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宏观经济效应预测

2015-02-22王云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内生闲暇生产总值

王云多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人口老龄化宏观经济效应预测

王云多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

通过将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和产出视为内生变量,预测2050年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和产出的短期和长期经济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受产业机构升级和知识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的影响,年轻人更倾向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由此导致短期内劳动供给减少,产出下降,老龄化经济成本提高,但从长期来看,未来社会可提供更多熟练劳动力,这将提高产出水平,降低老龄化经济成本。

[关键词]

老龄化; 经济效应; 预测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研究评述

近年来,受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呈加剧趋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已达8.9%,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6.2%,预计2050年这一比例将高达24.7%。暂不考虑这一预测的科学性如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且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这势必影响劳动供给,导致劳动供给减少,工资率和利率上涨,此外,老年抚养比上升将导致国民储蓄下降,进而影响社会产出,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弥补老龄化过程中劳动供给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首先,鉴于人力资本收益是未来收入的贴现,受产业机构升级和知识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的影响,年轻人更倾向于在教育上投入更多。其次,由于面临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实际工资上涨压力,中年人和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可能提高。最后,由于年轻人比老年人受过更多教育,年轻人的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受过较少教育的老年人,这意味着未来有效工作时间增加。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经济发展,他们的研究指出,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供给减少,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尽管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日益加剧,但应该区别对待,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短期内经济仍可维持较快增长。为了缓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不利影响,Fourgere 和Merette,Sadahird 和 Shimasawa,王林,田永坡等学者研究指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减轻人口老龄化的负面经济影响,但他们在分析中将人力资本视为外生变量,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内生决定问题。都阳和张学敏等研究指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除了应提高劳动力素质,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外,还应采取延迟退休政策。尽管上述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已有的研究忽视了人口老龄化对工作时间和人力资本形成时间分配的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探索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时间配置的影响,研究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假定时间分配外生决定,另一种情况假定时间分配内生决定,分别研究两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进一步研究对产出的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通过对比两种情况可分离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内生决定对产出的贡献,特别是第二种情况将分析人口老龄化何种程度上影响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决定。

本文结构设定如下:第二部分是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人力资本与产出影响的模型分析。第三部分是参数设定及模拟检验。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人力资本与产出影响的模型分析

假定存在一个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没有对外贸易,没有资本和劳务输出和输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生产一种产品,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所用生产要素按其边际生产力付酬。家庭消费产品和服务,提供劳动,享受闲暇,设定家庭跨期效用函数中消费和闲暇替代弹性固定,家庭需要在工作、教育和闲暇之间分配时间,以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花在教育上的时间视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既能提高有效劳动供给,也能提高生活质量,设定家庭效用函数形式如下(见式(1)):

(1)

式(1)被称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不变的效用函数,

C

L

分别代表家庭消费和闲暇支出,这一效用函数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

θ

,与

C

无关,

θ

也决定了家庭在不同时期转换消费的愿望:

θ

越小,随着消费的上升,边际效用下降越慢,因此,家庭也就越愿意允许其消费随时间变动。

σ

代表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设定0<

θ

<∞,0<

σ

<∞,

φ

代表闲暇在家庭偏好中的相对权重,参照Becker和Heckman有关闲暇的规定,设定闲暇既考虑了时间分配的质量,也考虑了时间分配的数量,即

L

=

lh

,其中

l

代表闲暇,

h

代表人力资本。假定人力资本生产为线性,随教育和培训时间投入呈递减趋势增长,参照Lucas研究中所用人力资本函数设定如下(见式(2)):

(2)

式(2)中,

β

代表生产参数,

γ

ψ

分别代表分给教育的时间和已有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生产的贡献,令

β

>0,0<

γ

<1,

δ

>0,

ψ

>0,

z

代表分配给人力资本生产的时间份额,

E

代表随年龄变化的工龄外生变量,

δ

代表人力资本折旧率。 假定每一家庭被赋予1单位时间,在闲暇(

l

)、人力资本生产(

z

)和参与市场性劳动(

L

)之间分配(见式(3))。

l

+

z

+

L

=1

(3)

