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缝洞型油藏注氮气吞吐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015-02-17刘中春

特种油气藏 2015年6期
关键词:缝洞塔河溶洞

吕 铁,刘中春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缝洞型油藏注氮气吞吐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吕 铁,刘中春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针对塔河缝洞型油藏的地质和渗流特点,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油气两相的相态特征,得到注氮气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通过地震、试井、测井等资料,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地质和注氮气等参数对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地质参数中洞顶剩余油、充填程度、底水能量和井储关系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很大;注氮气参数中,周期注氮气量是影响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需要结合洞顶剩余油储量来具体优化;增加注氮气速度会增加气体的横向波及面积,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存在最优值,而闷井时间和周期注水量对未充填溶洞的吞吐效果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了一种选井原则,对缝洞型油藏的增产稳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氮气替油;影响因素;数值模拟;未充填洞;缝洞型油藏;塔河油田

0 引 言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四、六、七等老区块历经5a的大规模注水开发,油水界面逐渐抬升至生产井底,注水替油逐渐失效,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集体顶部[1]。为进一步开采溶洞顶部未动用的剩余油,注氮气吞吐成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手段[2]。截至2014年8月,塔河主体区块共有注氮气井64口,单井注氮气1~4个周期,注氮气效果差异性大,平均单井注氮气增油0.02×104~1.30×104t,且低效井多,比例占35%,因此,对注氮气吞吐效果差异性进行分析,寻求影响吞吐效果的主控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氮气非混相驱油机理,分析地质因素和注氮气参数对注氮气效果的影响规律。

1 数值模型的建立

1.1 地质模型

从成因上分析,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是在前期大量裂缝基础上,经水动力溶蚀作用产生的大尺度溶洞和小尺度溶孔的综合体[3]。大尺度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的反射特征,说明在空间上离散分布。而小尺度溶孔和裂缝分布在溶洞周围,对其封闭性产生影响(图1a)[4-5]。从现场实施注氮气效果看,注氮气井多选择前期注水替油井[6],原因是注水替油效果明显的井封闭性好,后期注氮气增油效果较好。基于以上特点,将图1a中的地质模式抽象为封闭单洞数值模型(图1b)。

储集体物性分为孔隙度和渗透率。针对缝洞型油藏测井特点,未充填洞由于放空的原因无法取得测井曲线,孔隙度按100%处理,充填洞孔隙度按测井解释结果赋值为14%。由于缝洞型油藏测井解释渗透率困难、资料少,采用试井解释获得渗透率数值,统计结果显示,未充填洞渗透率为2 000×10-3μm2,充填洞渗透率为200×10-3μm2。

1.2 流动模型

考虑到未充填洞和充填洞流动规律的不同,以及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的特点,采用渗透率曲线来等效反映不同储集体的流动特征。针对未充填溶洞油水界面水平抬升、不存在油水过渡带的特点,采用相渗突变的曲线等效模拟计算,对于充填洞则采用类似于砂岩的相渗曲线进行模拟。底水能量采用水油体积比方法模拟,这样易于控制,容易与现场结合。

1.3 流体PVT模型

考虑到注氮气对原油性质的影响,采用组分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按照组分摩尔分数相近、物理性质相似的原理,将重组分劈分和相似组分重组后,划分为7个拟组分,采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通过室内等组分膨胀、差异分析和注氮气膨胀等实验[7],拟合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的油、气的物理性质,以此确定平衡方程的相关系数。

图1 塔河缝洞型油藏数值模型

1.4 模型检验

建立的模型是否可用于数值模拟研究需要检验。采用生产历史拟合的方法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图2)。以TK629井注氮气前的生产历史作为验证标准,产油、含水拟合效果均较好,说明该模型已符合缝洞型油藏的流动特点,可用于注氮气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图2 TK629井生产历史拟合结果

2 注氮气吞吐开采机理

通过分析,塔河奥陶系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58 MPa,温度为124 ℃,原油密度大,黏度高,C7+组分占55%。对这种稠油注氮气,其作用机理不同于碎屑岩稠油,为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氮气的驱油机理。

(1) 在塔河油藏地层压力、温度条件下,注氮气为非混相驱。一维细管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油藏压力达到破裂压力70 MPa时,注氮气采出程度为50%,远远小于90%,因此塔河原油在油藏条件下注氮气难以混相。

