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文化人才战略

2015-02-26吕泽元汪国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国战略人才

吕泽元,汪国军

(湖北文理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湖北 襄阳 441053)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各国统治者实行不同的人才政策、进行人才优化组合、进行一场智力能力比拼的大决战时代,三国时代的人才经营战略至今影响深远。名著《三国演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成为国外企业界倍加推崇的学习经营谋略的书籍之一。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谈三国故事,论经营谋略,早已成为社会精英人士津津乐道的内容,此文化现象也对中国企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才是事业兴败的关键,这早已成为共识,并为世人所接受。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对此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中,孙权继位后,向周瑜请教安东吴之计,周瑜答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矣。”曹、刘、孙集团的形成,离不开各自的人才战略。成大事者,知人善任,才是成功之道。

重视人才,同样是现代社会国家兴旺和市场经济竞争中不可缺少的战略思想。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其实就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人才的较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政府相继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政策规划、组织管理、法律法规、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生产经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文化产业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营销、出口等给予系统性的扶植,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近年来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品风靡世界。所以,现阶段,三国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也需要人才来推动,需要提出具体可行培养三国文化人才的战略,使三国文化的古老智慧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在制定三国文化人才战略时,要澄清几个问题。首先,人才战略的本质是指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其次,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最后,人才战略是对未来的思考,着重研究人才对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作用。

三国文化人才具有广泛深入的内涵,泛指具有国际前瞻性的三国文化、艺术、创作、翻译、营销等各类专业人才。它不单单局限于对于我国三国时期文化现象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对这一传统文化宝库进行系统的实用型、应用型理论研究和开发,以适应国内外对于传统文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它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国际性、前瞻性、专业性、综合性、实用性、应用性等多个方面。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现状下,它将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

对于三国文化人才战略的制定,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人才的培养、开发、保护等各个方面。

一、三国文化人才培养战略

(一)创作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三国文化要想得到大力发展,就必须有大量的创作人才的支撑。创作人才的培养,对三国文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三国文化创作人才。例如叶毓中教授,其根据三国历史人物和事件,历经40年心血精心创作的《全图三国》国画,以《三国演义》一百二十章回的脉络,用最擅长的工笔重彩完成了360幅三国题材的绘画精品。再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学习三国文化的热潮,后来,与此栏目同名的书也成为年度畅销书目之一。三国文化要想真正发扬光大,就离不开这些创作人才的推动。

如何培养优秀的创作人才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尤其是一些民间艺术的保护,让这些文化能够不断传承下来。民间的创作人才是三国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三国的很多故事在民间,通过戏曲、评书、相声等文艺形式被老百姓广为传颂。其次,高校要注重对三国文化知识的普及,可以开设与三国文化有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提高学生的三国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创作人才发展奠定基础。最后,要鼓励一些有兴趣有天赋的人参与到三国文化作品的创作中。目前,电视剧、电影、游戏等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成为三国文化创意人才汇聚的重点领域,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关注和提供相应的支持。

(二)营销人才的培养

目前,三国文化市场的火热,离不开市场的运作,三国文化的推广和成功营销,只要有人才支撑,也完全可以搞得很好,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营销人才,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

市场营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通过开展包括新媒体传播、网络互动营销、航空合作、旅行商联合推广等在内的三国文化系列国际营销活动,提升三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三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还要大力培养三国文化的广告创意、公关策划、促销方案等方面的营销人才。例如目前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三国文化的旅游宣传片“关公故里,山西运城欢迎您”等广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游览,这些都是三国文化营销精英的手笔。

(三)通俗艺术人才的培养

发展三国文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所以培养三国文化通俗艺术人才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在社区活动和娱乐节目中传播三国文化,让三国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校地联合”文化工作模式,构建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使用、管理三位一体的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参与文化建设实践锻炼,向人民大众传播健康丰富的文化艺术。要让三国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应培养一大批通俗艺术人才,进入到社区群众和农村中去,广泛传播三国文化。

(四)翻译人才的培养

应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把三国文化作品翻译成多种文字,打造“三国文化精品”,提高三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海外广泛关注。这需要翻译人才不仅精通三国文化,而且还要精通外语及外国文化,向外国人展示原汁原味的三国文化。

(五)三国文化跨国人才的培养

目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跨国间的人才流动已经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孔子学院在海外办学,就培养了大批的国学文化跨国人才。我们也可以创办“三国文化学院”,让三国文化的精髓,成为全人类的盛宴,通过学院教学和交流,培养大批跨国人才。

二、三国文化人才开发战略

(一)加大政府投入

在中央、省、市三级设立三国文化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同时,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面向全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人择优进行资助,支持三国文化的优秀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使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二)组织建立三国文化协会

俗话说,“将军起于行伍”,处江湖之远的地方,说不定就存在精通三国文化的“人间奇才”。文化协会是我国的一种民间的、非官方的学术组织,在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组织三国文化协会,有利于开发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三国文化优秀人才,把优秀的人才汇集起来,形成三国文化的“圈子”。

(三)创办三国文化相关杂志

我们制定三国文化人才战略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关注和研究三国文化。这其中,创办与三国文化相关的杂志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与交流的手段。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成都大学学报》一直着力打造三国文化的品牌,发表了大量关于三国文化研究的专业论文。此外,《重庆大学学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期刊,也有一些关于三国文化研究的文章,对促进三国文化研讨,培养和发展人才,有重要的作用。

(四)开办三国文化讲座、研讨会,举办三国文化知识竞赛等

我们可以举办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海内外人才的关注,兴起全球学习三国文化热潮,提高人们研究三国文化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在青少年中三国文化的宣传工作,组织三国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三国文化的兴趣,增进对三国文化的了解,为三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五)创建三国文化特色学院

培养人才离不开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只有成立专门的、独立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三国文化学院,才能系统全面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三国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社会各层面、各行业对于不同文化人才的需求。三国文化特色学院应逐步建设成为三国文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三、三国文化人才保护战略

(一)完善三国文化人才的合理布局

我国的三国文化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两湖、两广、贵州、甘肃、四川、河南等地,存在着大量的三国古迹。从三国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三国文化的很多历史资源在我国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只有配置人才的合理流动,才能避免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比如,在工作和住房安排、职位晋升、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措施。

(二)加强产业聚才,岗位揽才

目前,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策略,发挥三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积聚效应”,“聚才”和“揽才”并用,吸引人才到三国文化行业“安家落户”。做大做强三国文化相关产业,吸引人才;提供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岗位,让人才愿意留下来。

(三)重视激励

人才的保护,离不开激励。在三国文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物质激励主要包括一些奖金、福利、带薪休假等。精神激励主要包括让三国文化产业的员工获得一些荣誉称号,比如“岗位技术能手”、“文化推广能手”等,鼓励人才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进取。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大的财富,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是三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大三国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适合三国文化人才开发和保护的发展战略,契合我国的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余淑均.基于湖北省中部崛起背景下的人才战略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9):72-74.

[2]刘玉堂,陈绍辉.三国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2):103-109.

[3]成国良.三国人才战[J].现代企业文化,2011(8):74-75.

[4]贾海鹏.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人才的地理分布及其政治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谭儒.从《三国》军师的谋略谈鞋企对策划人才的善用[J].西部皮革,2010(16):25-27.

[6]张向前,刘明杞,张怡曼,张海娇,林晓敏.人才战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4):22-28.

[7]张树良,唐裕华,张志强,高峰,王雪梅,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人才战略浅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7):118-123.

[8]唐丛悦,陈琦.如何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14(7):65-65.

猜你喜欢

三国战略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三国乱谈(1)
战略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