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动态干扰定量表征新技术

2015-02-17苏彦春贾晓飞李云鹏邓景夫王公昌

特种油气藏 2015年6期
关键词:提液定向井含水

苏彦春,贾晓飞,李云鹏,邓景夫,王公昌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动态干扰定量表征新技术

苏彦春,贾晓飞,李云鹏,邓景夫,王公昌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针对目前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层间干扰定量表征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在充分研究引起层间干扰的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层间动态干扰的新概念,并建立了层间动态干扰系数定量表征数学模型。从单层油藏出发并结合层间干扰定义,运用渗流理论推导了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动态干扰系数与纵向各层含水率、渗透率及合采压差的定量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降低层间干扰的对策,如层系调整或层系不变情况下的油井卡层、提液及注水井分层调配。在渤海SZ油田实施了大规模提液降低干扰的措施,表现为提液初期动态干扰系数降低、25~35个月后提液失效。层间动态干扰定量表征新技术对于油井常规降低干扰措施和油田层系调整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砂岩油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程度;非均质性;层间矛盾;渤海SZ油田

0 引 言

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间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程度大,最终表现为各油层储量动用程度和采出程度差异大、油藏采收率低等特点[1-11]。目前,层间干扰程度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油井分层产能测试法[12-13]。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得到层间干扰的第一手资料,缺点是成本高。因此,通常测试资料较少,而且从测试本身无法了解干扰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另外,对于多层合采砂岩油藏,除物性差异外,随着开发的深入,纵向各层的压力和含水等差异也越来越大,使干扰进一步加剧。因此,在充分考虑引起干扰的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层间动态干扰的新概念,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其计算方法。

1 层间动态干扰新概念

对于多层合采砂岩油藏,纵向各层的物性差异,即储层纵向非均质性是造成层间矛盾的内因,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12-14]。实际上,除物性差异外,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纵向各层的压力和含水等差异也越来越大,并且这些参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干扰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着油井产能。因此,层间干扰是一个随着油田开发而变化的参数,这一认识也与渤海SZ油田G16井历年分层产能测试结果一致。因此,在充分考虑引起层间干扰的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将层间干扰系数的内涵加以深化,将其定义为层间动态干扰。

2 层间动态干扰数学模型推导

假设无限大水平均质等厚圆形地层定压边界单层油藏中心一口定向井,其产能公式为[15]:

(1)

式中:qo为单层油藏中心一口定向井日产油量,m3/d;K为单层油藏渗透率,μm2;Kro为单层油藏油相相对渗透率;h为单层油藏厚度,m;pe为地层压力,MPa;pw为井底流压,MPa;μo为原油黏度,mPa·s;Bo为原油体积系数;Rev为定向井泄油半径,m;rwe为定向井井筒半径,m;S为表皮因子。

对于无限大定压边界砂岩油藏多层合采的定向井而言,假设共有n个小层,根据干扰系数定义[16]:

(2)

式中:αo为层间干扰系数;Jho为合采时采油指数,m3/(d·MPa);Jdoi为定向井第i层作为单层油藏单采时的采油指数,m3/(d·MPa)。

假设各小层的泄油半径、井筒半径和表皮系数均相同,将式(1)带入式(2)中,得到考虑层间干扰的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定向井合采产能公式:

(3)式中:Q为多层合采时的单井实际日产油量,m3/d;Ki为第i层的渗透率,μm2;Kroi为第i层的油相相对渗透率;hi为第i层的厚度,m;μoi为第i层的原油黏度,mPa·s;Boi为第i层的原油体积系数。

将上式变形整理,便得到了利用合采生产资料动态反演层间干扰系数的计算公式:

(4)

由式(4)可以看出,层间干扰系数是各层渗透率、含水以及合采压差的函数。对于非均质储层,物性差异是引起层间干扰的内因;而油田开发过程中,纵向各层含水差异和合采压力的变化则是加剧层间干扰的外因。由于各层含水及合采压差在不断变化,因此,层间干扰系数也是不断变化的。

明确了动态干扰的影响因素,即基本上明确了降低干扰的措施方向。降低干扰的途径主要可以从改变纵向物性差异、各层含水差异、合采压差3个方面入手,通常可以通过层系调整或层系不变时的油井卡层、提液及注水井分层调配来实现。

3 应用实例及分析

以压差对干扰的影响为例进行了分析。矿场通常采取提液的措施来改变生产压差,但是从原理上来看,提液在提高压差Δp的同时,合采产量和纵向各层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均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影响着提液的效果及提液后动态干扰系数的变化规律。

SZ油田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是一个在前第三系古潜山背景上发育的古近系披覆构造;储集层为东营组下段,油藏埋深为1 175~1 605 m,为湖相三角洲沉积;油藏类型为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层状构造油藏,原油黏度为24~452 mPa·s,属于重质稠油油田。