(2) 氮气重力分异,形成气顶,依靠自身膨胀能驱油。氮气与塔河原油密度相差大,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上浮,形成气顶[8]。随着开采过程中压力的下降,氮气的体积会发生膨胀。从塔河原油PVT数据分析,当压力从60 MPa下降至50 MPa时,气体体积膨胀13%,并且压力继续下降,体积将以指数级别增大。

(3) 注氮气后原油黏度下降,原油体积膨胀,增加油的流动性。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加,氮气在原油中溶解度也会增加,导致原油体积膨胀、黏度下降。溶解度每增加10 m3/m3,原油黏度下降3%。

综上所述,注氮气吞吐受到3个机理的共同作用,但是氮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较小,对原油的膨胀和降黏作用有限,仅起辅助作用。注氮气吞吐最主要的驱油机理为氮气重力分异,从而形成气顶的膨胀能。

3 地质因素对注氮气效果的影响

以拟合后组分模型为基础,研究洞顶剩余油储量、充填状况、底水能量、井储关系等因素对注氮气效果的影响规律。基本方案为:洞顶剩余油为4×104t,未充填溶洞,中等底水能量,油藏中部生产,含水为90%时开始注氮气,周期注氮气量为50×104m3,注氮气速度为10×104m3/d,闷井时间为15 d,开井采液强度为20 m3/d。

3.1 洞顶剩余油储量的影响

洞顶剩余油储量是选择注氮气井的前提条件。塔河油田单周期经济极限产油量为750 t,为此,以3个剩余油储量4×104、2×104、1×104t对注氮气效果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洞顶剩余油储量越大,注氮气效果越好,周期产量大,有效周期(产量大于750 t)长。当储量较小时,气体难以注进去,生产后气体回采率高,大量气体难以起到驱油的作用。

3.2 充填状况的影响

方案模拟未充填、部分充填和全充填3种情况对注氮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充填和部分充填的溶洞注氮气增油效果好,地下存气率高;而全充填溶洞因流动性阻力大,注入气集中在井底周围,回采率高,注氮气替油效果差。然而,部分充填溶洞注氮气效果略好于未充填溶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同样在含水90%时开始注氮气,部分充填溶洞的剩余油储量要大于未充填溶洞。由此可见,需要选择充填程度低的溶洞进行注气。

3.3 底水能量的影响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是底水驱块状油藏,底水能量对后期注氮气效果影响较大。数模实验中,采用水油体积比来表征水体能量,水油体积比定义为原始条件下水区孔隙体积与油区孔隙体积的比值,其值可通过生产动态数据间接计算[9]。塔河奥陶系油藏水油体积比小于70为弱水体、70~150为中等水体、大于150为强水体,因此,方案模拟了水油比为50、100、200三种水体。结果表明:弱水体条件下,地层压力下降很快,注入气体快速膨胀,大量的注入气从井口采出,注氮气利用率低;而中等水体和强水体条件下,注入气可保持在油藏中,气体膨胀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注氮气吞吐井应该避免弱水体油藏。

3.4 井储关系的影响

井储关系是指井与溶洞的空间相对位置,可分为井在溶洞顶部生产、井在溶洞中部生产和井在溶洞底部生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打在顶部的溶洞注氮气替油效果不好,由于注入气体被大量采出,导致周期增油量很快下降至经济极限增油量以下,没有经济效益。为此,要选择井储关系位于下部的井注氮气。

4 注氮气参数对注氮气效果的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优选注氮气吞吐井。由于注氮气参数对其最终的增油效果影响很大[10],需要对单周期注氮气参数进行优化。这些参数包括注氮气量、注氮气速度、闷井时间以及注水量。

4.1 周期注氮气量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分析,周期注氮气量越大,会导致注氮气累计增油量越多,但考虑到经济因素,随着注采周期的增加,单周期的增油量逐渐减小,而周期注氮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成本费用的增多,当周期注氮气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利润就会下降。结合塔河油田经济成本,按每立方米气2元,每口井注氮气设备为27×104元,油价为3 021 元/t,万吨油可变成本为130×104元计算,可得到1×104、2×104、4×104t 3种剩余油规模条件下的净利润(图3)。结果表明,在指定储量时,净利润随氮气周期注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注氮气量的最优值。剩余油为2×104t时,最优周期注氮气量为50×104m3。顶部剩余油越多,最优注氮气量也会随之增加。当剩余油为4×104t时,最优周期注氮气量为70×104m3。因此,可根据剩余油储量具体优化注氮气量。

