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

2015-02-15

体育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业态体育产业融合

杨 强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

杨 强1,2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常态”就是其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首先从产业融合一般演进的3阶段学说出发,就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提出3条演进方式,分别是:1)技术融合路径——标准和规划的融合;2)业务融合路径——人才和组织的融合;3)市场融合路径——需求和产品的融合。然后,在路径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延伸融合、渗透融合、产业内的重组融合等3种重构模式,以及重构模式下所形成的若干体育融合业态的特征。最后,从探索体育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制改革、出台体育产业融合政策与规范标准、设立国家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等4方面提出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体育产业;相关产业;产业融合;路径机制;重构模式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业态创新愈来愈凸显,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了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和可穿戴智能运动设备等新兴体育融合业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总体要求上明确提出“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及“积极拓展业态,促进康体结合,鼓励交互融通”等3条促进融合发展的任务要求[3]。体育的产业化本质是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产物[1],我国体育产业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常态”就是其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这将给体育的产业化带来新的业态、新的市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产业链。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发展体育产业工作中提出:“摸索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此,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采用逻辑归纳、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并据此提出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

2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

根据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是一个多层面、多内容的融合过程,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3个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12]。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直接的条件,但技术融合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出现以后,需要调整原有的产业发展战略,整合企业的物质、技术、人力和管理资源,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业务,发生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创造出足够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价值[5]。这其中,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业务融合是重要内容,市场融合是最终结果,标志着新型产业业态的出现[11]。

我国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也同样遵循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等产业融合一般演进发展的3个阶段。基于体育本体资源具有资产通用性的产业属性[14],并当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动力条件(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企业竞争等)逐步形成时,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服务业等体育本体资源与文化、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之间互相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的渗透、延伸和重组,逐步融合发展形成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兼具相关产业特性的融合型体育业态[14]。根据我国当前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其路径机制将历经技术融合——“标准和规划的融合”,业务融合——“人才和组织的融合”,市场融合——“需求和产品的融合”等3条演进路径,并在3条演进路径基础上最终完成体育融合新业态的整个过程。而且,在体育融合新业态发展过程中,3条融合路径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彼此同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图1)。

图1 本研究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示意图Figure 1. Path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y Convergence

2.1 技术融合路径

技术融合路径是指体育与相关产业共享相似技术的程度或体育产业的技术向其他相关产业扩散的程度。技术融合可以通过标准融合与规划融合两种手段给予实现,这两种技术融合手段对于体育与相关产业价值链在业务与市场路径的融合将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基础。

2.1.1 标准融合

标准融合是指体育与相关产业系统共享相似技术规则的过程,目的是促进体育及相关产业融合的规范发展。标准是由体育及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提出的,对体育相关企业主体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一般而言,体育产业的标准是完全开放性的,而非像信息产业或高科技产业的标准为了谋求版权收入是封闭的。因此,随着体育与相关产业之间互动性越来越强,开放性的体育技术规则与相关产业标准的融合将有助于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标准融合主要体现在同为生活性服务业的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间的标准融合上。体育与文化产业的标准融合具体体现在两者的产业分类标准上,即《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体育传媒服务”、“体育展览服务”都隶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以此为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体育文化融合业态的发展提供标准支撑。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标准融合具体体现在两者的行业标准上,即《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确定的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大类包含的11种小类都属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中的室内与户外运动健身大类的小类活动设施;而且,《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的27个室内与户外运动健身活动设施类型占所有49个室内与户外休闲活动设施类型的55.1%,《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的体育度假业态上的一种典型的标准融合。