2009年SZ油田含水率达到70%,平均单井产液量为250 m3/d。从含水70%开始,该油田实施了大规模提液措施,从单井产能的角度看,提高生产压差有效提高了单井产能。以A14井为例,该井于2010年3月30日提液,提液初期日产液量从100 m3/d提高至200 m3/d,含水率由68%下降至60%。

运用公式(4)计算A14井的动态干扰系数,绘制动态干扰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该井于1996年5月进行过分层产能测试,合采含水率为7%,运用实测资料计算其层间干扰系数为0.32,运用推导的新方法计算的干扰系数为0.30,其相对误差为5.08%,说明新方法计算结果准确性较高,测试点与计算点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SZ油田A14井提液前后动态干扰系数曲线

从A14井的干扰系数变化特征来看,提液后含水下降,同时动态干扰系数也降低,在动态干扰系数曲线上表现为数据点向左下方偏移。提液初期含水率由68%下降到60%,干扰系数由0.35下降至0.15,产量随之升高。随着提液时间的延长,纵向各层的油水重新分布,压力和含水的差异进一步增大,干扰进一步增强,在动态干扰系数曲线上表现为数据点向右上方移动,一段时间之后,动态干扰系数恢复到提液前动态干扰系数变化的趋势线上,提液措施失效。

统计SZ油田50余口提液井的动态干扰系数曲线发现:提液后含水率和动态干扰系数均降低,整体表现为提液后动态干扰系数向左下方偏移;提液25~35个月后动态干扰系数恢复到提液前动态干扰系数变化的趋势线上,表现为提液措施失效,及时开展相关接替措施的研究和试验很有必要。

4 结 论

(1) 对于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层间动态干扰系数能够描述油田开发整个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程度,对层间干扰程度的评价更客观、更准确。

(2) 层间动态干扰系数计算数学模型得到了储层纵向物性差异、含水差异和压力差异与干扰程度的定量关系,其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度高,为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制订与之相适应的降低层间干扰的开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渤海SZ油田应用表明,提液可以有效降低层间干扰,但具有一定的时效,及时开展相关接替措施的研究和试验很有必要。

(4) 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层间干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干扰系数不仅取决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本身纵向物性、含水和压力的差异,而且与井筒工艺等方面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多层合采砂岩油藏的干扰程度,促进油田高效开发。

致谢:研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程林松、黄世军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余华杰,朱国金,谭先红.砂岩油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及开发策略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101-106.

[2] 鲜波,熊钰,石国新,等.薄层油藏合采层间干扰分析及技术对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3):51-54.

[3] 许建红,钱俪丹,库尔班.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07,14(5):29-31.

[4] 罗宪波,赵春明,武海燕,等.海上油田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2,31(5):102-104.

[5] 冯其红,王波,王相,等.多层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4,21(4):85-88.

[6] 文华,孙娜.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1,18(1):51-53.

[7] 周燕,赵红雨,李献民,等.改善非均质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10(5):44-46.

[8] 梁丹,冯国智,谢晓庆,等.聚合物驱阶段注采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4,21(5):75-78.

[9] 徐轩,朱华银,徐婷,等.多层合采气藏分层储量动用特征及判定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5,22(1):111-114.

[10] 赵芳,沈瑞,李兆国,等.非均质油藏水驱前缘理论计算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21(6):101-104.

[11] 王代刚,胡永乐,孙静静.非均质油藏深部调驱技术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15,22(3):8-13.

[12] 宋子齐,李亚玲,杨金林,等.非均质砾岩储层有利沉积相带与油气分布及生产动态的关系[J].特种油气藏,2005,12(4):15-17.

[13] 于会利,汪卫国,荣娜,等.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4):71-73.

[14] 李波,罗宪波,刘英,等.判断层间非均质性的新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2007,19(2):93-95.

[15] 张建国,雷光伦,张艳玉.油气层渗流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37-38.

[16] 姚志良,李明忠,曹飞,等.直井多层油藏合采流入动态特性[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29(4):22-24.

编辑 刘兆芝

20150704;改回日期:2015092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油藏工程技术应用研究”(2011ZX05024-002)及“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油藏工程技术示范”(2011ZX05057-001)部分研究成果

苏彦春(1973-),男,高级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1998年毕业于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油藏工程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6.022

TE343

A

1006-6535(2015)06-0101-03

猜你喜欢

提液定向井含水
断块油藏水平井提液参数优化
定向井钻井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方法分析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渤海Q油田提液井生产规律分析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青葙叶水浸提液对豆科植物种子发芽化感作用研究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稠油底水油藏提液研究
表面活性剂驱矿场试验效果评价
提高定向井钻井速度对策探讨
提高定向井钻井速度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