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跷脉穴合平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71例

2015-02-19柴广慧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0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跷脉穴合平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71例

柴广慧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中医院,476800)

脑卒中后继发的痉挛状态是脑卒中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卒中后康复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但痉挛状态的不利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平衡针刺为王文远教授所创,以恢复机体自我调控功能为治疗目的,对面瘫、脑卒中、面肌痉挛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均有良好疗效[1]。笔者在其基础上,针对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特点及病机,选择联合跷脉穴针刺对该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4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以改良Ash-worth 量表(MAS)[2]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合病史、体征,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确诊,均为首次发病,排除MAS Ⅳ级、意识障碍及治疗依从性极差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29例;年龄47~83岁,平均(62.7±6.4)岁;脑出血28例,缺血性脑卒中43例;脑卒中病程22~121 d,平均(54.7±14.3) d。观察组中男45例,女26例;年龄43~85岁,平均(63.4±6.5)岁;脑出血24例,缺血性脑卒中47例;脑卒中病程24~136 d,平均(55.8±14.9)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积极内科对症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痉挛体位摆放、坐立位平衡训练、关节分离运动训练、控制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跷脉穴合平衡针刺[4]:先刺人中,捻转法强刺激,眼球湿润后起针,然后以平衡针刺定穴法取健侧偏瘫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肩痛穴针刺,偏瘫穴以捻转法行针,余穴以提插法行针,患者出现相应针感后起针,最后以传统取穴法取患侧照海、申脉、肩髃、巨骨,常规针刺,得气后肩髃、巨骨以捻转法行针,照海、申脉以提插法行针,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5 min行针1次。

两组每周治疗6 d,1次/d,连续治疗4周。

治疗前后评估下列指标[2]:①肌张力:采用MAS评估患侧肘、腕、膝、踝等4个关节,0、Ⅰ、Ⅰ+、Ⅱ、Ⅲ分别计为0、1、2、3、4分,记分0~16分,分数越高,肌张力越高。②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记分0~16分,分数越高,痉挛程度越重。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记分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好。④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价,记分0~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采用CSI评价疗效[2]。治愈:痉挛状态消失,肌张力正常;显效:CSI下降至少6分,肌张力下降至少2个级别;有效:CSI下降至少3分,肌张力下降至少1个级别;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愈、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4.37%,优于对照组的6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AS、CSI、BI、FMA等指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I、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MAS、CSI、BI、FMA等观察指标对比(分,

注:组内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P<0.05

讨论

脑卒中后数天或数周,因颅内病灶对神经中枢的影响,高级中枢难以控制随意性运动,运动神经元异常兴奋,肌梭纤维被持续激活而对牵张反射较发病前更为敏感,患者出现以下肢屈肌、上肢伸肌相对弛缓,下肢伸肌、上肢屈肌相对拘急,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异常运动模式,即痉挛性偏瘫[5]。现代康复理论认为,恢复肌群间肌张力平衡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关键,因此建议通过抗痉挛体位摆放、关节分离运动训练、控制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拮抗拘急侧肌群运动,增强弛缓侧肌群运动,控制痉挛发作,恢复正常运动模式[6]。笔者临床中发现,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偏瘫有确切疗效,但由于本病治疗时间长、恢复缓慢,且需要患者具备较高的治疗依从性,部分患者常难以获得应有疗效,出现误用综合征而加重病情。因此,探讨起效更快、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中并无“痉挛性偏瘫”之名,《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基本符合“痉挛性偏瘫”症状特征。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脑卒中发病基本病机,故患者可因筋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出现肌肉痿软、关节不利等偏瘫症状,又因胃属阳明经,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言。但近年来,诸多医家认为,痉挛性偏瘫伴随的弛缓、拘急对立状态切合“阴急而阳缓”“阳急而阴缓”之意,故治疗当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

针刺为中医学治疗疾病常用手段之一,现代研究发现,其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调控脑神经递质,特异性改善脑部受损神经,恢复高级中枢控制,抑制神经凋亡,促进神经元联系恢复,调整牵张反射,使弛缓侧肌群产生自主收缩,纠正痉挛性偏瘫[7]。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主司肢节运动,阴阳跷脉为病可致阴阳失调、肢节不利[8],故《难经·二十九难》有言:“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照海为阴阳跷脉与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刺激可补肾益精,疏通跷脉变动之气下行;申脉为阳跷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刺之可补阳益气,通利关节;肩髃、巨骨为阳跷脉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会穴,刺之可调气和血、通经活络、化痰散结。四者结合,可疏导阴阳、理气活血、缓急解痉。平衡针刺为王文远教授结合中医阴阳学说、经络理论、西医神经调控学说而创的现代针刺理论,其根据中枢神经反应在周围经络学上的定位而取穴,不留针,强调即时效应,采用远距离交叉配穴,避免针刺疼痛对患肢的不良刺激[9]。笔者先以平衡针刺唤醒高级神经中枢对机体的调控能力,再取跷脉穴刺之,调整阴阳、缓急解痉,可提高机体对良性刺激的反应性,协同增效。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I、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跷脉穴合平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降低肌张力及痉挛程度,改善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司世雷.平衡针灸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37-41.

[2]王前新,姜贵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43.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王文远.中国平衡针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

[6]李芳玲.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7]高志群,杨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201-203.

[8]段建伟,段丽丽.跷脉穴位在中风痉挛期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3:1243-1244.

[9]居诗如,费兰波.平衡针与传统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6):56-57.

单方验法

收稿日期(2015-02-02)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