)

浅谈新形势下地方台电视社教节目的品质提升与收视回归

赵 强

(作者单位:泸州市电视台)

摘 要: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推进,中央、省、市和一些专业频道大量进入有线电视网络,众多的电视频道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再加上电信IPTV以及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也给地方电视台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地方台电视社教节目如何提升品质?如何才能契合新时期不同观众的收视心理,适应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本文试图从电视社教节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形势下地方台电视社教节目的品质提升与收视回归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社教节目;品质提升;收视回归;地域文化

电视社教节目是面向公众,以社会教育和提高公众素养为宗旨的电视节目,全称是社会科学教育类节目。它动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其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疏导理念,修正思想和指导行为。电视社教节目题材广泛,节目设置、编辑、播出手法灵活多样,是能集中体现电视特色和电视台水准的节目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技术手段的进步,电视社教节目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由于其受制作周期长、时效性不强、软硬件投入相对较大以及节目理念等限制,在节目竞争中不断受阻。同时,由于电视社教节目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主要是以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目标,所以有些节目过于说教,容易让观众感到节目枯燥乏味,造成受众流失。

1 电视社教节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节目对象不准确,针对性不强。由于惯性思维和对观众需求的把握不当,很多社教节目的针对性都不同程度的偏离了节目的最初定位,教育节目娱乐化、农村节目城市化、少儿节目成人化等仍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节目中。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导和制作人员往往忽视了观众的对象性,忽视了观众的需求和收视习惯,经验性、教条性,甚至是想当然的在制作节目。

1.2 理论性的节目专业化程度过高,造成收看障碍。这类节目的观众虽然局限于某一范围,一般来说,社教节目的类型大都是除了专题讲座和访谈节目,比如泸州电视台的访谈节目《谈话》,因其单纯的理论宣传或政策解读,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偏低。这类节目有的内容学术气息太浓,专业化程度偏高,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过多,流程呆板,让观众看起来很费劲,所以不爱看。

1.3 过于重视创优评奖,对日常播出节目的重视度不够,导致节目质量不平衡。比如,很多地方台参加评奖非常积极,大多在评奖前就组织专门的力量集中拍摄参与评奖的节目,日常工作时刻围绕评奖,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工作衡量标准,不重视常规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寥寥几期参与评奖的节目上,导致日播节目应付了事,粗制滥造。

1.4 对社教节目生产不够重视。社教节目的投入和经济上的产出肯定是不成正比的,如果只是作为社教栏目维持运营,仅仅完成有限的播出任务和评奖任务,势必无法发挥好其社教功能,并会制约其社会效益的产出。对社教节目生产所需的人力、设备、财力投入不够,研究策划不够。此外,对节目的播出时段、重播次数等没有作优化安排,这些都会导致社教节目传播效果不突出。

1.5 节目制作人员不够专业。社教节目因其具有的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等特性,就要求节目制作人员除了自身具有相应的电视制作专业技能外,还要有较深厚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和思想深度,能够科学准确的判断节目的针对性,并了解观众的兴趣、爱好、收视心理和习惯。事实上,很多地方台的社教节目主创人员距这些要求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在岗学习、传帮带流于形式,在职培训不足,致使节目生产者无法驾驭节目本身,更无法促进节目的创新和超越。

1.6 对社教节目的调整和改进不够及时,缺乏科学性。电视节目的发展和进步应与时俱进,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或者是观众需求的变化,应及时优化和改进节目。现在地方台大都缺乏完善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对台内的社教节目也缺乏相应的评估,缺乏创新,有的节目多年一副面孔,一个样式,内容重复雷同,或者就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有的节目则是经常变化,经常改版,但改版往往过多的注重于形式,缺乏科学的节目定位,忽视了节目自身进步与时代进步的联系,影响了节目的稳定性。

2 地方台电视社教节目的品质提升与收视回归

2.1 做好节目定位。节目定位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播电视节目需要宣传的内容和传播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把准时代脉搏,认真了解受众情况,掌握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爱好、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影响节目收视的因素。根据

现实情况,做好分析和节目的科学定位,让节目的风格和形式稳定,内容专业,同时又兼顾好观众的对象性和差异性,使节目能够关注到群众的所想所需,逐步提高收视率。

2.2 立足地域文化,与本地区历史、地理风貌以及人文变迁等密切关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无疑是大家的关注点和情感共鸣点。从央视的《走遍中国》、《边疆行》,到泸州台的《泸州周边行》、《我的老街》等,都是切中了这一情感脉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比如泸州台的《泸州周边行》和《我的老街》,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等都做了大胆尝试,再加上内容的地域化,很短时间就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收视效果很好。这类节目要注重在地域文化的“个性”和“本土”上做文章,围绕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优势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并进行提炼、总结,围绕差异性寻找主题,多采用新的视角、新的主线进行发掘,多采用生动的表现形式来诠释内容,进而达到突出本土个性,宣传地方文化特色,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

