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评价

2015-02-24丁明波郭红军邓志荣杨勇杰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5142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股骨头置换术缺血性

丁明波 郭红军 邓志荣 杨勇杰 杨 乐 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 5142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评价

丁明波郭红军邓志荣杨勇杰杨乐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514200

摘要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手术组50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50例进行非手术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Sande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及Sander评分均提高,但手术组Harris评分及Sander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股骨头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导致股骨头血运障碍进而引起骨细胞、脂肪细胞及骨髓造血细胞缺血坏死的疾病,其病因包括大量饮酒、外伤、骨质疏松及激素的细胞毒作用使得股骨头内小血管损伤,此外,与脂质代谢紊乱及高凝低纤溶状态有关[1]。临床治愈的难度大,晚期的致残率比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常用方法是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临床疗效明显。本文通过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对照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择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0~60岁。均有CT及MRI证实,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其中药物导致性51例,激素导致性15例,酒精性25例,创伤性9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7.2±10.7)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8±2.1)岁;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2±2.2)岁。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似,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给予适当牵引、高压氧治疗、足够休息及电刺激疗法。手术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均常规行X线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选择患者合适的假体,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方法。手术方法: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垫高臀部,以患者大转子的顶点为中心行纵形切口,将皮肤、皮下及髂胫束一次切开,向内牵拉阔筋膜张肌,将臀中肌向外牵拉。横形切断臀中肌转子的止点部位,纵形切开关节囊。用骨锯将患者的股骨颈切断,去除坏死股骨头。使下肢外旋,绕膝关节轴心线修整位于小转子1cm处的股骨颈切面,使切面与股骨颈之间的角度为45°。将髋臼内的软骨面用髋臼锉磨掉,勿穿透内壁。见到软骨下骨渗血时停止。选择合适的髋臼试样帽放入髋臼,用抗生素和生理盐水冲洗,待冲洗完毕,将之前选定的假体置入,使用螺丝固定。使患者屈膝、外旋、内收患肢显露出近端的股骨头与切口的前面,用髓腔扩大器将髓腔扩大,冲洗后置入合适的假体,进行髋关节的整理修复,检测髋关节稳定性及下肢的长度。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疗效判定使用Harris评分及Sander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其中Harris评分包括关节活动度、疼痛、功能及畸形。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2]。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Sander评分[3]评价患者的疼痛感,如果患者没有疼痛感,则评分为40~44分,其中生活能力评分14分,行走能力33分,总分>90分,为效果明显;如果患者疼痛轻微,则评分为35~40分,其中生活能力10~14分,行走能力30~33分,总分80~89分,表示有效;如果患者疼痛明显,则评分<40分,生活能力<10分,行走能力<30分,总分<80分,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Harris评分比较手术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Sander评分比较手术组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Sander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组4例发生人工关节脱位,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骨溶解;对照组6例发生关节脱位,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低于对照组的2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很多,包括长期使用激素、过量饮酒及外伤。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及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股骨颈骨折是股骨头坏死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数患者在骨折后的1~5年发生股骨头坏死,且发生率高达65%~85%。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法和非手术法。手术法是治疗这一疾病的主要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这一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以及恢复关节的功能。

本文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Sande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现,手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及Sand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P<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平,卢向东,刘宇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3):323-325.

[2]王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101-102.

[3]程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16):3365-3366.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4-07-07

中图分类号:R68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3-0353-03

猜你喜欢

股骨头置换术缺血性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