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喜欢地理的我们,在书中相遇——2014私人阅读十佳书单分享

2015-02-25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地理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类

缪 鑫(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让喜欢地理的我们,在书中相遇
——2014私人阅读十佳书单分享

缪 鑫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摘要:无论是地理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还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在编撰相关书籍时,分享一些有趣的地理故事,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笔者在2014年所读过的部分优秀书籍,以期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让课堂更加生动、让创作更加活泼、让思维更加开放的地理素材。

关键词:科普读物;中学;地理教学 该书从地球起源、地质构造变迁以及生命演进三方面入手,用一百个将壮阔雄浑的地质历史时期与生物演进历程串联起来,每一个话题不仅关注地球历史及生物变迁的最新结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深度挖掘历史及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能做到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精美深刻的插图与震撼人心的图片来让读者明晰关键所在,有利于读者进行探究与解读。

笔者尝试以世界地理、气候变化、地学科普、科学观念、地球史诗这五方面为主,分享2014年给笔者带来极佳阅读体验的书籍,在探索地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有趣的伙伴,有一些更是让地理课堂变得更为活跃的秘笈,他们或许生动阐释了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也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了一些久违的地理故事。

一、世界地理:守望地球的壮丽旅程

简而言之,《地球角落》这本书是邀请你开启和有意思的旅伴探索并发现妙不可言之地的魔法钥匙。

该书是《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的深度报道栏目“世界”的精选集,而这个栏目的撰稿人均为在地理、历史、科学探险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见解独到的记者、摄影师,他们的采写角度独具特色——擅长以当地某个具体而真实的普通人为切入点,以其日常生活为脉络,自然而然地将当地的物产、资源、民俗等大话题如洋葱般层层剥开。

图1 《地球角落》[1]

这些有趣的文章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人”,将地球上七大洲的风土物产、宗教沿袭、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文集分为九章展开,从左邻右邦开篇,到终极探险结束。

在“不可思议的印度之行(Incredible! India)”中作者以麦当劳也变成“肯德基”,来讲述在印度宗教信仰(印度教不食牛肉,伊斯兰教不食猪肉,佛教徒不食肉)的影响下快餐全球化的饮食本土化;在一颗小小的种子改变国家的经济走向中,作者讲述了可可这种被称为“黑金”的经济作物的神奇身世,从1879年被加纳铁匠泰特•夸尔什偷偷带入加纳,到如今与黄金并驾齐驱,成为加纳最稳定的出口商品;在发现芬兰的旅程中,从设计之都赫尔辛基到圣诞之城罗瓦涅米,作者讲述了这个奇特而迷人的国度,芬兰人安静腼腆,却又有着世界闻名的F1极速赛车手和金属摇滚乐队,零下30度的北极圈严寒气候覆盖着芬兰1/3的国土,这里也孕育出了遵循自然与原生态理念的、温暖美好的、色彩斑斓的家居艺术;180度经线贯穿其中的岛国斐济,不仅是最东边也是最西边的国家,而且多舛的历史也让它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作者从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说起,以塔妙妮岛一脚踏两天的神奇体验为转承,介绍了其被殖民奴役和独立反抗的历史,最后以华人在斐济奋斗的足迹作结尾。

这本书中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让读者能够从国人独特的解读视角出发,感受异国别样的文化风貌。这种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传递地理科学知识的态度,确是一本兼备视野与深度、关注人文与生态的科普佳作所需要的。如果再配上一幅带有小彩旗标志的世界地图,想来应该是更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的信念与大自然的力量交相辉映的壮阔历程。

二、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探索历史

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如今看着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全球变暖还是臭氧空洞,酸雨频发还是雾霾满城,抑或是热岛效应,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用,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更是深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极端性天气挑战国家应灾能力的时刻,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区的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更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图2 忧天——全球变暖探索史[2]

该书是一本研究温室效应的学术专著。依托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全球变化研究,据此了解全球变化的基本事实,预测全球环境辩护的未来趋势,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本书也为想要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提供了一条理解人生、接触自然、探究生命的希望之路,科学作为文明的一环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息息相关。本书是关于科学家们如何得出这种想象的历史——气候变化科学的历史。因而这是一部希望之书。因为它讲述的是,少数几个人,通过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任何的效果彰显之前,就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还有许多人,一反人类长久以来,总是等到火烧眉毛时方才采取行动的恶习,开始寻求解决方案。

图3 2℃改变世界[3]

了解完全球变暖的发现史后,如何深入浅出地找出一个有震撼力的切面,来传递给学生或者公众呢?