2.1.2 规划融合

规划融合是保障体育与相关产业在资源层面通过资源调查、评价、策划、规划等技术手段,延伸体育健身、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等体育本体资源的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规划融合对于后续产品融合的落地与运营至关重要,产品融合的质量关键看前期规划融合的水平。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化项目的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都是和旅游业发生规划融合。体育旅游项目的行业标准诸如在《自行车骑行游服务规范》、《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等基础上,体育本体产业以运动健身休闲场所(硬件)和运动健身休闲服务、赛事活动服务(软件)为规划要素,旅游业以旅游设施(硬件)和旅游服务(软件)为规划要素,在产业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详细规划上实现双方在产业、空间、土地和产品等层次的规划设计融合。具体表现:1)体育产业功能区的游憩规划融合,即体育产业功能区应是一种主要以运动休闲游憩为核心的功能区,并结合地方自然、文化特色从而成为本地的综合型体育休闲目的地;2)新兴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资源的规划融合,即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滑雪场等中、高端运动游憩场地资源与相关旅游度假活动设施的规划融合;3)体育赛事活动与旅游节庆活动的赛事旅游规划融合,即根据地方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的体育赛事被作为一个特色旅游节庆产品,与当地旅游业其他产业要素进行规划融合[15]。

2.2 业务融合路径

业务融合路径是指体育企业与相关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商业模式的改变与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双方产业价值链的业务重构,实现双方在管理与组织上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实施主体是各类型体育及相关企业。因此,体育及相关企业的业务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和关键,业务融合具体通过人才融合和组织融合得以实现。

2.2.1 人才融合

人才融合是业务融合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人才融合将引发知识融合。目前,既懂体育又会经营的专业性、国际性、复合型人才数量少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9]。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提出,“体育产业不是体育系统自己办的产业,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一部分的体育产业,是全社会的体育产业”。因此,应该有“全域体育人才观”的市场化认识,除了体育行业内部懂体育业务的人才外,更要广泛吸引非体育行业的专业人才。

人才融合就是要让懂体育开发的专业人才也懂文化、旅游和互联网产业的经营,让懂相关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也要懂赛事管理、体育健身休闲等产业经营。先要有人的知识融合,才有可能产生产业融合的结果,才能有体育产业真正成为融合型服务产业的可能[16]。国内、外经验表明,体育产业融合业态的创新、创业往往是非体育行业的专业人才在主导。例如,拥有媒体工作经验和行业资源的传媒人才,常常能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经营推广的负责人。北京青年报社于2003年专门成立运营推广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全资子公司;北京新雅迪传媒集团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于2010年共同投资组建“新英体育公司”,该公司专门负责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独家转播权的运营。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趋势下,也有越来越多互联网运营人才和智能硬件人才纷纷进入体育大健康领域,从事“互联网+体育”的创新创业。所以,非体育行业的专业人才不断的跨界进入体育产业,带来知识融合、观念创新将对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2.2.2 组织融合

当产业融合使企业内的“看得见的手”比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更有效率时,企业便有扩大组织规模的欲望。产业融合使企业规模呈扩大趋势,并不意味着现代拥有庞大组织的复合型企业是一个僵化的体制。相反,信息社会下的产业融合带来了公司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13]。体育企业与相关企业的交叉兼并和重组,为双方企业提供了灵活的互相利用业务融合的机会,整合原来利用不充分的资源,降低业务扩张的物质门槛,即组织融合导致了企业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增强学习效应,从而让更大组织规模的融合型企业获得在业务扩张上多赢的局面。因此,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或组织之间的融合将引发体育及相关企业组织的内部管理结构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让企业以此适应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而且,只有出现一个能提供融合型产品的企业或组织群体时,产业融合才可以称之为真正发生。

当前,对市场先知先觉的一些体育集团,要么通过兼并重组成为跨界融合的大产业集团(以北京北奥集团、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等为代表),要么在其集团下成立以体育融合业态为新拓展业务的二级子公司(以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温州体育发展投资集团等为代表),将为体育与相关产业价值链在业务层面的产业融合发挥核心关键作用。例如,2011年6月,温州体育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州体育集团”)挂牌成立,温州体育集团下属全资和控股企业有温州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公司、温州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公司、温州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温州体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温州奥体宾馆和温州体育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温州体育集团形成了以体育场(馆)运营、体育赛事管理等体育本体资源为依托,将其业务延伸至文化传媒业、旅游业、酒店宾馆业和房地产业,实现了集团内部的体育与多个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资产架构。

