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对事实判断之方式及后世民间故事之体现

2015-02-14鲁秀丽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颜回子贡孔子

鲁秀丽

孔子对事实判断之方式及后世民间故事之体现

鲁秀丽

(上海开放大学闵行一分校,上海201199)

孔子做事实判断,不信奉眼见为实,而是以智慧的方式进行核实,还事实以真相。在孔子认为不宜对事实做出自己的明确的判断时,他在模棱两可的回答中,又体现自己的价值判断。他的这种对事实的判断方式在后世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了体现。

孔子;事实判断;方式

所谓事实判断,就是判断某事实是否符合客观,是对事实真伪的判断。事实判断是对事物自身性质的认识,一般不涉及人的需要、喜好等主观因素,而且要往往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干扰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结论一般来说是唯一的。衡量事实判断正误的标准,就是看人的认识与事物自身是否相符。事实判断往往与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判断某物是否符合主观,就是对事物善恶、好坏、美丑、祸福等的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者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事实判断是大多数价值判断和政策性判断的基础。它们为论者提供此后判断的基础。”事实判断不真,往往影响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到行为。因此我们首先要对事实进行正确判断。

而国人的毛病之一是爱听小道消息,不管其真假,即对其进行价值评判。作家王蒙说:“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把价值判断放在前头,而不考虑认知判断。鲁迅曾说,人们看一个匾,都还没看清楚什么字,两边已经打起来了,一部书法的匾,他认为说这个字写得好,那边认为这个字写得不好,双方的意见非常不一致。但是那匾上到底写的什么还都不知道。”有的人是不考虑自己说话的价值后果,即使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一、“颜回窃食”之真假判断:查清事实背后之原因

在新闻学中,关于怎样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学者们提出了“表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一对概念,认为表象真实不完全等于本质真实。新闻工作者不能盲目地把所见所闻之事列入报道中,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从而形成了“事实正确但本质虚假”的新闻。这里所说的“本质”,不是先验的认识,而是指透过表面现象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的事实的真相。真实,应该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我们看看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对于他所闻之事是如何进行事实判断的。《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记载: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此事件中有两个“真”:一为子贡亲眼所见之“真”,一为孔子亲自调查所得之“真”。然子贡所见之“真”为“现象真实”,孔子调查核实所得为“本质真实”。子贡疑颜回窃食亦事出有因:一乃亲眼所见,二为此事正当师徒“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语出《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之特定时期,其推理颜回因“穷改节”是有可能的。子贡之怀疑乃常人所共有,然此正乃孔子伟大之处,孔子虽然相信颜回的品格,但也不完全否定子贡的怀疑,他要去进行核实,而不仅仅是止于自己的相信和子贡的怀疑,认为“其或者必有故乎?”。孔子假装欲以颜回所煮饭食祭祖的方式向颜回了解事情的原委,结果证实了颜回无“窃食”之名而有节俭之实的真相。孔子的做法既维护了颜回的名声,又教育了其众多弟子:“二三子由此乃服之”。相比于子贡,孔子明白:即使是眼中所见的事实,也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他要用核实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可能产生的偏见、臆测和错误的推论进行约束。而且在核实时采用了委婉和智慧的方式,避免了对他人自尊的伤害。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的影响,难免对事物产生主观的、片面的、浅薄的认识,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见,迷恋自己的耳闻,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有时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同时心念也未必是真,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体察得到,当放下自我观念的时候,识别真假的智慧就会自然而出。只有追根求源,寻找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才会获得事实的真相。为此,孔子也反对人云亦云:“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二、“死者有知无知”之有无判断:对事实的模糊判断中包含着价值判断

人们对事实进行有与无的判断时,往往是对可视可见的事实进行判断,或是根据经验和观察对未来可能性的判断。而对于那些人们用肉眼无法完全感知的事物,应如何做判断呢?我们已知,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物质不一定是不存在的。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目前仍存很大争议,科学仍在对之进行探索。在孔子生活的当时,人们已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孔子家语·致思第八》记载: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汉代的《说苑》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载。孔子对子贡提出的人死后有知还是无知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事实判断,但他说明了其不愿对此事作出判断的原因:如果我说人死后有知的话,子女就想着要好好安葬他,结果就有可能把家里的很多财产都拿来办丧事,拿来陪葬,就会影响到活人的生活质量;如果我说人死后无知的话,那子女就会随便抛弃父母的遗体,导致对父母的遗体不尊重,这会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对于人死后是否有知,我无论说有说无,都会导致不幸发生,所以语之无益,也就只能采用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态度了。就孔子内心来说,孔子内心对人死为鬼是确信的。但孔子要考虑话一旦说出要产生的价值后果,孔子在回答问题之前要作出的价值判断是:是自己回答问题本身即做出事实判断重要,还是维护现世的人伦秩序重要?孔子的回答表明他认为后者重要,在不作出明确的事实判断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后世民间故事之“颜回输冠”:对孔子事实判断方式之褒扬

也许孔子对其所遇事实所做的判断中体现的高远的境界和高超的智慧太令人敬佩了,因此后世民间又生发和流传了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另一个“颜回输冠”的故事:

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人和布店老板吵架。因为这人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所以布店老板收他二十四钱是错的。颜回上前调停说那人计算错了,那人不服气,要求找孔子评理。颜回说:如果你错了怎么办?对方说:如果我错了,就输上我的头。颜回就说:如果我错了,就输上我的冠。孔子问明了情况,就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并要颜回把冠取下送给对方。颜回顺从了,但内心并不服气,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要避避,却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随即从空树干离开。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不料南头睡个人,北头也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天明,颜回又返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子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故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了。

这个故事中,有对事实的四个判断。一是孔子对“三八二十三”是对是错的事实判断,二是孔子对当天是否会有雷雨的事实判断,三是孔子对人在雷雨天时是否可在空树干中避雨的事实判断,四是颜回对妻子是否偷人的事实判断。在整个“颜回输冠”的故事中,孔子挽回了四条人命,功莫大焉。

在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对事实所做的判断。颜回的“杀人不明勿动手”与孔子对颜回的“窃食不明勿急判”何其相似!孔子在对“三八二十三”的评判中,与《论语》和《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孔子对人死后有鬼还是无鬼、有知还是无知的回答也有着微妙的联系。因为一个涉及到要不要真实地回答自己的观点,一个涉及到要不要科学地回答他人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当然要真实地和科学地回答问题,但孔子异于常人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对人类的大爱,体现了孔子较高的价值判断力。后世的人们对孔子这种高远的境界、非一般人所及的价值判断力钦佩不已,因而编出了“三八二十三”正确还是“三八二十四”正确这样奇异的问题,让学生颜回、也让后世的人们明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了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是冠(面子)重要,还是生命重要?是是非重要,还是价值重要?是认死理,还是讲圜转?是“理以为质”还是“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1]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齐鲁书社,2009,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2.

[3]王民.新闻评论写作[M].台湾联合报社,1981:75.

[4]张弘.与王蒙对谈“中国天机”[N].新京报,2012,6,23.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2:187.

I206[

]A[文献标识码]1674-6198(2015)01-0090-02

2014-12-02

鲁秀丽(1964-),女,河南省唐河县人,上海开放大学闵行一分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礼仪。

猜你喜欢

颜回子贡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颜回偷食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颜回之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