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屏与跨界:中国影视发展的新图景
——第三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综述

2015-02-20刘俊杨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影视教授艺术

■ 刘俊 杨宾

泛屏与跨界:中国影视发展的新图景
——第三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综述

■ 刘俊 杨宾

媒介融合时代,融媒不仅是传媒与艺术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变革,也将会是人类感知方式、思维模式与社会权力结构的跨越;融媒不仅直接牵涉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变局,也直接牵涉以影视艺术为主要形态的传媒艺术学研究的拓展。而“泛屏”与“跨界”是当前媒介融合时代影视艺术实践与思考极为重要的两大维度。基于这一背景,2015年5月30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论坛围绕“中国影视艺术发展新图景”的主题,呈现了对“泛屏”与“跨界”两大问题的多维而深入的讨论。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近100位著名学者、优秀青年学人及业界专家与会。作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的重要活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副会长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幸教授、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教授均参会。

一、中国影视发展的五重新背景

第三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开幕式于5月30日上午在上海大学第三教学楼演讲厅举行。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常务副处长、聂伟教授主持。

胡智锋会长在致辞肯定了历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对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整体工作推进的同时,创见性地提出了当前中国影视发展的五重新背景:(1)政治背景。崛起的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下引发了新的政治期待;同时在面对“一带一路”宗教与文化的复杂性时,中国影视应该思考布局战略。(2)经济背景。面对全球和区域性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中国影视将扮演更加主动和重要的角色。(3)社会层面。政府提供丰富、多元而有价值的公共服务产品,是实现社会凝聚的重要举措,影视恰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重要来源。(4)传媒层面。特别要关注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语境下,在粉丝电影、综艺电影群起的现象中,影视艺术发展的新趋势。(5)艺术层面。需要从传统的影视艺术研究向传媒艺术研究迈进,正在不断增容的传媒艺术族群,深刻而持续地改变着人类艺术的格局。胡智锋教授发言之后,承办方代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小青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基本情况并祝贺论坛的召开。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长张应辉教授从“温馨回忆”“主题先锋”“青年出发”三个方面,对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报告和总结。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孟建教授代表学会宣读青年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二、融媒时代中国影视的多维变迁

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影视艺术之变是多维的。这种变化的重要结果体现为多屏、泛屏、融屏的传播方式,以及跨界、兼容、汇流的呈现方式等问题。在影视艺术本体产生迁转的基础上,牵涉出诸多维度的调适,例如影视技术平台、影视审美观念、影视文化表征、影视消费方式、影视产业结构、影视教育方略、影视历史书写、影视“软实力”建构的调适,等等。

影视与传媒教育变迁问题,是所有上述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开幕式的大会发言环节,两位特邀嘉宾都首先关注了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提出“教育决定观念,文化决定品质,批评常常误读”的观点,认为影视从专业的高贵到大众的普及过程中,影视教育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如今的影视教育应该是审美与文化观念的凝聚,而不是技术指南。其中电影教育的观念,特别需要注重创作的职业化、表现的文化感、品质的尊贵性、情感纷飞的视觉奇观。周星教授还提出电影受众的变化似乎是当前电影教育最重要的问题,而相应地,网络时代对人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怎么为人”。他最后提出警醒:“时代变异不可忽略,忽略则难以变化;时代转型不可失范,失范则精神家园难以留存。”

而着眼于移动影像新时代中信息环境与人才再造问题,另一位特邀发言嘉宾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吴信训教授指出:传媒乃至整个文化创意领域的信息生产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终端以及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呈现出多方融合的趋势,传媒教育必须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为新形势下的传媒人才的培养注入活力。特邀嘉宾发言环节主持人李亦中教授最后提出了“虚拟人”与“实体人”之辨,在当前融媒时代这一提法尤值深思与预见。

在继后的会议嘉宾主题发言中,西南大学曹怡平副教授认为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网络巨头带来的“蝙蝠效应”对电影产业结构的转型、联合制片的格局、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均会产生深远影响。上海大学张斌副教授指出在凭借数字技术形成的“元媒介”语境中,“看电影”作为一种经典艺术消费方式,正在经历从“观看”到“游戏”的历史性跨越。河海大学易前良教授考察了若干媒体近年来的融合实践,指出传统电视只有以技术借鉴与研发为支撑平台,从渠道建设、内容IP化和组织重构等层面,三位一体整体协调推进,才能实现转型与升级。山东大学孔令顺副教授指出“影像”已经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只有策略性地运用影像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形成影响深远的巧实力。上海大学黄望莉副教授对上海影戏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制作机构进行了历史回望。深圳大学战迪副教授认为,“网生代导演”借力于互联网生态所营造的产业力量,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用户至上”的网络气质;其作品一方面以破碎的整体感形成相似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在祛魅与赋魅中询唤着粉丝共同体的精神参与。西南政法大学陈笑春副教授从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法律意义对视频节目模板进行了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张燕副教授通过研究引领台湾电影创作主流的新锐电影,指出在地文化表达、尊重观众的类型创作与商业运作是这类电影成功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陈涛讲师从流动(mobility)、穿行(penetration)和沉浸(immersion)三个方面探讨了“幻影之旅”(phantom ride)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镜头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孟君教授梳理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小城镇电影,指出小城镇电影书写小城镇生活,反映出其独有的“感觉与情感关系”,使得小城镇这一电影空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学、文化学和艺术学价值。