2.3 市场融合路径

市场融合路径是指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人们的体育消费内容发生改变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并通过对新需求相适应的融合型产品的市场供应,取得较大竞争优势而获得更大市场空间的结果。从市场供需角度出发,可将市场融合分为消费者的需求融合和供应商的产品融合两个方面。以需求和产品为核心的市场融合将为体育与相关产业获得各自更大的市场范围和销售收入,从而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市场结果。

2.3.1 需求融合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国人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越来越强,消费需求愈加旺盛,消费者对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单项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而是倾向于对一整套产品解决方案的需求。因此,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仅依靠直接生产和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体育本体产业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出了消费综合化的需求,要求企业提供跨产业整体方案的系统化解决或跨行业的“一站式”服务[10]。

我国体育消费需求在日趋“休闲化”、“旅游化”、“娱乐化”、“信息化”的市场要求下,需求融合是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导致其提出体育与相关业务的综合性消费需求,势必要求体育与相关产业围绕这些消费新需求进行深度产业融合发展,从而驱动体育与相关产业通过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而引发供应链的产品融合。

2.3.2 产品融合

产品融合是体育与相关产业通过技术融合等方式而引起的产品功能的统一。一站式满足用户的体育及相关休闲、旅游、文化、信息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由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业态和新产品来给予满足[14]。体育产业本体资源的体育赛事资源、体育场(馆)资源和体育健身资源与文化、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资源进行融合形成了若干新型的体育融合产品。体育赛事资源与互联网新媒体资源融合形成新型“互联网赛事传媒产品”;体育健身资源与旅游业相关的“住、娱、商、养、学、闲”等产业要素资源融合形成“新型体育度假产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形成新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旅游产品;体育场(馆)资源与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融合形成新型的智慧场馆预订O2O(Online To Offline,简称O2O)产品。

融合型的体育产品对于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得体育资源的外延不断拓展,体育资源类型也更加丰富。因此,产品融合或融合型产品的创新可以看作是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3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模式

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机理表现为体育本体产业价值链与相关产业价值链系统的解构与重构行为——即存在产业价值链融合点的某些价值环节寻求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单元”, 然后,通过技术、业务和市场融合路径将具有“融合点”的价值活动单元进行截取与重构,最终重组成为新的体育融合业态价值链。

分析我国当前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产业实践,主要分为体育与相关产业间的渗透融合,延伸融合,以及体育本体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等3种重构模式,并形成了多种新型体育融合业态(表1)。

表1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主要业态一览表Table 1 The Convergence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Formats

3.1 体育与相关产业的延伸融合模式

体育与相关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一般发生在与体育产业存在产品和市场互补关系的相关生活性服务业之间,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产业价值链上的延伸所实现的一种融合发展模式。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这为同属生活性服务业的体育本体产业与其他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创造了极好的产业延伸融合的发展环境。体育产业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有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所形成的体育融合业态有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服务综合体和康体养老等业态,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图2)。

1.体育与文化产业的产业延伸融合。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各个本体领域也需要主动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的产业融合。体育本体产业与文化产业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互补,融合发展形成诸如体育创意衍生品、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演艺、体育影视等体育文化新型融合业态。体育赛事活动业及其相关体育明星等一切具有传播报道价值的体育信息,通过文化传媒业各类型机构制作成文字、图像、声讯等产品加以传播和销售形成了体育传媒融合业态。例如,乐视体育在全球范围内购买约121个体育赛事版权,并融资8亿元人民币打造其“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互联网体育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体育场(馆)运营业与文化演艺业通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等手段形成满足市场融合需求的新型体育演艺业态,例如,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创意制作“冰上迪斯尼”等体育演艺剧目;《意见》指出,要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融合[3],体育赛事的娱乐化、影视化将成为体育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最大的衍生品市场。

