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固定”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患供需不对称中的应用

2015-02-23张亚平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21期
关键词:调查表供需护患

张亚平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护理管理·

“三固定”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患供需不对称中的应用

张亚平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目的 本研究提出“三固定”护理模式,旨在加强护患沟通,改善现阶段存在的临床工作中护士供给与患者需求不对称的状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自设“护士供给调查表”和“患者需求调查表”,简称“护患供需配对调查表”,用于护患双方供需的配对比较。将83例患者分阶段入组,对照组患者40例,实行现有的护理模式,即护患随机分配的模式;观察组患者43例,实施“三固定”护理模式。对照组和试验组护患双方分别在入组时,化疗一、二、三周期结束出院时,采用“护患供需配对调查表”对护士供给的护理措施和患者所需求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对83例患者和9名护士采用护患供需配对调查表进行调查后,发现护患双方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现象,在医疗相关知识方面护士供给大于患者需求,而在护理服务和生活方面护士供给小于患者需求。试验组在实施“三固定”模式后,与对照组相比,供需不对称程度减轻。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三固定”护理模式,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实现了护士对患者提供了更连续的护理服务,它不仅可以加强护患沟通、平衡护患供需,更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加强护患配合,和谐护患关系都起到推动作用。

“三固定”护理模式; 护患供需; 不对称; 肿瘤内科

“Three fixed” model of care; Nnurse-patient supply and demand; Asymmetry; Oncology

整体护理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的护理工作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护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定随着护理实践、临床需求的发展而变化[1]。现有的护理模式,即护患随机分配,对于肿瘤内科多周期化疗、反复多次入院的患者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责任护士不固定,患者入院后随机分配责任护士,这使患者每次入院护患之间的沟通均从零开始,不利于患者对护士的熟悉和护士对患者需求的了解。基于此,本研究针对肿瘤内科患者需要多周期化疗、反复多次入院的特点,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护患组合的方法,将护患分别分组,实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多个化疗周期均由同一组护士负责,责任护士固定干预时间,根据经验采用固定的干预措施,即固定护患组合、固定干预时间、固定干预措施“三固定”的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选择 选取2009年8-1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化疗,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所有患者。入组标准:(1)已知癌症诊断。(2)病情相对稳定,无并发症。(3)患者有基本的阅读能力或在家属的协助下可以完成问卷的填写。(4)患者自愿参加此次调查活动。(5)已化疗周期数≤2。研究对象分阶段入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2.3±6.17)岁,学历小学及以下8例、中学/中专21例、大专/本科11例;观察组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4.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7例、中学/中专23例、大专/本科13例。两组病人在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护士选择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除护士长、主班、总务以外的9名护士,均为注册护士,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3名。专科6名、本科3名。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提出“三固定”护理模式应用于肿瘤内科。本研究自设“护士供给调查表”和“患者需求调查表”,简称“护患供需配对调查表”,经过3位肿瘤临床专家、6位护理专家、2位统计学专家评定后,最终设为4个纬度,27个条目调查表,包括治疗相关知识10个条目、保健知识6个条目、 护理服务7个条目、心理及生活4个条目,评分级别3~7级,对同一问题分两个角度分别针对护士供给和患者需求进行配对比较,各条目护患配对,比较两者供需差异,护士供给得分减患者需求得分,取绝对值后求总和,分值越小,说明护患供需越对称。调查表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患者需求调查表内在一致性信度0.922,分半信度0.914,重测信度0.901,内容效度0.903,结构效度0.682~0.976;护士供给调查表内在一致性信度0.935,分半信度0.901,重测信度0.913,内容效度0.901,结构效度0.583~0.946。

1.3 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现有的护理模式,即患者每次入院后,随机分配床位和责任护士;干预时间选择在患者化疗副反应出现时;干预措施遵循每个化疗周期将所有心理、宣教、健康指导等护理知识全部讲述一遍的原则。观察组按“三固定”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1.3.1 固定护患组合 将消化内科9名护士分为A、B、C三组,其中每组选取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任组长,分别为A1、B1、C1,负责指导本组工龄短、经验少的护士。每日白班每组至少有1人上班,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1.3.2 固定干预时间 选择患者化疗的第1天,还未出现化疗副反应时,对患者进行访谈,了解其护理需求,为患者量身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1.3.3 固定干预措施 根据经验,本研究在患者第1个化疗周期给予与其自身化疗相关的护理宣教和指导,第2个化疗周期侧重于患者心理护理,第3个化疗周期针对患者所存在问题给予针对性护理,并向患者介绍更广泛的化疗知识。此外,每周期化疗均为患者实施所制订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需求较高或薄弱环节进行反复强化。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化疗一、二、三周期结束出院时,采用“护士供给调查表”和“患者需求调查表”,对护患进行配对调查。调查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四次调查分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本研究对83例患者和9名护士进行首次调查,条目19结果统计可以得知,希望固定护患组合的患者为65例,占78.3%;无所谓的患者为18例,占27.7%;不固定护患组合的患者为0,对9名护士的调查发现,希望固定护患组合的护士为7人,占77.8%;无所谓的为2人,占22.3%;不固定护患组合为0。