2.3 坚持平民化、大众化取向,增加贴近性,增加体验性。央视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节目定位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编导记者来到老百姓中,分享他们的喜悦,感受他们的困苦,在电视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残疾人的身残志坚、下岗工人的自强不息、农民朋友的辛勤劳作等等,一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细细品味却又感人至深,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引经据典的平凡人平凡事,却能撩拨到观众心中最深处的那根弦。平民化视角的引入,使得社教节目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展现生活,编导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凌驾于观众之上,这样的社教节目会更加贴近生活,并与新闻的真实性互通。在节目中,就应该多用群众喜欢的口语、俗语,让节目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鲜活。在这其中,同期声是电视语言平民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处理好同期声的使用对情节的展开,反映心理活动和表现主题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拍摄中,尽量采用平角拍摄,或者特写镜头,在镜头语言上实现平民化视角。在采访中,为了准确传达内容,可以采取记者体验式,亲身参与,用行动替代描述性的配音。因此,在社教节目中,应多制作专题、系列的体验式节目,增加节目的感染力和贴近性,以平实质朴的节目促使观众回归荧屏。

2.4 发挥各类型内容的各自优势,事件性的多注重故事性,文化类的多注重内涵,艺术性的多注重展示等。央视的《探索·发现》就很注重内容里故事的发掘,把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历史,讲成一波三折的故事,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而《走近科学》则几乎是将社教节目的故事发展做到了极致,不少节目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悬念推理片,层层设疑,步步展开。主创人员在社教节目选题的初期调研时,就应注意选题是否利于故事化表现,在后期撰稿、剪辑中,应注意围绕主题设置悬念,通过情节设置矛盾,以感人的细节和精彩的声画效果强化节目的故事性,采用交叉叙事、变换节奏等多种手段,调动观众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电视社教类节目中的故事不是电影,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和夸大情节,不能扭曲生活的真实;其次要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能让滥情主义、兜售隐私、举止轻浮的人成为故事的主角,防止内容流俗;再次是避免选题单一,故事雷同,注意用多样化、多阶层的人物故事来反映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而文化类的节目则应多发掘其内涵和外延,在注重文化的同时,注重引发观众的思考。艺术类的节目,比如书法、雕刻、绘画等,应侧重于艺术品本身的展示,给与观众足够的时间欣赏和发现。其中,故事化的表现在社教节目的各种类型中,都可以运用,对提升节目可看性,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2.5 制作专业化,用优质的声画愉悦观众。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将很多大家常见的食材、菜肴展现得精致、美轮美奂,专门的配乐恰到好处。现在地方台设备的不断提升,利用现有设备拍出高清标准的画面已经不成问题。节目生产者应多用巧妙的构图、漂亮的画面、恰当贴切的配乐和精良的剪辑来提升节目质量。同时,在社教节目的制作中,不管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还需要遵循:“结构要为内容服务,并用以表现一个完整、鲜明的主题;结构具有自身的完整性,要注意前后呼应,并保持各部分的有机联系;结构要与节目题材相适应,要根据内容来选择和确定结构的安排;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不要东施效颦、生搬硬套;要去粗取精,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6 注重以人为本,增加人文情怀,注重展现人性共通的精神、品质、观念,注重纪实手法在社教节目中的运用。由于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不足,以及选题的过于慎重,往往会导致节目整体观感不疼不痒,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在收视习惯上,纪实性也是观众乐于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捕捉独特、感人的细节,发挥电视声形并茂的优势,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展现和主题的表现。纪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避免“摆拍”的不真实,提升观众的认同度。比如,泸州电视台的《泸州周边行·水潦篇》中,在面馆里,父亲陶洪明自己舍不得吃鸡蛋面,把自己碗里的面条夹给两个儿子,一个长镜头没有配音,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家庭贫困和真挚的父爱。同一个片子中,冬天的三岔河边,外出的村民不得不淌过冰冷刺骨地河水,在几乎没有路的悬崖上行进的真实记录,也给人深深地震撼。同样,纪实手法在《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等优秀作品中的成功运用,

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3 结语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地方台的社教节目依然充满希望和发展契机,我们应该在机遇中理性地思考,不断发挥地方特色的优势,增强精品意识,为观众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当下,重视发掘地方台特有优势,对传统的社教手段的扬长避短,创新社教节目,一样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孙长厚 于田《故事类电视节目为何赢得观众》刊载于《人文与科学》2009年3月184页

中图分类号[2]彭文祥 钟丽倩《论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制作理念和美学追求》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8-6552(2007)02-0010-05

猜你喜欢

社教
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困境及突破
在罗奇营大队搞“社教”
纪念馆社教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自然史博物馆社教功能发展初探
论社教类节目现行问题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