图2 本研究体育与相关生活性服务业的延伸融合方式示意图Figure 2. Convergence Pattern of Sports and Related Life Service Industry

2.体育与旅游产业的产业延伸融合。体育赛事活动业与旅游产业延伸融合形成“赛事型体育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产业延伸融合形成“运动休闲型体育旅游”,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产业延伸融合形成“场(馆)游览型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业与旅游产业延伸融合形成体育工业旅游。当前,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旅游业态是所有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业态中最具有市场需求的业态。

3.体育与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的产业延伸融合。《意见》指出:“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3]。当前,体育与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融合是体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城市,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依托可以形成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在乡镇,以各类体育健身休闲运动设施为依托可以开发形成乡村运动休闲度假目的地。因此,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依托的体育服务商业综合体,能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体育及相关产业链的综合服务。例如,福州海峡奥体中心在规划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全民健身需求、赛后使用与商业开发等功能,将其打造为“以全民健身与体育竞技并重,集运动、健身、娱乐、文化、旅游、购物和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18]。

4.体育与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产业延伸融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都指出了体育健身对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性,《意见》也提出“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等融合”[3]。201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提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是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重。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大的发展背景下,体育健身业与养老、健康两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养老、康体养生等相关业态也将迅速发展。当前,山东临沂、四川都江堰、安徽黄山等地引入投资商积极开发以体育健身、运动康复为核心的体育养老融合业态。

3.2 体育与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模式

体育与相关产业间的渗透融合,一般是网络信息产业对体育产业的渗透融合,并形成体育信息业态的一种融合发展模式。《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提出“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4]。在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网络信息技术对体育产业的产业渗透会越来越强,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图3)。

图3 本研究体育与网络信息产业的渗透融合方式示意图Figure 3. Convergence Pattern of Sports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Industry

1.体育健身场(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方便体育健身用户获取线上的场(馆)预订、线下的场(馆)健身体验的O2O服务。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场馆O2O模式成为了“互联网+体育”创业创新的焦点和热点,国内体育健身休闲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出现了许多此类第三方移动互联网体育服务商。

2.网络信息产业利用其软件开发应用的优势,开发形成了众多的体育竞技类网络游戏;同时,体育产业借助其赛事组织运营的产业链优势发挥在体育竞技类网络游戏上,最终产生了“电子竞技”这一网络赛事新业态。电子竞技也于2003年11月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

3.体育用品制造业充分借助网络信息产业在研发设计方面的产业优势,通过产业渗透实现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服务化融合,提高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水平,形成了一批智能化、移动化的可穿戴式运动装备用品。例如2015年3月,李宁公司宣布联手小米手环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推出新一代智能跑鞋,开拓智能运动领域[2]。

4.体育用品垂直电商网站是以电子商务为商业模式的信息技术与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融合产物。体育用品销售商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值服务平台,纷纷在互联网上开设直接面向消费者的B2C体育用品电子商务网站,开展在线销售活动以增加它们在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收入。国内体育用品制造商一般都会在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上开设官方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消费行为。

3.3 体育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模式

体育产业内部各子行业间的重组融合,一般发生在体育本体产业的“体育健身休闲业”与其他体育本体子行业间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重组所实现的一种融合方式。《意见》提出“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3]。当前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就是大力发展最有能力扩大体育消费市场的“体育健身休闲业”,并以其为纽带,通过体育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带动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服务业和体育中介培训业等其他体育子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图4)。

图4 本研究体育本体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方式示意图Figure 4. Internal Recombinant Convergence Pattern of Sports Ontology Industry

1.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为核心,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融合与体育竞赛表演业进行产业内资源整合,以此通过体育赛事的品牌影响力、媒体宣传力和广告赞助商资源提升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以高尔夫球场为核心产品的广东观澜湖乡村俱乐部,该企业通过举办若干项大型国际高尔夫球赛事,使得俱乐部成为了国内举办高尔夫赛事的最佳场地,也以此吸引了更多的高尔夫消费者前往运动休闲度假。

