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的艺术范式与中西诗学理论的建构
——读《意象与仿像——艺术表意范式的中西对比与当代建构》

2015-02-25李洲良

学术交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西诗学范式

李洲良

“象”的艺术范式与中西诗学理论的建构
——读《意象与仿像——艺术表意范式的中西对比与当代建构》

李洲良

中西艺术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世界,其风格迥异的审美品性及其深层原因一直是艺术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中西艺术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王妍教授新近出版的《意象与仿像——艺术表意范式的中西对比与当代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版),紧紧抓住“意象”与“仿像”这两个中西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以跨文化宏观比较的视野,通过缜密精微的知识考古和宏廓系统的史学研究,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西艺术理论传统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研究,剖析和展现了中西艺术审美差异的深层机制,可谓独辟蹊径,切中肯綮。

首先,通过对“意象”与“仿像”概念的辩正,展现二者的历史形态、探寻中西艺术差异的内在原因。从意象与仿像的视觉性入手,从中西远古初民“观”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对象出发,探寻中西传统文化建构世界方式的根本差异。中国先哲从“无”出发,认为“无”中生有,以至无穷,繁衍成大千世界。西方先贤把世界看作“有”,“有”是实体的存在,万千实在的事物构成了对象世界。正如老子所云“观无”偏重以观其“妙”,立足于现象去体悟玄妙之精微、不可言说之道;“观有”,则是以观其“徼”,通过对事物分析辨别以把握清晰的世界。由于“观”的本体有“有”“无”之分,“观”的基点有“心”与“眼”之分,“观”的对象有“象”和“像”之分,“观”的方式有以“象”喻“道”和以“像”拟“真”之分,因此形成了以不同印象材料来创造艺术、建构世界的分别,铸成了以“意象”与“仿像”为标志的东西艺术表意范式的差异。

其次,作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儒家、道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中西古代哲学思想及其文化经典进行了文本细读,对刘勰的《文心雕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深微剖析,理清两种范式的基本内涵,探寻意象与仿像的文化渊源、生成机理和发展流变以及它们作为内置于中西艺术的基本内核从而造成中西艺术审美风貌的巨大差异的理论渊源。

第三,作者以跨文化、跨领域、多视角反思、对比与辨难的方式,参照两种范式成熟后的中西经典艺术和经典理论,围绕艺术表意范式的核心范畴对比释读。认为在“士人”与“哲人”的不同言说方式中,中西艺术理论凝炼出诗话与诗学两种不同的诗学形态,在各自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逻辑,从而各自形成了艺术本质、艺术思维、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独特的理论,铸就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精神和风格迥异的审美气质。作者以文字现象学为视角,讨论了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意象美学与仿像美学差异的根本规定性,指出正是中西文字意向结构的差异,建构出不同“意向性形态”的审美世界及其意义。

第四,作者在宏观史学视野下考察了近现代以来“意象”与“仿像”的融通与解构及其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发展命运,并且在数字媒介虚拟艺术背景下尝试建构艺术表意范式。指出伴随数字虚拟艺术的大量涌现,出现了许多中西传统艺术理论都无法解释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时代课题,意象论与仿像论都将参与当代艺术范式的建构,新的艺术表意范式以“仿象”为表征。

该书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独特:一是复合交叉的研究视野。“意象”与“仿像”研究是针对艺术理论范畴的研究,而作者本于艺术却不局限于艺术,将研究延伸到文化学、哲学、史学、文字学、甚至技术与科学等广泛的学术领域,通过多维角度探索造成中西艺术审美范式差异的深层原因,运用当代西方技术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解释当代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极具挑战性并十分有意义的探索,极大地拓展了该书的理论视野。二是历时的史学意识与共时的跨文化研究。该书按照追根溯源的方式,沿波讨源,挖掘内涵,立足中西古代经典文本,同时又在中西艺术史的发展共时性中对比分析,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宏观历史中发掘中西艺术表意范式形成与发展脉络和审美差异,可谓细致入微,不遗余力。三是面向当代艺术范式建构的创新性意识。当代数字虚拟艺术正在全面地改变着艺术理论的格局,面向艺术历史的新课题,该书对数字虚拟艺术表意范式的建构体现了作者开拓的勇气。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曹金钟〕

猜你喜欢

中西诗学范式
背诗学写话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