这本由材料科学泰斗师昌绪院士与著名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共同题词推荐的科普性书籍,——《2℃改变世界》所做的示范或许值得一看。它从保护和善待地球的高度出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历史,以及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该书最醒目的特征,就在于其右页的独特设计——刊载了从1950--2100年的150年间,每隔两年一幅的计算机模拟地球平均温度分布图(前50年基于已有的数据,未来年份为预测数据)配以当时国际上发生的或将会发生的重大科学、环境事件通过如动画片似的彩图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不仅让该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读者在翻阅该书的时候就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全球气温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读这本书,会有种被惊醒的触动,真正感到了那种紧迫感,因为它比任何环保口号都来得真实。看似微不足道的2℃,却足以毁掉现在的一切,而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未来世界的事情。如果我们再不采取积极地措施,2℃的警戒线,可能很快就会到来。特别是在看到书的右侧页上气温的变化图,更是让读者感受到:或许再也没有任何一个适合可以和现在相比,我们的任务如此沉重,而我们的处境又如此艰辛。

此处引用前言中的一句话来表达笔者对本书的感受:本书中的“红色”并非是危险的红色,而是表示“意志”的红色。

这两本书能够在众多环保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都在面对地球气候系统这头凶猛的狮子时,没有疯狂怒吼,而是冷静地在分析这头狮子从哪儿来,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的,它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前者讲述了气候变化研究的探索历程,后者描绘了气温升高后会引发什么样的灾难,而它们的共性在于心存希望,引发读者进行思考,而不是洗脑。

三、地学科普:地球法庭的有趣案件

图4 地球法庭7——消失的珍珠[4]

该书通过法庭的形式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棘手事件入手,试图运用地球科学原理逐步解决。而判断这些大大小小事件的是非对错需要借助一个舞台,于是“地球法庭”应运而生。

读完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能够让你对地球科学的畏惧感通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地球科学问题的无限好奇。这本书中有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和生动形象的漫画,再加上趣味十足的案件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怎么会不是轻松愉快的呢?

该书正文分为“地球的防护服——大气层”和“矿物的秘密”两个部分,其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做错的考题”,讲述了矿物与岩石之间的关系。金大致同学认为岩石和矿物一样都是石头,但老师判断答案是矿物而非岩石,地球法庭出面解决。研究矿物与岩石的李矿岩博士打了一个比方:紫菜包饭与香肠一样吗?好比香肠、萝卜、米饭、紫菜都是紫菜包饭的材料,而很多矿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岩石也是同理。

这样有趣的故事不仅让读者会心一笑,也让读者借这个巧妙的比方理解了岩石与矿物的区别。科学的世界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启发,而不是概念的背诵,与其记忆长篇大论的定义,不如学会类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观念:地球科学的基础所在

在塑造地球科学观念的过程中,有一套丛书可以说是先锋之作,即《观念地球科学》书系。

本文对地球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异同暂且不表,而是在于分享《观念地球科学》(Foundation of Earth Science)所带来的触动与感悟。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了《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和宇宙》(Earth ScienceGeolog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Universe)系列教材以来,掀起了国内对于地球科学教育的热潮。在国际视野下构建地球科学教育内容体系也逐渐成为了学术圈的共识[9]。

《观念地球科学》丛书作为全美最畅销的地球科学读本,是为想对地球科学有初步了解的人设计的,整套书分为七个单元,重视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中的基础和前沿。因此,相较于《科学发现者》与《科学探索者》丛书,这套书系没有那么多的实验与探究,更重视的是丰富而新颖的资料、易读且可亲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地球科学的观念与概念。

这套书系也许更适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因为它不仅有大小标题,也配有精彩绘图,还有章末复习,包括有重点观念回顾、关键名词解释与观念检验测试。当然这套书系也有与我们所了解的典型读本不同的地方,因为它对于图片的描述内容十分丰富,并且不时穿插有“你知道吗?”的板块。

图5 观念地球科学[5-8]

五、地球史诗:梳理地球的成长脉络

博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而他也同样善于这样解读地球,展示着大自然所创造的伟大奇迹。

图6 地球的奥秘[10]

这本书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述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看似干巴巴的自然地理,加以舒适惬意的具象描绘,将那些原本我们认为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似乎找到了阅读《昆虫记》时那种仿佛能听见窗外有蛐蛐在欢唱的快乐。这些简单得如同平常聊天的描绘,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基本知识——地球的旋转、日夜的形成、季节的更替、陆地板块的形成、气候和海洋的形成等。与此同时,你还能知道地球这个强大的自然机制是如何运转的,它的各部分都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从寓言故事《橡果与南瓜》的主人公盖洛因为橡果砸到在树下休息的自己而醒悟过来还好树上没有长着南瓜说起,再让读者设想和牛顿一起进入苹果林,都被苹果砸到,说不定我们把苹果捡起来吃掉,整件事或许就结束了,而且也会理直气壮地回答牛顿:苹果熟了就会掉下来啊。在此时作者笔锋一转,让读者设想这棵苹果树成为“参天”大树,再想想苹果会不会掉下来呢?