2.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为核心,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融合与体育场(馆)业进行产业内资源整合,以此通过体育场(馆)的硬件设施,丰富体育场(馆)的体育休闲产品的经营内容,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冬季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开发室内滑冰场和滑雪场,吸引了北京本地的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开展城市滑雪运动休闲消费,此举既提高了国家体育场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又为北京增添了城市特色体育休闲产品。

3.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场(馆)服务业为核心,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融合与体育中介培训业进行产业内资源整合,将有效促进体育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意见》指出,要“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3],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中介服务组织。中、小型体育中介服务企业的繁荣程度将直接决定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发展深度,有利于促进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体育赛事衍生市场、体育文化传播与创意设计、体育资源策划规划、体育媒介广告、在线运动社交网等体育融合业态的发展,由此形成线上与线下、产业链前端与后端、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融合。

4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层面:探索体育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制改革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规制发挥着积极的协调与催化剂作用。好的规制会促进产业系统构成要素的共同演进,促进各子系统层次融合的发生并进而促进整个系统发生融合;而差的规制则会阻碍融合的发生[6]。规制机构的设置及其相关职能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的发展水平,需要采取不同的规制体制,包括规制机构的设置、规制职能的配置等。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传统的规制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这种新情况,很多国家政府都对已存在的规制机构进行了调整,或设立新的规制机构以适应规制改革的需要,将规制权力集中在一个机构,成立融合型规制机构,出现规制融合现象。融合型规制体制能够快速地做出有预见性的决策,同时减少规制成本,提高规制效率[17]。国外很多国家的体育主管部门都不是单独的一个政府部门,而是体育和具有强关联度的部门通过规制融合形成一个大部门,如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俄罗斯体育旅游和青年政策部、以色列教育文化与体育部、泰国旅游体育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等。这些国家的政府体育管理机构大都与文化、旅游等部门组建为一个大部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体育与相关产业在政府同一部门指导下更好的融合互动发展。因此,规制融合对于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水平与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重要制度设计。

我国体育与相关产业主管部门的规制融合将在大部制改革思路下,对现有的主管部门行政体制机制进行变革,改革原有行业分管体制,建立统一管理的大部门监管机构,这将实质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4.2 政策层面:出台体育产业融合政策与规范标准

一方面,要出台指导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政策及配套实施措施。国家体育总局应主动牵头相关产业部门共同研究和编制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比如,与国家文化部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与中医药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等,以此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提供完善的政策体系。

另一方面,是出台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规范标准。对于体育服务业而言,体育融合业态的标准规范非常重要。标准的制定是一个行业有序、规范、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尤其在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因此,需要加快各类体育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体育融合业态的标准化建设既是规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性工作,要建立健全体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8]。例如,户外运动休闲业的行业标准要与旅行社业的服务标准相融合,以此规范探险旅游活动的服务监管,避免发生“监管真空”下的灾难事故;体育健身休闲业的行业标准要与酒店业等其他休闲产业的服务标准进行融合,以此规范体育休闲一体化服务,避免服务不到位.国家体育总局于2014年1月批准并实施的体育行业标准《汽车露营营地开放条件和要求》,则需要和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15年6月底前共同出台的《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进行标准规范的创新融合。因此,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将极大的拓宽体育标准领域,应从战略的高度强化体育融合业态的服务标准化创新建设工作。

4.3 产业层面:设立国家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当前,我国以体育产业为主题功能区的典型代表是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7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但无论从发展数量还是发展质量看,距离引领体育产业大发展的示范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过于偏重体育用品制造,轻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衍生品创意、体育旅游度假等消费类业态的生产与提供,导致一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当前发展出现严重瓶颈,名不副实。体育产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产业类别,可以清晰地界定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就应围绕“生活性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进行自身的规划定位[15]。因此,应调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从“生产性制造业”朝“生活性服务业”这一顶层定位进行转型发展,积极与其他相关生活性服务业通过产业融合,衍生出新的体育融合业态产品,扩充体育产业链、服务链、供应链。

