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辉灿烂的象山茶文化

2015-02-20张其生

茶叶 2015年1期
关键词:茶籽茶场湄潭

何 莲 张 易 张其生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特征特别明显的省份。湄潭县是位于贵州省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城南部的象山,从地史来看虽微不足道;可是从茶叶来讲,却颇有名气,象山及其周围一带自古有茶的故事。唐·陆羽《茶经》说的“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夷州即指湄潭,是茶的主产地;北宋《太平寰宇记》说的“夷州土产茶”,也是指的湄潭;明清“眉尖”贡茶,就产于湄潭象山四周许家坝、云贵山、大林、兴隆等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试制成功“湄红”、“湄绿”、“龙井”、“玉露茶”等,最初几年是收购附近茶农的鲜叶进行加工的;建国后象山茶园彰显品质优势,生产出大批量红茶,远销俄、东欧等10多个国家,湄潭翠芽、遵义毛峰更是频频获奖。从茶文化高度来说,象山有它独特的、厚重的茶文化内涵,拥有诸多与众不同的文化亮点或辉煌的文化孤岛现象,它蕴藏着无比巨大的潜力和正能量,是中国乃至世上一座难得的不能复制的茶文化宝库。只要我们把这些资源宝贝认真发掘梳理,很好地利用起来,举全县全省之力,悉心打造成亮丽的文化品牌,占领茶文化决胜的制高点,就定能勇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权和掌控权。象山,不仅仅是海拔900 m的一座茶山,它是湄潭全县四个5A级旅游景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茶博园景区,它包括象山茶园、象山公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旧址、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杨柳湖、桐子坡茶树资源圃、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旧址、湄潭茶场子校旧址、东方红电站旧址、湄江河景观、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中国茶城、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等,它涵盖了湄潭茶文化的许多重要元素,是湄潭茶文化的卖点和重头戏,同时成为贵州和中国的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浅略梳理,湄潭象山茶文化由以下闪光元素所构建。

1 茶籽化石

1980年由贵州省茶研所野生茶调查课题组人员,在紧邻普安县的晴隆云头大山笋家箐调查发现拟是茶籽化石,先送省茶研所育种专家鉴定,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权威专家鉴定,初步认为是距今100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这枚世上唯一的茶籽化石,已经在贵州深山老林里沉睡百万年,发现至今又沉睡34年。茶文化学者徐嘉民先生说得好,“应该让这块沉睡了一百万年的茶籽化石,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和生机”。首先,化石发现极不容易,生物变成化石至少要一万年以上,化石形成的概率不到一百万分之一;其次,这枚茶籽化石的发现决非偶然,从地史发展看,发现化石的地区是三叠纪时期随喜马拉雅山抬升而形成的古陆,晴普地带正处于贵州北盘江、南盘江上中游地段,是贵州古老的苗、仡佬、布依、彝等世居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地区,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擂茶、煮油茶等传统习俗和制作工艺,以及最古老的茶的称呼,晴普地区又是贵州野生茶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域,在1500~1600 m高程的原始森林里分布着红药红山茶、红瘤果茶、四球茶、大苦茶、普白大树茶等稀有野生茶种;最后,从古人类史研究成果来说,发现茶籽化石附近的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兴仁人遗址、兴义猫猫洞、安龙观音洞、水城硝灰洞遗址(被誉为我国华南地区最早和最丰富的古人类用火遗迹)、普安穿洞文化遗址(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等古遗址,都说明了古人类祖先在这片大石洞中生息繁衍,他们与山林野茶为伴,也许是他们品尝了世上第一口茶香。这一串串与茶有关的故事,恰恰说明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是茶树原产地,是值得全球茶人前来朝圣和茶文化寻根之地,这枚保存在象山脚下的茶籽化石必将厚积薄发,迎来茶的春天。

2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在抗日战争生死存亡的特定条件下,落户湄潭建成的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科研和茶叶示范出口基地,当时领垦荒山和收购私人田地山林总共面积为1131.28市亩,为中央农业实验所10系8场中面积较大者,在象山垦植集中连片茶园,叩开了沉睡千年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近代中国第一扇茶业大门,这是中国千余产茶县无一地可复制和重演的,正如我国著名茶机研究专家权启爱所说,“我是来湄潭朝圣的,因为这个地方是张天福、刘淦芝和我们非常崇敬的李联标先生在这儿工作过和开拓过茶叶事业的地方,这是一片圣土,在现代我们的中国,它也是一片茶业的圣土。”

3 茶人精英

抗战时期,全国人才大流亡大流动,谁未料到在地域上较为边缘宁静的小城,竟聚集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林刚、朱源林、叶知水、金扬镐、李成章等49位科技精英和管理人才,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敢为人先勇于拼搏,为中华茶业早日复兴默默无闻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老一辈茶人的艰辛考察、选择湄潭、铺实基础,就不可能有如今茶业蓬勃发展气象。

4 湄江吟社

日军侵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湄潭,8名爱好诗词的名教授与当时中央实验茶场场长、浙大农学院兼职教授刘淦芝博士,自发组成“湄江吟社”,工余闲暇,游景品茶吟诗200余首,其中留下中华茶文化难得的60余首茶诗绝唱,我国著名茶文化作者王旭烽说得好,“浙大在湄江之滨留下一壶‘求是’佳茗,为今天贵州茶文化的再次腾飞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跳板。”