三、跨国合作与电视节目创新

“泛屏、跨界与中国影视新形态”(主持人孔令顺,点评人凌燕)、“跨国合作与电视节目创新”(主持人张国涛,点评人欧阳宏生)、“跨界合作与话语电影新景观”(主持人张红军,点评人张燕)、“第四届传媒艺术论坛”(主持人刘俊,点评人胡智锋)、“泛屏、跨界与影视生产新机制”(主持人王玉玮,点评人孟君)、“融合语境下影视产品的产制与传播”(主持人易前良,点评人王方)等六个分论坛,构成了本届中国青年影视论坛下午的六场主题研讨论坛。除了对媒介融合时代“泛屏呈现”与“跨屏传播”等问题的关注,在六场主题研讨分论坛中,有两个专场分论坛还关注到了“跨国电视合作”与“传媒艺术研究”两大前沿的实践与学理问题。

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在央视热播,一方面是央视综艺娱乐面貌改观的重要标识,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跨国电视合作与创新的可能路径。专场分论坛“跨国合作与电视节目创新”针对电视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展开讨论。研讨会由中国高校影视青年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主持。该节目出品人、爱享文化CEO邹琳及节目总导演、爱享文化节目总监周聪分享了原创节目实践中的挑战以及中韩合作的成功经验。华南理工大学李幸教授指出,“真人秀”让电视具有了国际属性,而戏曲元素使得“真人秀”节目带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戏曲与“真人秀”的结合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带来了新奇而独特的体验。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肯定该节目在差异化创新和实现海外输出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同时他也建议节目应该做到“更简单、更极致、更朴实”。南京大学张红军教授指出,节目以更具文化接近性的韩国真人秀节目为借鉴对象,以明星元素为关注点,以“文本间性”为基础形成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有机融合。西南大学何晓燕副教授则从真人秀的创作实践出发,就真人秀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上海大学张斌副教授认为,该节目为原创真人秀提供了本土资源的国际化这一新的发展路径。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该节目作为国内第一档戏剧体验类的真人秀节目,其首创性、跨文化性、专业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等特点都值得肯定。

四、变迁与建构:行进中的传媒艺术研究与教育

传媒艺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是当前艺术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传媒艺术指自摄影艺术诞生以来逐渐形成的艺术族群,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以及一些被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相比,传媒艺术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因应当前艺术生态的跨界、融合、兼容的特征与趋势,传媒艺术研究是对传媒艺术族群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和“联系式考察”。传媒艺术学的建构是对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丰富和增容。作为第三届中国青年影视论坛的另一专场分论坛,第四届传媒艺术论坛以“变迁与建构:行进中的传媒艺术研究与教育”为题,就传媒艺术研究、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责任编辑、传媒艺术学博士刘俊老师担任学术主持。在主持人分享了前述的传媒艺术基本特征、研究必要性与研究期待后,七位发言嘉宾分别从“变迁”与“建构”的角度展开如下探讨:(1)南京大学祁林副教授就“媒介技术变迁与主体审美形象建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吴雁讲师就“传媒艺术场景的变迁及其审美体验”问题、中北大学王明端讲师就“影像的新变:参与式生产及其导向”问题展开了对传媒艺术发展“变迁”的讨论;(2)上海大学齐伟讲师就“传媒艺术理论与电影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中华女子学院周云讲师就“传媒艺术学视阈下的播音主持教育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俞锫副教授就“推理与情感:声音在传媒艺术中的表达研究”问题、中国传媒大学郝娴贞助理研究员就“中国传媒艺术的文化自觉”问题展开了对传媒艺术理论与教育“建构”的讨论。论坛最后,胡智锋会长就传媒艺术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创建性阐释,并对发言者的论述进行点评。本次“跨国合作与电视节目创新”论坛和“第四届传媒艺术论坛”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与策略研究”的科研成果。

(作者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现代传播》编辑;杨宾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传媒艺术与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影视教授艺术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纸的艺术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