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2015-02-20王淑秀

民主与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字心灵读书

■王淑秀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王淑秀

那天看微信,有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说: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和玩手机,没有一个人读书?的确,这已是目前国人一种普遍的常态性行为,从老人到孩童无不对手机迷恋难舍、欲罢不能。于是快餐文字、娱乐短片成为阅读菜单中的主流,图一时之快,过目即忘。

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看到这则消息,像是几枚钉子印进心里,窒息着思维,于是决定,还是漫谈一下读书的问题,因为读书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升,一个国家的进步昌盛与知识和教育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作家梁晓声关于阅读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说自己的父亲“文革”时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改造,七八年的时间里,在完成劳作之后,靠的就是阅读排遣寂寞。

因为知识能给予人思想的能力,靠了思想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境地,都足以抵抗漫长寂寞。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古人亦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因此,读书关系到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记得有这样一句很浪漫的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心不会硬到哪儿去;同样,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心也不会坏到哪儿去。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一种享受,也应该是一种习惯。

纵览古今的发展脉络,人唯一不能舍弃的爱好应该是读书,因为读书是让自己的灵魂在修行。

如今生活在“微时代”的人们,像一枚不停旋转的陀螺,呆滞的面孔,单调的节奏,无聊的虚空在日子里匆匆过往。要么忙于学业就业,要么周旋于工作、应酬、娱乐,要么沉溺于游戏网络,各自在封闭的空间里,意念渐渐被电子产品俘获,心灵靠“微信息”呼吸,忙碌的脚步,浮躁的心态,早已迷失了精神坐标。总有太多物质理由拒绝灵魂的呼喊与内在的完善,利益成了唯一衡量成功的标杆。能安下心来闲读一本书,成了极其奢侈和浪费的事情。偶尔有一部分阅读的年轻读者,也仅仅依靠“微阅读”来完成。想到这儿,总是忍不住要问:物质的繁荣能否代表精神的富足?信仰的没落是否会造成心灵的荒芜?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走到何处,读书应该是永恒的主旋律。

而对于功利性阅读、考试型阅读,我一直带有强烈抵触。阅读本应是很个人化的行为,却又不得不受着社会环境的挤压。媒体宣传、舆论导向常常把本属于个人的行为引导成大众化趋向。自我阅读的迷失是导致伪阅读的开始,这种没有生命力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走向歧途,对于社会发展无疑是一种悲哀。

读书的功效是为了养德。打开心灵从文字开始,打开人生也从文字开始。读书应该是生活一部分,它能超越自身生活,跨越时空的藩篱,拥有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读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如果上升到理念,读书又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中华民族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矜,但多次调查显示,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仅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称:“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这话虽然不怎么悦耳,但值得深思和警醒。

读书的现实意义无需置喙,提升国民阅读量是当务之急。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之上,素质的提升应该是先行的轮轴。越是浮躁的灵魂越需要用文字营养去淘洗和安抚,需要用书籍理性扶正急功近利的心态。如果读书行为能深入到国民中去,这种习惯就好比是一副精神透析剂,通过视线渐渐渗入心灵,循序渐进地引导感染传递,定能慢慢营造出一种良性的社会效应。

良性的社会进步,物质与精神必须同驾齐驱。如果失衡,则沦为畸形。曾经,我们以文明古国自居。曾经,我们以饱读诗书为荣。

曾经,我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梦。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子孙,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是什么弱化了我们的操守底线?站在道德的田埂上,我们还留下多少真纯供养子孙后代的灵魂?心灵深处的那份本真应该还在,只是被掀翻沦落到底层,拯救的路也许漫长。然而,只要放慢物质的脚步让精神先行,扬起道德旗帜,必定能找回这片土地上那些良知的风标,那些生命里必备的修行。

在传统文化慢慢流失的荒径上,有些精华的执念应该还在,比如对知识的膜拜,对文化的看重,对提升教育档次的希求。因为人往高处走的本性决定了谁都不愿意成为别人眼里的愚夫,渴求进步提高素养是人的本能。有了这些敏锐与托接,有了先天性的契机,阅读行为的铺展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是有些心灵还未被触通,有些角落还未透明。

每个群体层面都需要文化的正能量,每颗心灵都具有向善的本能。从一段话语起步,从一本好书开始,沿着文字的精髓攀援,然后,渐宽路径,渐行渐远……到达心胸通透的高度,一定会有大不同。

(作者为潍坊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文字心灵读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