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肌力患者不同卧位吸痰效果的观察与比较

2015-02-20罗洋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卧卧位肌力

罗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214,湖北 武汉 430074)



低肌力患者不同卧位吸痰效果的观察与比较

罗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214,湖北 武汉 430074)

目的 探讨低肌力病人吸痰时的最佳体位。方法 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病人采取平卧位和半卧位吸痰,对吸痰前后SpO2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卧位经鼻吸痰平均改善(2.22 ±1.39)%,经气道吸痰平均改善(5.67±3.61)%,明显高于半卧位,与60°半卧位吸痰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低肌力的病人,采取平卧位吸痰方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半卧位。

吸痰; 卧位; 肌力; 护理

Suctioning; Lying force; Muscle strength; Nursing

吸痰在护理工作中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是用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技术。有学者[1]指出,为了有利于膈肌的运动和肺扩张,促使腹压增加和腹肌收缩,在咳嗽、排痰时减轻咳嗽带来的痛苦和疲劳,推荐在帮助病人吸痰时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半坐位。也有文献指出,吸痰时取30°~45°半卧位对机械通气的影响小,更有利于改善机械通气的状况,维持良好的氧合[2]。但以上研究均是针对肌力正常的患者,而对于低肌力患者未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对lovett肌力分级<3级的患者采取两种不同体位进行吸痰后的效果比较,以期找出为此类患者吸痰最佳体位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ICU lovett肌力分级<3级、无平卧位和半卧位禁忌症、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30例。其中,机械通气患者21例,非机械通气患者9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41±2.9)岁;重症肺炎8例,高位截瘫4例,重症胰腺炎3例,重症肌无力5例,脓毒血症2例,心力衰竭4例,脑血管意外3例,有机磷中毒1例。将30名患者按照通气方式分为经鼻吸痰组(n=9)和经人工气道吸痰组(n=21)。每个组分别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每个患者0°和60°卧位按照吸痰方法吸痰各一次并取得相关数据,两次吸痰数据的采集间隔时间不超过4 h。

1.2 方法

1.2.1 吸痰指征 采用按需吸痰和适时吸痰法:(1)床旁听到痰鸣音或听诊器听诊于双肺部闻及大量痰鸣音。(2)变换体位前后适时吸痰,如翻身叩背后,听诊后吸痰。(3)患者血氧饱和度短时间内下降2%以上,听诊有痰鸣音。(4)频繁咳嗽,听诊有痰鸣音。(5)呼吸机报警,峰压高,气道阻力增大[3]。

1.2.2 吸痰方法 所有进行吸痰的护理人员均为护师以上级别,进行统一培训并考核。使操作人员在操作技术、经验及态度上无差别,仅患者体位差别。非人工气道患者采用经鼻吸痰,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采取仰面抬颈法打开气道吸痰[4]。具体操作为:在吸净患者口腔及鼻咽部痰液后,去枕,用手小鱼际部位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部尽可能后仰,并轻抬患者颈部,使耳垂垂直于床面为最佳位置。更换吸痰管,经鼻插入吸痰管,刺激鼻咽部,引出咳嗽反射或病人吸气时,待声门打开,此时快速插入吸痰管,并由上向下边插边吸引,其深度至遇到阻力时,再由下向上边提边吸引至退出气道;有人工气道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按照经人工气道吸痰法吸痰。具体操作为:吸痰时一手握可旋转接头,另一手将抽吸导管移动插入,至人工气道下端2~3 cm 时按下控制钮进行吸痰,吸痰完成后,缓缓抽回抽吸导管直到可看见导管上的黑色指示线为止[6]。

1.2.3 操作要求 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敏捷,患者吸痰前后均取30°卧位。达到吸痰指针时,按分组要求取0°或60°卧位,并给予1 min纯氧吸入。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结束后给予1 min 纯氧吸入,后恢复原有通气与给氧浓度,取30°卧位。

1.2.4 观察指标 测量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3 min SpO2值,计算吸痰前后SpO2改善值△SpO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两种体位吸痰前后SpO2和SpO2改善情况 见表1和表2。

表1 经鼻吸痰组两种卧位吸痰

表2 经人工气道吸痰组两种卧位痰

3 讨论

笔者分析认为,普通一次性吸痰管一般只能吸净大气道内的痰液,而低肌力病人半坐位或者坐位时无法克服痰液自身重力将痰液咳至大气道以利吸出。取平卧位时,病人轻微的呛咳即可有利于将深部的痰液送至大气道,以利吸痰管吸出。此外,人体的大气道基本处于矢状面上,当平卧位时,咳至大气道的痰液由于重力作用会分布在气道的下部,气道的上部相对会有较大的空间供气流出入,这时呼吸的气流造成痰液来回移动的作用变小,痰液可以在大气道有充分停留以待吸痰管吸出;同时在平卧位时,吸痰管的前端开口也更容易处在气道的下壁,更容易将平卧位时易停留在气道下部的痰液吸出。处于半坐位和坐位时,痰液由于重力、张力和痰液的黏性作用使痰液吸附在气道横截面上,形成近似的圆环甚至圆盘状痰液团,导致气流出入的缝隙相对较小,同时影响病人正常的呼吸,痰液会随气道气体的流动而来回上下移动,当呛咳时,极有可能将以咳至大气道或气道上端的痰液又重新吸回小气道或气道深部,加重患者的缺氧程度和吸出的痰液量少。

对于低肌力的病人,采取平卧位吸痰,对患者SpO2改善更为有利。同时我们还可以配合体位引流、“湿、拍、翻、流、吸”等综合护理措施,以帮助排痰[5],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

[1] 姜玉玲.咳嗽与咳痰患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7):391.

[2] 陈丽,李健权,刘珊珊.3种不同体位吸痰对高龄患者心脏术后氧合指数及SpO2恢复时间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4):43.

[3] 刘艳丽,宋晓燕.按需吸痰对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1,(6):135.

[4] 冯丽君.仰面抬颈法打开气道在经鼻气管内吸痰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9(24):4.

[5] 翁秀银,杨斐敏.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感染的排痰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230.

[6] 杨霞,范学朋.密闭式吸痰器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40-42.

罗洋(1988-),男,湖北,本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2

B

1002-6975(2015)02-0188-02

2014-07-20)

猜你喜欢

平卧卧位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平卧位输尿管插管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护理分析
平卧位下直接前入路及侧卧位下后外入路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术中术后疗效对比
平卧菊三七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术后别再“去枕平卧”“自由体位”最健康
孕30周胎位不正能转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