假定政府对资本和劳动收入征税,也对转移支付和私人消费支出征税。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例如健康、护理和教育等),政府的一部分税收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家庭,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实现预算平衡。假定采取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即当前退休者养老金支出由当前工作者养老保险缴费筹集,因此,在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条件为:

Y

=

C

+

I

+

G

(4)

式(4)中,

Y

代表总供给,

C

代表消费需求,

I

代表投资需求,

G

代表政府购买支出。

三、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人力资本与产出影响的模拟检验

本文设定存在一个初始稳态均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虑将人口老龄化施加给初始稳态,预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2015年至2050年我国产出的变化,假定2050年后出生率逐渐回到自然替代水平。

(一)初始稳态时间分配

图1 初始稳态时间分配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近年来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就业时间、闲暇时间和教育或在职培训时间(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分配情况,图1设定了初始稳态下不同年龄人口的时间分配。如图1所示,以4年为一个年龄段,就时间分配比例而言,16~19岁年龄段年轻人就业时间占0.38,闲暇时间占0.32,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占0.3,随着年龄提高,以减少闲暇时间为代价,人力资本投资时间比例迅速上升,在20~23岁年龄段,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增加到0.37,就业时间也稳步增加到0.42,而闲暇时间减少到0.21,降到了谷底。此后,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闲暇时间所占比例开始增加,就业时间所占比例仍稳步增长,而人力资本投资时间所占比例急剧减少,在24~27岁年龄段,闲暇时间所占比例增加到0.36,就业时间所占比例增加到0.46,人力资本投资时间所占比例减少到0.18。此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在达到退休年龄前,就业时间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0.46左右,而闲暇所占时间比例在28~31岁年龄段后达到最大,占到了0.52,就业时间占到0.47左右,人力资本投资时间几乎为零,个人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工作和闲暇,这说明这一年龄段后的人口接受教育的很少,更多的人选择工作,尽管个人可能花一些时间用于培训,一年中用于培训的时间仍很少。在48~51岁年龄段后,用于闲暇的时间逐渐增加,用于工作的时间逐渐减少,最后转变为零。

(二)参数设定

本文将消费和闲暇的替代弹性设定为0.5,人力资本技术弹性设定为0.7,已经获得的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生产的弹性为1,产品中资本贡献份额为0.33。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相关数据,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470.10亿元,中央和地方公共教育支出共21242.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为1101.46亿元,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为20140.6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为7245.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医疗经费支出为74.29亿元,地方财政医疗经费支出为7170.82亿元,中央财政债务余额为77565.70亿元。参照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现状,将养老金替代率设定为60%。其他参数的选择基于2013年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其中利息率由我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平均利率代表,消费率税率由我国政府消费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资本折旧率由固定资产折旧率代表,由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未公布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仅公布了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燃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其他服务业等17个产业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取17个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平均值(0.055)近似代表资本折旧率。个人所得税率由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消费率税率由消费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资本收入税率由企业所得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代表。

(三)模拟检验

为了预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对产出的间接影响,本文将上述初始稳态时间分配数据和标准化人力资本函数的参数用于模拟2015—2050年时间分配外生决定和内生决定时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外生时间情况下,由于时间分配外生决定(即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改变不影响个人劳动供给和教育决策),人口老龄化加剧会显著降低生产能力和国民储蓄水平。就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而言,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在2015年后开始下降,在2015年到2050年之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导致2015年至2050年国民储蓄显著下降近8%。人口老龄化也导致资本深化,资本劳动比由2015年的16.5%增加到2050年的43.1%。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导致2015年后实际工资显著增加,以弥补工人的相对缺乏,在2015年至2050年间,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

