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次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

2015-02-21李立红韩利红乔爱琴

河北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娩出腹壁出血量

李立红,韩利红,乔爱琴

(1.河北省赤城县妇幼保健院,河北 赤城 075500 2.河北省赤城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河北 赤城 075500 3.河北省赤城县人民医院,河北 赤城 07550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为了减少自身痛苦及对胎儿出生质量的要求,多选用剖宫产分娩。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渐上升,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的常用方案,是挽救母婴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剖宫产术式有腹壁横切口和腹壁纵切口两种,首次剖宫产术切口选择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切口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孕产妇再次行剖宫产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2,3]。笔者为探讨首次剖宫腹壁横切口和腹壁纵切口对再次剖宫术的影响,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96例再次行剖宫产术患者,对其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6例再次行剖宫产术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两组,腹壁纵切口组48例,年龄25~41岁,平均(30.2±5.1)岁;孕周 36~41 周,平均(36.3±4.7)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3~8年,平均(4.8±3.2)年。腹壁横切口组 48 例,年龄 24~40 岁,平均(31.5±4.7)岁;孕周 37~41 周,平均(37.2±3.8)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 4~9年,平均(5.2±2.8)年。所有产妇均首次手术切口愈合佳,无严重妊娠并发症,无胎儿宫内窘迫,为择期剖宫产者,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及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术前常规准备,所有产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采取与原切口相同的切口方式切开皮肤,剔除皮肤周围多余瘢痕组织,逐层切开腹壁组织,打开腹腔,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3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切口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腹腔粘连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

1.4 评定标准

1.4.1 腹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腹壁、腹膜及子宫之间轻度粘连,网膜与腹膜、子宫间部分粘连;中度粘连:子宫与腹膜、膀胱间广泛粘连;重度粘连:子宫、膀胱间严重粘连,与肠管间也存在粘连。

1.4.2 出血量标准:按照测量吸引瓶内血液的容积法和纱布称重法进行计算。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纵切口组产妇的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横切口组,差异显著(P<0.05 或 P<0.01),结果见表 1。

表1 两组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s)

表1 两组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s)

组别 n 进腹时间(min)胎儿娩出时间(mi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纵切口组 48 7.22±2.15 2.52±0.73 40.33±3.41 230.75±15.22横切口组 48 12.62±3.82 3.85±1.53 52.35±3.71 282.56±14.62 t 值 3.11 2.89 2.41 2.43 P<0.01<0.01<0.05<0.05

2.2 两组产妇腹腔粘连情况:纵切口组无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情况优于横切口组(P<0.05);轻度粘连情况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纵切口组总粘连率为37.5%,明显优地横切口组的60.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产妇腹腔粘连情况比较 n(%)

2.3 两组产妇新生儿窒息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天数比较:纵切口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横切口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或 P<0.01),见表 3。

表3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和住院天数的比较(n,±s)

表3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和住院天数的比较(n,±s)

组别 n 新生儿窒息 术后排气时间(h) 术后病率 住院天数(d)纵切口组 48 3 18.5±6.8 2 4.9±2.5横切口组 48 10 25.1±3.2 8 7.2±1.6 t 值 4.12 2.23 4.52 2.89 P<0.05<0.05<0.05<0.01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产科领域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为创伤性手术,是处理难产、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和妊高征等产科并发症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的挽救母婴的生命[4]。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术式有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新式剖宫产及改良新式剖宫产,但切口方式均为纵、横切口,纵切口手术后易留瘢痕,而横切口损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再次剖宫产由于存在瘢痕、腹腔粘连,手术难度较首次明显增大,使得并发症发生率及风险相应增加。

目前,大部分医院选择横切口剖宫产手术,该手术方式有进腹快、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瘢痕小等优点,能快速终止高危妊娠,因此取得临床医患一致认可。由于横切口腹直肌暴露面积比较大,与腹直肌前鞘分离面较多,在操作时容易导致肌纤维的断裂,甚至需离断腹直肌。术后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和膀胱腹膜返折处,裸露面与腹膜就有可能粘合在一起,加上新生血管导致腹壁与子宫前壁及大网膜之间形成粘连,也增加了术后粘连程度,造成子宫下段与大网膜粘连,粘连严重的产妇,腹膜、腹直肌前鞘及大网膜都与子宫下段粘连,严重时可能引发膀胱的损伤,所以给再次剖宫产术增加了开腹难度,手术时间的延长,导致术中出血量的增加,给患者带来了较大损伤。纵切口是遵循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对腹膜和腹壁进行缝合,术后粘连程度和感染机率发生较低,二次手术时,腹直肌、筋膜分离时走向与切口一致,进腹时解剖层次清晰,粘连较轻,切口出血少,但愈合后在腹部会留有明显的瘢痕,影响美观。

本研究结果显示,纵切口组产妇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横切口组(P<0.05 或 P<0.01);纵切口组腹腔粘连程度明显轻于腹壁纵切口组(P<0.05);纵切口组新生儿窒息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住院天数明显优于横切口组(P<0.05 或 P<0.01)。本组资料显示,腹壁横切口组重度粘连例数明显多于纵切口组,开腹时组织解剖层次不清,术中分离困难,组织损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导致手术难度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术后产妇身体恢复慢,术后病率增高,致使住院时间延长。另外,腹壁横切口由于子宫瘢痕形成较多,弹性相应较差,在胎头娩出过程中容易发生皮肤切口和子宫切口的梗阻,使胎儿娩出时间延长,易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笔者认为对初产妇做好健康宣教,消除其对经阴道分娩的恐惧感,对剖宫产术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考虑远期效果选择手术方式,降低二次剖宫产的手术难度和对母婴的伤害。横切口剖宫产手术不缝合壁层腹膜,腹直肌与产妇子宫容易发生粘连,导致再次剖宫产手术时分离困难。纵切口剖宫产手术切口较小,腹腔粘连程度轻,术中组织分离较简单,安全系数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毛卉.1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3):364-365.

[2] 郝长宏,郭兆香,赵春荣,等.不同剖宫产术式盆腹腔及腹壁粘连情况的对比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75-776.

[3] 蒋馥霞,马九珍.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2(15):23-65.

[4] 梁辉标.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15):54-81.

猜你喜欢

娩出腹壁出血量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130例疗效观察
新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42例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
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
剖宫产胎儿娩出困难原因分析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