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研究

2015-02-18娜孔祥露

统计与决策 2015年10期
关键词:节水农户玉米

聂 英,董 娜孔祥露

(1.吉林农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118;2.长春建筑学院管理学院,长春130607)

农业是用水大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如何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关系到农业持续发展后劲的重大问题。然而,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依靠技术本身的成熟和政府的主导推动,更取决于其终端采用者——农户的行为响应。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情境,本文选择干旱缺水、农业节水技术着力推广的吉林西部地区的大安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域,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选择节水技术行为的决策机理进行测度,以期从农户层面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

1 模型选取与变量设置

1.1 模型选取

模型选取上,考虑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关系的分析方法,是解释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内在机理规律的有效手段。对于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决策,是一个二分变量分析,即对节水技术选择或不选择,所以,选取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的决策机理进行分析。

设农户有无选择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为因变量为Y,当Y=1时表示事件有选择,当Y=0是表示没有选择;影响Y取值的i个变量分别记为X1,X2,…,Xi,即表示影响农户选择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行为的各个因素。记农户选择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概率为P(1/Xi)=Pi,可以得到如下的Logistic回归模型:

两边同时取对数即为

其中:β0为回归方程的回归常数,β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1.2 基本假设和变量选择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吉林西部推广应用的实际,在因素选取上,按照针对性、简单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假设农户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选择行为受到户主自身特征、家庭生产特征、技术认知特征、政策制度特征以及信息环境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并在各因素下选择能够反应各因素特征的26个因子作为分析的变量指标。最终确定的影响因素和变量指标如表1。

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以吉林省组织实施的1000万亩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研究背景,并以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主要实验区的大安市为典型研究区域,对影响农户选择该项技术的行为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从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大安示范项目区的应用实际来看,其节水增产的效果明显:0.6万亩的玉米膜下滴灌面积,玉米单产由650公斤/亩提高到800公斤/亩,增产23%;年增产粮食90万公斤,新增年产值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20元/人,新增节水24万m3。可见,在大田种植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

对于农户是否采用节水技术,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大安市红岗子乡、联合乡、四棵树乡等3个乡镇6个样本村302个玉米种植户的实地调查。调查以入户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98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2.28%。调查样本的基本状况描述如下: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1)受访对象自然条件。调查对象中以男性居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80.2%;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户比例占69.82%,30~50岁的农户比例占23.64%,剩余6.54%的农户年龄在30岁以下;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小学和初中,高中以上的农户比例只占36.5%,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只有8.2%的农户任职村干部或有过村干部的经历。

(2)受访对象家庭生产状况。调查对象中农户普遍以种植玉米为主,除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73%的农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在10~30亩之间;家庭年收入在3~6万的农户家庭比重达52%,另有16.8%的农户家庭收入高达10万元;从家庭的兼业程度来看,仅有18.3%的农户家庭全部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他们多半为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有近80%的农户家庭除了种植农业外都会选择其他劳动,而且结构比较统一,即年长的父母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年轻的子女均进城务工。从农户家庭所拥有的水资源量上看,只有10.4%的农户面临缺水问题,大部分农户家庭认为水资源充足,可以保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3)受访对象对节水技术的了解情况。调查对象中59.8%的农户对新技术预期的认可度都不高,对未来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所带来的效益持怀疑态度,仅40.2%的农户认为不存在技术风险;在节约水、肥以及劳动力方面,约有72.5%的农户持否定态度;同时,超过半数的农户对技术设备不了解,对技术操作技能也处于懵懂状态;通过与村干部或邻里乡亲的沟通,有26.8%的农户对国家、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有所了解,但对于73.2%的农户来说还是一片空白。调查可知,农户对现有的灌溉方式满意度并不高,选择满意的农户比例仅有48%。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采纳意愿依然较低,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3 运算结果

变量进入模型的方法为向前逐步回归,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采用enter强制性进入策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方程的似然卡方观测值为53.652,自由度为18,sig.为0.000,说明所有的回归系数并不同时为零,解释变量全体与LogitY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Cox&Snell R Square=0.390,Nagelkerke R Square=0.520,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通过错判矩阵可知,模型整体预测的正确率达到了73.8%,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问题。综合各个指标,整体效果较好。

从表2看来,农户自身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生产特征中的土地资源因子、收入因子,政策制度中的政府配套补贴、农业贷款,技术认知特征中的增收因子、风险因子以及信息环境中的示范户、技术培训和信息渠道种类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不同水平下显著。

4 结果分析

(1)农户自身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年龄对农户玉米膜下滴灌技术选择意愿有显著负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年龄大的农户思想守旧,在技术高成本及风险未知的情况下,都不愿意接受新技术,而年轻人相对来讲对新技术有更高的选择积极性;性别对农户的选择意愿并没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技术的选择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在10%水平上显著,即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愿意采用节水技术;农户是否为村干部对其选择意愿有显著正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村干部一般均为专业合作社成员,他们将自家的小规模耕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生产管理,对于像玉米膜下灌溉技术这种规模效应巨大的节水灌溉技术,村干部的选择意愿更高。