在内生时间情况下,由于时间分配内生决定(即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改变影响个人劳动供给和教育决策),人口老龄化使年轻人预见到未来较高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和人力资本收益率。因此,为了将来提供更熟练劳动和获得更高收入,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育投资,结果,通过花费更多时间用于教育,年轻人劳动供给减少,降低了当前生产能力。可是,随着年轻人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最终将减少人口老龄化对生产能力的负面影响,降低人口老龄化经济成本(见图2)。在2015—2050年间,与外生时间分配情况下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相比,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下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下降1.8%。此外,在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下初始劳动供给增加更稳健,对国民储蓄负面影响更低,一致持续到2035年。由于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中劳动供给内生决定,通过调整工资和劳动时间分配,劳动力对实际工资压力的影响也比外生时间分配低很多。

图2描绘了模拟外生和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产出的长期影响,横轴代表预测的年份,纵轴代表不同方案中预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初始稳态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偏差百分比。

表1 人口老龄化对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外生和内生时间分配)

注:劳动供给说明总工作小时的变化,而有效劳动供给包括劳动力质量。

图2 不同时间分配方案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变动趋势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研究可知,外生时间分配假定时间分配决策外生于模型,因此,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改变不影响个人劳动供给和教育决策,根据外生时间分配的结果,没有人口老龄化的稳态生产能力显著增加,最后,随着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退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15年开始下降,显著影响生产能力,在2015年到2050年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

转向内生时间分配情况,分析表明完全具有远见和理性预期的年轻人有理由预期由于人口老龄化未来教育升水,因此,为了在中年时提供更熟练劳动,年轻时他们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结果,通过花费更多时间用于教育,年轻人劳动供给减少,降低了初始生产能力,可是,随着年轻人逐渐步入中年,他们工作更加熟练,劳动收入和熟练劳动供给最终减少了老龄化的成本,结果在2015—2050年间老龄化的长期影响是光滑的,从产出损失方面的成本看上去更便于管理,在2015—2050年间,与外生时间分配情况中下降7%相比,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下降了1.8%。

图3 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下人力资本技术弹性不同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变动趋势影响

图4 内生时间分配情况下跨期替代弹性不同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变动趋势影响

最后,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本文提供了不同人力资本技术弹性和跨期替代弹性下的敏感度分析,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又用这些参数值上下调整0.1来模拟。图3和图4描绘了在这些参数值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变动趋势的影响。

如图3所示,直到2020年,人力资本生产弹性微小变化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有显著提高,2020年后,人力资本生产弹性逐渐增加,一个较高(较小)人力资本生产弹性显示了一个较高(较低)长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从2020年上下0.15个百分点上升到2035年上下0.5个百分点。相应的,如图4所示,一个较低(较高)跨期替代弹性产生一个较高(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尽管直到2020年这一偏差很小,在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差达到上下0.05个百分点。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和预测了人口老龄化在短期和长期对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和产出的宏观经济影响。更为特别的是,本文研究了人口扰动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劳动供给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本文也研究了有效劳动增加对产出的长期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导致年轻人短期内投入更多时间用于教育,在长期内可提供更好的熟练劳动。其次,由于短期内花费更多时间用于教育,年轻人劳动供给减少,从而降低了最初的生产能力,增加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成本,模型分析表明,短期内人口老龄化导致年轻人劳动供给减少,长期内劳动更有效率,工作质量更高,最终将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显著降低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成本。因此,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强有力的抚平机制,忽略它必然导致过度高估人口老龄化的成本。再次,近年来可发现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提高可能是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增加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受过较多教育的老年劳动力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市场需求。

强调所有这些是建立在代表性个人完全理性和富有远见基础上,年轻人缺少理性有一定风险,以致往往低估未来收入,为了确保年轻人在接受更多教育和加入劳动市场之间做出正确选择,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并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教育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劳动供给,从总量和结构上保证人力资本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制定积极的人口政策,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就业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使我国经济保持强有力的增长态势。再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供给减少,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此外,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也是增加劳动供给,提高劳动参与率和产出的有效措施。

[责任编辑王治国责任校对王景周]

【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双重约束下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研究》(批准号:15YJC840037)。

[作者简介]

王云多(1976—),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3-06-17

[中图分类号]

F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15)11-0047-07

猜你喜欢

内生闲暇生产总值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人在何时最清醒
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闲暇时间干点啥?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