如果苹果换成铅球呢?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伽利略的影子。这种步步为营的巧妙设计,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法布尔精巧缜密的有趣思维,也引人入胜地带领着我们去畅想、去感受。

同样深谙此道的还有帕尔默,他所撰写的《地球的历史:举世瞩目的100个重大发现》(Earth in 100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也是娓娓道来的一百个地球故事。

图7 地球的历史:举世瞩目的100个重大发现[11,12]

汇聚了关于地球科学古今中外的各种伟大发现的这本书,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邀请读者跨越时空,去体会地球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从一个从混沌中诞生的、毫无生机的普通行星在逐渐演变为如今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蓝色星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也开始思考煤炭是否还有未来。这种对于全球工业而言至关重要的化石燃料,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污染物,一种迅速锐减的自然资源。在修订可以准确估计化石燃料生产峰值年代的“钟形曲线”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将其应用到全球主要煤炭生产国的历史产出数据上之后,得出的全球生产总数为6600亿吨,是根据地质进行预计所得数量的四分之一。同时,科学家们认为峰值预计出现在2010-2020年,并将在保持30年的稳定状态后出现急剧下滑。而处于全球需求不断增加状态,甚至从2000年开始就以每年3.8%的速度提升的煤炭资源,在我国尤为重要,作为最大的煤炭消耗国与煤炭生产国,我国平均每年消耗煤炭30亿吨,其中80%用于发电。煤炭的未来是“清洁低廉”吗?我们或许还要考虑剩余煤矿的质量,及其在经济、人文和环境方面日益增加的开采成本。

如果说地球的历史带领我们追溯了地球这颗孤独而美丽的星球发展史,那么《人类星球》则是为自然界最伟大的生存故事唱响了赞歌。

图8 人类星球:自然界最伟大的生存故事[13]

迄今为止,只有一种动物几乎能够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生态环境,没错,就是人类。也许你也曾和我一样为BBC的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 Planet)而深深着迷。那么,也请不要错过由该纪录片制作者奉献的这一部精品。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冰封雪裹的酷寒北极到温暖潮湿的热带丛林,从星罗棋布的小岛到热浪灼人的沙漠,人类在极端的环境下仍然顽强生存的故事。作为自然进化史上创造出的适应力最强、能力也最强的物种,在世界每一处角落都能自力更生、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的物种,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人类能够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如何根据各种自然现象和信号征兆横渡大洋、穿越沙漠,又是如何借鉴其他动物的生存之道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在看似一片荒芜的地方仍能找到水源。在揭露人类能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得以存续的非凡途径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所有部分之间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紧密联结与非比寻常的相互作用。因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尽管人类足智多谋、善于创新,但也和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需要自己去寻找食物、水源和住所,需要躲避地球上接连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

本书选择了地球上的7种主要自然环境——草原、海洋、河流、山脉、沙漠、丛林和北极中的生活来阐述人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也许你和我一样感到奇怪,绝大多数人不都生活在平原上的城市么?所以,在最后一章,讲述的是人类在世界各地为自己创造的居住之所——城市栖息地。

在该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类征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宏图大展所带来的心潮澎湃,也逐渐接受了试图改造充满野性、叛逆不羁的大自然的

行为纯属徒劳无功的事实。我们还得无奈地承认,获取自然界的资源来建设城市远比处理废物垃圾容易得多。垃圾的堆放与处理是人类自己创造出的困境,又或者是新的生存环境,对于生活在贫民窟的10亿人,以及生活在垃圾场的拾荒者而言。

行文至此,似乎到了尾声。还有两本书,笔者以首页书评的形式发表,一则刊于2014年20期的品读《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一则为本刊首页的《古文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事件》。

参考文献:

[1] DEEP中国科学探险,编著.地球角落:典藏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 (美)沃特,著;李虎,译.忧天:全球变暖探索史(修订扩充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日)山本良一, Think the Earth Project, 编;王天民,等译.2°C改变世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韩)郑玩相,著;牛林杰,王宝霞,等译.地球法庭7——消失的珍珠(有趣的科学法庭丛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5] (美)呂特根,塔布克,著,塔沙,繪圖;王季蘭,譯.觀念地球科學I 地質•地景[M].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2.

[6] (美)呂特根,塔布克,著,塔沙,繪圖;蔡菁芳,王季蘭,譯.觀念地球科學II 地殼•地震[M].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2.

[7] (美)呂特根,塔布克,著,塔沙,繪圖;黄静雅,蔡菁芳,譯.觀念地球科學III 海洋•大氣[M].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2.

[8] (美)呂特根,塔布克,著,塔沙,繪圖;范贤娟,黄静雅,譯.觀念地球科學IV 天氣•天文[M].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2.

[9] 樊笑英,著;地球科学教育:国际视野下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 (法)法布尔,著;孙永华,陈超,译.地球的奥秘[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11] (英)帕尔默,著;秦静远,译.地球的历史:举世瞩目的100个重大发现(上)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2] (英)帕尔默,著;秦静远,译.地球的历史:举世瞩目的100个重大发现(下)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3] (英)坦普勒,等著,阿伦,摄;人人影视,译.人类星球:自然界最伟大的生存故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责任编校:顾锦玉)

猜你喜欢

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