(2)农户家庭生产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程度对农户节水技术的选择意愿有正影响,但是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在于近两年吉林省中西部降雨充足,可谓“风调雨顺年”,所以农户选择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家庭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在5%水平上显著,即耕地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节水技术的有效实施,获得的规模效益也就越大,提升了农户的选择积极性;家庭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的可能性,收入越高,对节水技术所需成本的支付能力越强,进而提高了农户进行技术选择的经济基础。

(3)技术认知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现有的灌溉方式对农户的选择意愿有正影响,但是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农户对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满意度不高,只是增强了农户对新技术的了解,至于最终能否理性做出选择还要看新技术本身的成效。增收因子和风险因子对农户节水技术的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在1%水平上显著。其一,增收因子提高了农户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其二,风险因子增加了农户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节约水、肥、电等农业资源以及节约劳动力等方面效果的认可程度。因此,农户对技术收益风险的预期越为乐观,对节水技术的选择越积极,即增收因子和风险因子与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4)政策制度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政府的配套补贴对农户节水技术的选择行为有显著正影响,且在1%水平上显著,即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政府所给予的补贴力度越大,补贴方式越符合农户心中预期,农户对新技术的选择积极性越高;农业贷款是农户经济需求的有效保障,在农户新技术的选择行为中有着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即农业贷款的可获取性越高,农户节水技术的选择意愿越高;水费计收方式、水权交易市场以及农户用水者协会等民间组织对农户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因为项目区目农户仍然按面积定额年缴水费,况且现行的水价偏低,水费还无法构成农户自主节水的内在动力;而对于水权市场和农户用水者协会,农户普遍认识较低,近80%的农户对两者的概念都很模糊,可见这两种制度政策并未对农户形成有效激励。

(5)信息环境特征对决策的影响。

技术培训对农户的选择行为有正向激励作用。农户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掌握操作要领,如果能有定期的技术培训,大力宣传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比较优势,再有科研人员进行实地指导,农户在充分了解新技术的同时,增强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势必会提高农户选择新技术的主动性;示范户的存在对广大农户的选择行为有着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示范户的示范效应越高,农户对新技术的操作能力越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户对新技术的选择;信息传播渠道对农户了解和掌握有关新技术的信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传播渠道越多,农户掌握的信息就越充分,对技术收益风险的判断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进而促进其选择行为。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农户节水技术选择决策的Logistic模型的数据来源,是以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为对象技术,以该技术推广运行的大安示范区为典型调查区域,在充分掌握受访对象的自然条件、家庭生产状况以及对节水技术认知等农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根据农户节水技术决策机理,[3]选择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政策制度特征、技术认知特征、信息环境特征等五类因素的26各因子,分析各因子与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决策的关系,得出结论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土地资源、收入、政府配套补贴、农业贷款、技术带来的增收变化、风险以及示范户的示范效应、技术培训和信息沟通渠道等11各因子对农户节水技术选择影响显著。

5.2 启示

上述运算结果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单纯的技术支持难以收到预期效果,[4]节水技术的增收效应是决定农户是否选择节水技术的关键因素,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1)政府扶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明显,但技术采用成本高,在种植收益低下的情况下,如果节水技术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能抵偿技术改造导致的成本增加,就会造成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政府要对节水技术进行扶持,提高农业节水技术补贴力度,降低农户的投入成本和投资风险,增加农户对节水技术选择的收入预期,提高技术采纳的积极性。(2)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水价过低,且按亩定额征收,难以体现节水技术选择与否的成本差异,这是造成农户无意采用节水技术的主要原因,合理提升水价,实行用水计量收费,可以制约农户无限制用水,并对其他农户的节水行为形成有效激励,进而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户间的推广。(3)科学化耕作。农户在面临节水技术选择时,要考虑节水技术采纳成本支出的承受能力,经营面积大,种植收益较高的农户,其亩均节水技术的采用成本相对较低,[5]整体效益变化明显。因此,要提高农户的科学化耕作水平,改变生产结构,增加高收益作物比重,提高农户的种植收益,以增强农户技术改造的资本积累能力,减轻节水技术选择的成本压力,促进农户对节水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1]苟陕妮.吉林省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

[2]刘军弟,霍学喜,韩文霆,等.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节水灌溉补贴标准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

[3]张新焕,肖艳秋,杨德刚,刘云同.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三公江流域农户节水灌溉驱动力分析[J].中国沙漠,2013,33(1).

[4]韩洪云,赵连阁.农户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

[5]王蔚斌,吴成祥,杨旭.农户节水灌溉节水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海河水利,2006,(8).

猜你喜欢

节水农户玉米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收玉米啦!
节水公益广告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节水公益广告
我的玉米送给你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