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在落实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中的应用研究

2015-02-21蔡秀乔胡跃芬

重庆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床头品管圈身份

蔡秀乔,胡跃芬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1.护理部;2.骨科二病区 561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骨科二病区2个阶段的住院患者,将其分为两组。201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前为对照组,共187例;2013年8月1日10月31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试验组,共174例。将两组资料中手腕带未佩戴、床头卡患者信息错误、住院患者一览卡信息错误等视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比较活动前后不合格率。两组资料均来源于同一个病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品管圈组圈与活动安排 护理人员自愿报名组圈,参与人员共9名,圈长负责组织活动,病区护士长任辅导员,负责对活动进行指导,并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确定圈名为“绿叶希望圈”。

1.2.2 品管圈活动步骤 按主题选定、拟订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0个活动步骤实施活动[4]。

1.2.2.1 主题选定 全体圈员经过头脑风暴法提出5个主题,最后选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合格率”。

1.2.2.2 拟订活动计划书 活动时间为2013年6月1日至11月30日,历时6个月。每周活动1次,每次约1h。6月份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选定圈名及圈徽,选定主题,拟订活动计划;7月份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8~10月对策实施与检讨;11月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

1.2.2.3 现状把握 收集对照组资料,即201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住院患者,共187例。收集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记录本》中日常护理质量检查的记录,使用查检表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手腕带未佩戴19例、床头卡患者信息错误16例、住院患者一览卡信息错误10例、床头卡未填写2例,合计47例,不合格率为25.13%。按照柏拉图的80/20原理,确定改善重点为手腕带未佩戴及床头卡患者信息错误,两项累计百分比为74.47%。

1.2.2.4 目标设定 设定2013年10月30日前患者身份识别标识错误率由25.13%降至10.16%。经圈员共同讨论将圈能力定为80%。目标值计算公式: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25.13%-(25.13%×74.47%×80%)=10.16%。

1.2.2.5 解析 通过绘制鱼骨图进行特性要因分析,再经过原因验证,最后确定手腕带未佩戴的原因是佩戴后患者自行取下和护士未核对腕带,床头卡患者信息错误的原因是护士未取下出院患者床头卡和护士未核对床头卡。

1.2.2.6 对策拟订 针对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对策方案,再对每一个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圏能力等进行评分,最后按得分高低排序确定5条对策。

1.2.2.7 对策实施与检讨

1.2.2.7.1 对策实施 (1)加强宣教:患者入院时,护士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佩戴手腕带的重要性,并在床头柜放置绿色温馨提醒牌,告知佩戴手腕带的意义;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每日查房时,核对患者手腕带是否完好佩戴,并再次告知佩戴手腕带的意义,以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重视。(2)加强检查:利用护士长带领护理人员早交班、各班交接班、责任护士查房、下班前自查等方式,核对患者手腕带、床头卡与住院患者一览卡,对出现的问题立即解决。(3)明确责任:将身份识别标识纳入护士绩效考核内容,规定责任护士及值班护士为责任人,本班未发现、未处理的问题扣罚绩效奖金,以引起重视。(4)修订流程:修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改变护理人员以往只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习惯,增加床头卡和手腕带的核对,确保身份识别标识的正确性。修订后的流程主要内容:患者住院→护士为患者完成床头卡及手腕带标识→告知佩戴手腕带的意义→护士查房、护理患者→核对患者床号→让患者或患者家属说出患者姓名→核对床头卡→核对手腕带→对出现的问题立即解决→患者出院→护士取下患者的床头卡及手腕带。(5)加强培训:修订后的流程进行专题培训,使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去改变,意识到正确身份识别的意义,正确的身份识别可以减少临床差错,确保患者和个人执业的安全[5]。

1.2.2.7.2 对策检讨 运用PDCA循环,对对策实施过程进行记录,检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收集试验组资料,即2013年8月1日至10月30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住院患者,共174例。方法同对照组。结果为手腕带未佩戴3例、床头卡患者信息错误3例、住院患者一览卡信息错误2例、床头卡未填写1例,合计9例,不合格率为5.17%。

1.2.2.8 效果确认

1.2.2.8.1 有形成果 计算公式: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5.17%-25.13%)÷(10.16%-25.13%)]×100%=133.33%;进步率=[(改善前数据-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100%=[(25.13%-5.17%)÷25.13%]×100%=79.43%。

1.2.2.8.2 无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自信心、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及和谐程度均有明显程度提高[6]。品管圈活动增加了圈员间的感情,使工作场所轻松愉快,圈员工作压力减轻。

1.2.2.9 标准化 对策实施后经效果确认上述5条对策均有效,全体圈员讨论修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上报护理部同意后先在本病区试行并进一步完善,再在全院护理单元推行。

1.2.2.10 检讨与改进 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检讨与改进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例数除第4项外,前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不合格比较[n(%)]

3 讨论

3.1 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提出的首位安全目标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7]。本期品管圈活动,解决床头卡患者信息错误,住院患者一览卡信息错误,手腕带未佩戴,出院患者床头卡未处理等诸多问题,使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得以落实,减少了医患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3.2 品管圈作为质量管理的利器,已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本院自2013年启动此项活动,各病区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应用品管圈方法解决了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活动制订标准,将讨论的结果、成功经验纳入到质量管理内容,从而巩固品质管理的成果[8]。

3.3 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步骤,一般都根据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置的程序来进行[9]。通过品管圈活动,修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使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3.4 通过品管圈活动,建立帮助式和平等朋友式的工作关系和管理指导方式,使医务人员在较为积极、自动自发的氛围下工作,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动性,激发护理人员士气和潜能,提高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0]。

[1]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2]谢文,周凤婵,郑志惠,等.品质圈活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2):15-16.

[3]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陈赛云,徐建建,谢月桂.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风险评估意识的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6):163-164.

[5]殷彩欣,徐信兰,周军,等.住院病人身份双识别正确执行的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81-82.

[6]张菊芳,贾丽华,方向华.品管圈活动在缩短送手术病人时间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15-316.

[7]中国医院协会.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N].健康报,2008-03-28.

[8]王爱娣.“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品质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73-74.

[9]王临润,汪洋,张相宜,等.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导报,2012,31(6):823-826.

[10]洪素菊,胡伟玲.品管圈活动在术中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60-1561.

猜你喜欢

床头品管圈身份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电子纸床头卡系统的建设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瞧,床头有颗星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