5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是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延续,建国后隶属贵州省农业厅,2005年改属贵州省农科院至今,建国65年来,贵州省茶研所为湄潭和全省茶产业发展、茶科学进步、茶文化繁荣和茶技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初略统计,在计划经济时期,省茶研所取得了湄潭苔茶调查鉴定、茶的起源演化及分类研究、茶树综合高产技术研究、茶园害虫土农药研制、茶树害虫调查、红茶初制热处理、分级红茶试制、红碎茶转子揉切机研制等50余项科技成果,为当时当地生产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又获得了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茶树害虫生物防治研究、黔湄601号、黔湄701号、黔湄419号、黔湄502号、黔湄809号等良种选育、贵州野生茶树调查、茶树蓬心土壤肥力效应研究、红碎茶初制“揉切分”连续化研究、遵义毛峰研制与推广、茶树主要病虫害综防技术、唐·陆羽《茶经》译释、贵州茶业科技史研究等84项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强大生产力,茶技人才的培养壮大又是巨大的正能量,30年来尤其是近7、8年来为湄潭和贵州茶产业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正如中国著名茶文化学者、中茶所研究员姚国坤所说,“湄潭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茶区,是茶人向往和朝拜的圣地,是全国最早为茶叶科研机构的所在地。湄潭曾经为中国茶叶科学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里的茶叶科研成果开启了现代茶叶科学研究的先河”。

6 贵州省湄潭茶场

湄潭茶场也是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延续,建国后归属贵州省农业厅,2010年12月,湄潭茶场整体移交湄潭县人民政府。在这62年间,湄潭茶场不仅为国家提供约3万吨出口红茶,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完整地保存了从传统制茶到自力更生半手工半机械铁木结构单机作业,再到初制加工半机械化和精制全程联装机械化流程机具设备,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近现代茶工业宝贵遗产。

7 天下第一壶

屹立在象山脚下湄江河畔的高达73.8米的茶壶,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颁发最大实物造型证书。天下第一壶所处的天壶茶文化主题公园,包含有茶圣像、茶亭、天壶走廊、茶品尝、大酒店、大超市、涵藏“三天下”文化等,即“秀甲天下茶品质,海纳天下茶文化,诚聚天下爱茶人”,如果说茶籽化石是象山文化的灵魂,天下第一壶便是象山文化的标志。

8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近年湄潭茶产业优势集聚步伐加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由原遵义市绿色工业园区已转型升级为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吸引了浙江正泰集团、福建以晴集团等大企业进驻,呈现园区投产企业以茶为主的景象,其中规模茶加工企业已达15家,集中了天泰、以晴、兰馨、栗香、阳春白雪等国家级省级著名茶叶龙头企业,描绘出红茶、绿茶、茶叶籽油、茶多酚、茶饮料等系列的现代茶工业的巨幅美丽画卷,凸显现代茶的深度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规模化、清洁化、集群化生产,必将引领黔茶产业巨变,地处茶树原产地的贵州茶业必将厚积薄发。

9 中国茶城

凭借黔茶崛起,依托湄潭第一产茶县的资源优势,庞大的50万平方米的“中国茶城”落户湄潭,它不仅是茶产品的展示场所,还是集批发交易、休闲旅游、茶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茶叶专业大市场。中国茶城项目的规划设计都是参照国内一流市场的要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模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就设在中国茶城内,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茶市与茶文化融合的一种创举,或叫作中国茶市文化的一个创新典范,它将强大的中国第一绿茶市场与茶文化生态旅游呈现在世界面前,为湄潭、贵州茶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

10 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尽管开馆较迟(2012年8月批复立馆,2013年9月28日正式开馆),却已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开馆半年已接待各国各界参观者5万多人次,极大提升湄茶文化的魅力。博物馆贵在生态,贵在涵盖全县50万亩茶山和茶工业体系的广阔地域,拥有一个中心馆和10余个分馆,是一个国内外少见的内涵丰富而庞大的生态博物馆群,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茶生态“活体博物馆”。中央实验茶场、贵州省茶研所、茶场留下了一大批茶科研、生产旧址及其所属品种资源库、老茶园、老机具、各类标本、图片、文献、书刊和名人手稿等一笔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在其他茶区已难以寻觅。如果说,象山脚下茶籽化石的展示给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那么同样在象山旅游景区内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亮相,给贵州茶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新奇迹。

象山文化元素个个闪光,可是再有光泽的元素仍是一种资源,锁埋山国,只有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利用起来,让它美丽转身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才会显得更加亮丽夺目,象山文化不仅仅是湄潭的、贵州的,更是中国唯一的。

1 张其生.光辉灿烂的湄潭茶文化.湄潭县文史资料第十辑,1999.

2 张其生等.贵州高原民族茶文化解读.茶苑,2004,(3):28-30.

3 张其生等.贵州六十五年辉煌科研历程.贵州农业科学百年院庆专刊,2005:109-111.

4 张其生等.让多彩贵州茶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年第1期茶业经济信息,2006,(1):30-33.

5 张其生等.三军汇聚湄潭凸显茶文化亮点,茶叶通讯,2008,(2):32-33.

6 周开迅、张其生、曹前军、张宪忠.茶的途程.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

7 张其生.贵州茶百科全书.科研与教育条目.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茶籽茶场湄潭
那年学捡油茶籽
西藏高海拔区不同处理对6种茶籽萌发的影响
湄潭茶园
鉴赏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茶叶树的留种及种子育苗技术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论茶场劳动合同管理及法律防范
伊马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