文化产业近年来快速大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融合”已成为打造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升级转型的关键[7],可以学习国家文化部设立以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建设目标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相关经验与办法,在“十三五”时期设立一批国家级体育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基地。

4.4 企业层面: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体育产业要获得大的发展,一定要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培育骨干企业与企业集团为抓手和平台,才能对重大的体育产业化项目进行有效投资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16]。当前,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企业朝跨产业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因此,体育企业要走集团化道路,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兼并重组相关产业部门、公司或机构。产业融合将促使体育及相关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寻求创新,通过产品创新,获取更大的范围经济和更大的规模经济。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将发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商业模式,如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依托的城市体育商业综合体模式、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O2O的商业模式、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服务化”发展的商业模式、体育休闲度假区的商业模式、体育媒介赛事整合运行商的商业模式等等,这些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发、学习复制、再创新等都需要由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来完成。同时,借助金融资本的强大力量,通过政府财政提供的体育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社会融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风投资金等促进体育企业向集团化快速发展。最终,体育企业越来越多跨产业经营的集团化发展态势,也将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5 结论

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除了依赖体育本体产业之外,越来越需要体育与相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型体育融合业态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的一种内在动力,更是延伸体育产业价值链、提升体育价值增值的一种内在需要。

依据产业融合理论成果,研究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3条路径机制、3种重构模式和多种典型体育融合业态等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首先可以为政府正确地调整和改革体育相关产业部门的规制架构、制定有效的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第二,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业态,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功能区招商引资的业态、产品研发的业态和满足体育消费的业态,对于体育产业功能区转变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为我国体育企业抓住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重新对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中观趋势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微观战术深入审视,并据此构建更符合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产品研发、竞争策略和经营方向等一系列企业变革,以实现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程林林.体育的产业融合现象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22-25.

[2]大公体育.李宁、小米将推智能跑鞋浅谈智能装备的未来[EB/OL].[2015-03-17].http://sports.takungpao.com/mult/q/2015/0317/2946564.html.

[3]国务院(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

[4]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R].2014.

[5]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9.[6]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60.[7]孔德.产业融合催生“大园区”[N].中国文化报,2015-01-10.

[8]刘扶民.2011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报告[R].2011.

[9]刘江南.体育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EB/OL].[2010-03-25].www.xinhuanet.com.

[10]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7.

[11]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60.

[12]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13]沈桂龙.产业融合及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8,(8):38-43.

[14]杨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动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20-24.

[15]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90-100.

[16]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0,30(9):12-17.

[17]于刃刚,李玉红.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4,(10):18-22.

[18]张笑雪.奥体中心将免费或低价开放建成体育服务综合体[N].福州晚报,2014-11-27.

Research on the Path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ion Pattern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y Convergence

YANG Qiang1,2

One important “new normal” of current China’s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in a wider and deeper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ith related industries.Firstly,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ree stage theory of the general evolution of industry convergence,and puts forward three ways of evolution of the path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ies,respectively:1) technical convergence:standards and planning;2) business convergence:personnel and organization;3) market convergence:demand and product.Secondly,based on path mechanism,in-depth analysis three kinds of reconstruction pattern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ial convergence:infiltration,extension,restructure as well as features of sports convergence formats under the reconstruction pattern.Finally,from the exploring the regulation reform of sport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releasing policies and standards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ial convergence,establishing a national sports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monstration area,supporting the sports enterprise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collectivization,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sports and the related industry.

sportsindustry;relatedindustry;industryconvergence;pathmechanism;reconstructionmode

1000-677X(2015)07-0003-07

10.16469/j.css.201507001

2015-05-05;

2015-06-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CTY016);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计划资助(2015-2017年)。

杨强(1977-),男,四川乐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融合、赛事旅游、运动休闲开发与规划,E-mail:14047732@qq.com。

1.四川大学 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川 成都 610065; 2.成都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系,四川 成都 610041 1.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G80-05

A

猜你喜欢

业态体育产业融合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