2.2 将9名护士首次调查供给得分减83例患者首次调查需求得分取平均分,结果显示,护士供给与患者需求存在不对称的状况。见表1。

2.3 对照组患者采用“护患供需配对调查表”,连续调查四次,有效病例数30例,有效率75%。观察组患者采用“护患供需配对调查表”,连续调查四次。两组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化疗一、二、三周期结束出院时进行调查,有效病例数43例,有效率100%。由于本次实验资料属于重复测量资料,故对四次护患供需得分的差值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不同组间以及时间点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供需得分差值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四次得分差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78,P=0.000),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护患供需差值逐渐缩小。对照组四次得分差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1,P=0.229),并且分值的变化并无规律可言,或高或低呈现随机变化的趋势。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经比较结果显示,第三次、第四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和表3。

表1 各条目护患供需差异得分

表2 两组护患供需得分之差比较 (±s)

3 讨论

3.1 实施“三固定”模式,确保连续性护理 有文献[2]报道,频繁更换责任护士,使护士很难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精神方面的问题,难以对患者实施系统的、个性化的护理,造成护理工作的不连贯从而使整体护理流于形式。我科原有的模式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思想,但在患者反复多次化疗过程中频繁的更换责任护士,使护士往往只是机械和被动地为患者提供各种治疗及护理,导致患者被动接受不同护士提供的间断性的护理服务,以致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护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反复多次入院的条件下,护患双方希望固定护患组合占相当大的比例。本研究针对肿瘤内科患者反复多次入院,进行多周期化疗的特点,对肿瘤内科患者实施“三固定”模式,固定护患组合,给予患者同一组护士的连续性护理,做到及时实施、及时评价。

表3 两组护患供需得分之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2 加强护患沟通,减少护患供需差异 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是全球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中国这一问题尤为严峻[3]。在目前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必须合理安排护理工作。由表1可以看出,在相关知识方面护士供给大于患者需求,而在护理服务和生活方面,很多条目护士供给小于患者需求。患者反复多次入院已对某些知识非常熟悉,但责任护士因对患者需求缺乏了解,机械的完成工作,仍反复为患者讲解,护士所供而非患者所需,在临床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不仅浪费人力和时间,同时也延误了患者的正确护理。假如把供给过多的人力和时间运用到供给缺乏的方面,那将对护理服务质量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三固定”模式提出固定护患组合,加强护患沟通,护士详细了解患者需求,这样才能做到个性化护理,避免千篇一律[4]。由表3可以看出,“三固定”模式实施后,实验组护患供需差异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减小。

3.3 护患配合,增强患者依从性 “三固定”模式使护患双方意识到,他们之间会有多次的合作机会,这不仅能增强护患熟悉程度,也有益于护患双方的互相配合,增强护士责任感,也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3.4 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对实验组患者固定干预时间,在患者身体相对舒适时了解患者护理需求,并针对患者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和宣教内容。根据临床经验为患者制订宣教路径、固定干预措施,把各项内容分阶段渗透给患者,使患者全面掌握[5]。同时,根据所制订的个性化护理措施,针对患者需求较高和薄弱环节进行反复强化,使患者需求得以彻底解决,这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王新田.深化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的理性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7.

[2] Donelle M Bamess,Kathleen K Craig,Kathryn B.Chambers: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holistic nursing literature[J].Joum of Holistic Nursing,2000,18(3):207-221.

[3] 张华,徐文艳.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2):225-226.

[4] 单伟颖,李青,郭金玉.过渡期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84-286.

[5] Jeffrey LG,Brain WJ.Preventing the Preventable:Reducing Rehospitalizations Through Coordinated,Patient-Centered Discharge Processes [J].Professional Case Management,2009,14(3):135-140.

天津市卫生局课题(编号:2012KZ063),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科研项目(编号:0837)

张亚平(1978-),女,硕士在读,主管护师,从事肿瘤专业护理及管理工作

R471

C

1002-6975(2015)21-1947-03

2014-08-07)

猜你喜欢

调查表供需护患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