图3 不同储量条件下利润与注入量的关系

4.2 周期注氮气速度的影响

周期注氮气速度分别为5×104、10×104、15×104、20×104、25×104m3/d的模拟结果表明,注氮气速度对多周期累计增油量存在着最优值。针对剩余油储量为4×104t的储集体,在注氮气速度为10×104m3/d时累计增油量达到最大值,大于此速度后,累计增油量不再增加。其原因为注氮气速度增加了气体的横向波及范围。注入速度增大,气体可深入油藏深部,与原油进行充分置换,有利于气体的膨胀能发挥。但是,当速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速度再增加,会将井底附近的原油推向油藏深部,产生负作用,累计产油量不再增加。

4.3 周期闷井时间和注水量的影响

闷井时间由5 d增加到30 d,周期增油量基本维持不变,说明闷井时间对注氮气效果没有影响。其原因为:对于未充填溶洞,油气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重力分异,不需要长时间的闷井。

注水量由200 m3/d增至800 m3/d的模拟结果表明,周期注水量对注氮气效果影响很小。因为现场对注水替油失效井(含水90%)开始注氮气,油水界面已经在井底,开井后注入水会被采出,实际起到增油作用的还是注入的氮气。而采用注水的原因是由于氮气密度小,需要气水混合才能注入油藏,注水主要起到顶替作用。因此,在能注得进气的情况下,应采用较小的注水量。

5 结 论

(1)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非混相氮气吞吐存在3种机理,即气体重力分异、气体的膨胀、注氮气后原油体积的膨胀和黏度的下降,其中前2种是主要的开采机理。

(2) 初步形成注氮气吞吐井的选井原则,即:选择洞顶剩余油较多的溶洞储集体;选择充填程度低的储集体;避免水体能量弱的储集体;选择井储关系在中、下部的储集体。

(3) 针对未充填溶洞型储集体,单井注氮气吞吐的技术政策归纳为:根据剩余油量优化周期注氮气量;在优化注氮气量的基础上,优化注氮气速度;在保证注氮气顺利的条件下,不需要考虑闷井时间和注水量。

[1] 于会永,刘慧卿,张传新,等.超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数模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2):76-78.

[2] 杨胜来,陈浩,冯积累,等.塔里木油田改善注氮气开发效果的关键问题[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1):40-44.

[3] 李海波,侯吉瑞,李巍,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可视化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4):93-96.

[4] 叶勇,杨子兴,李佩,等.碳酸盐岩溶洞数值模拟及地震识别[J].天然气工业,2007,27(3):43-46.

[5] 倪新锋,沈安江,潘文庆,等.优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地质建模——以塔中北斜坡及塔北南缘奥陶系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4):414-420.

[6] 郭秀东,赵海洋,胡国亮,等.缝洞型油藏超深井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3,35(6):98-101.

[7] 惠健,刘学利,汪洋,等.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替油机理研究[J].钻采工艺,2013,36(2):55-57.

[8] 于天忠.中深层超稠油油藏空气辅助蒸汽吞吐试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3,20(5):77-81.

[9] 李生.杏西油田南块边部天然水体能量评价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6):67-90.

[10] 蒋海,杨兆中,胡月华,等.凝析气藏循环注氮气参数优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2):54-58.

编辑 姜 岭

20150701;改回日期:201510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2011CB201004)

吕铁(1986-),男,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6.026

TE344

A

1006-6535(2015)06-0114-04

猜你喜欢

缝洞塔河溶洞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潜山区古岩溶缝洞类型及其改造作用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出发吧,去溶洞
基于OVT域数据各向异性处理的缝洞预测方法
——以四川盆地云锦向斜茅口组为例
塔河流域在役大中型水库风险评估研究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塔河10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承压堵漏技术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
缝洞型介质结构对非混相气驱油采收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