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2021-03-02郑先如

龙岩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子贡子路论语

郑先如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论语》①提及子贡有30多处,仅此看来,子贡在《论语》里有着重要作用。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可能仅次于颜回而位居第二”[1]69。作为孔子儒家学说基本文本之一的《论语》,子贡的文化心理特质值得研究,本文基于《论语》文本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子贡与孔子的文化心理关系

《论语》的主角自然是孔子,但大批孔门子弟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就文化心理意义而言,子贡和孔子的关系比较特别,加以考察很有必要。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相互的。要了解子贡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可先考察子贡心目中的孔子,如此互动中生成的意义以及情感也许更加真切。

(一)子贡心目中的孔子

在《论语·子张第十九》里,叔孙武叔先捧子贡、后毁仲尼。子贡直接回应:一是自己远远不及孔子、能入孔子之门的人极少,二是不要诋毁孔子、孔子是不可诋毁的,否则就是不自量力。“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贡严正强调:我根本不能匹及先生!孔子的贤能犹如日月,不可能超越!也根本不能诋毁!可知,孔子在子贡心目中有着极其崇正的地位。

(二)子贡与孔子的情感关系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子贡与孔子的相互认知必然影响他们之间的相互情感。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第一)。“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孔子品质的概括认知。“温、良、恭、俭、让”后来成为了正人君子的标准形象。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②也。”(公冶长第五)根据“君子不器”之标准可知,子贡在孔子心目中还不是一个君子,但是一个有大用的器——瑚琏。这是孔子对子贡的一个认知定位。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第五)这是通过与颜回的比较,孔子对子贡的认知,也是子贡对自己的认知。无疑,与他人比较是识人的一种好方法。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第五)这是对子贡还不是君子的一个说明,虽然子贡也表达了有关恕的初步思想。在人生理想追求及道德修养上,正可谓知易行难!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罕第九)子贡认为孔子是位圣人,而且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的。这是子贡对孔子的认知定位。将这一定位与孔子对子贡的定位比较一下,即可知夫子之圣、之高!这也是他们师生之间很有意味的认知比对。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子贡俏皮地说“这是先生在说自己呢。”子贡认为孔子是个真君子,做到了君子的三道。由此也知道了不忧、不惑、不惧是君子的心理行为特质,三者缺一不可。

接下来,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看来,子贡确实没能彻底地、融会贯通认知孔子的根本之道。于是,子贡忍不住问了。“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子贡还没能做到(但并非没有相应认知)的。孔子终于让子贡认知到了其学说的一个精髓——仁爱之恕道,以仁爱之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至此,子贡对孔子的认知有了巨大的升华。

由此可见,子贡对孔子的情感是真挚崇拜,孔子对子贡的情感是真心喜欢与爱护。孔子死后,在孔门弟子中,子贡为其守孝时间最长。这也可见子贡对孔子情感之深之厚。当然,颜回、子路那时已故。

(三)子贡的为人与学识

实际上,子贡的不少言行还是得到孔子不同程度的肯定。这也说明子贡的为人与学识有不少符合孔子的仁义标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第一)孔子既肯定子贡又指出其不足。在对待贫穷和富有的态度上,子贡说的可以是常态,而孔子所说的是超常态,显然,品格层次就不同。

紧接着,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孔子欣喜地肯定子贡触类旁通的优点。最受孔子赞赏的是能闻一知十的颜回,能被夫子说告诸往知来者也是相当不错的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第三)羊是现象,礼是本质。孔子指出子贡还未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当然,也可能是子贡认为夫子认同的有些礼过时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子贡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孔文子,魏国大夫,卒于公元前484—480年间。他是一个叛主自拥的大夫。”[1]86不论如何,子贡是有思考的、会提出问题的。对于子贡的提问,孔子是认真回答的,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为学的意义上是值得肯定的。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第六)孔子认为子贡因为通达,具备从政资质。这也是孔子对弟子出仕最好的一种推荐方式。既然说子贡有从政资质,子贡就问政了!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十二)即民富国强、百姓团结,为政者当以信立足,如何真正从政,子贡可能从中获益了。

或许是自觉还不是君子,那就做个士吧!子贡就问起如何做士了。子贡从与孔子的对话中得知士是有层次的了,即最低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第十三)最高标准则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子路第十三)并且得知了现在从政的那些人就算最低层次的士也谈不上。子贡由此对施行仁政的孔子学说也更有了信心与执念。

子贡的问题又来了,子贡问: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这样的人怎么样?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第十三)子贡或许由此学得了识人首要的是要有善恶标准,善恶也是评判人的根本标准。

紧接着子贡追问如何为仁了。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让子贡明白了交往学习在修养仁德上的重要作用。与贤者、仁者的交往过程就是习得良好品德的过程,这也是观察性模仿学习的要义!

最后,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十九)子贡关于君子的过错的影响以及对待过错的态度的论述是准确的,这就更好地说明君子改过的极端必要性与重要性。这一点上,子贡的见解是深刻的。

(四)孔子心目中的子贡

概括说来,孔子心目中的子贡主要有以下心理特质:子贡是正直的,从其对孔子形象的维护便知;子贡是好学的,从其提问之多即可知;子贡是机敏的,他能够触类旁通;子贡是俏皮的、幽默的,从他对孔子的调侃便知;子贡算是个君子,从其对恕道的践行便知;子贡起码是个想为仁之士;子贡对孔子的学问还没能融会贯通,但在不断努力研习中。

可以将子贡与孔子的文化心理关系③归纳如下表1:

表1 子贡与孔子的文化心理关系

二、子贡的文化心理意义

关系对于意义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心理意义对文化心理关系的依存也是明显的。基于以上对子贡与孔子的文化心理关系所作的梳理,论述子贡的文化心理意义就是合乎逻辑的了。这里有三个要点,首先分析子贡个人在《论语》中的文化心理价值,其次比较子贡与子路在孔门弟子中的心理地位,最后对子贡的文化心理意义作初步归纳。

(一)子贡的文化心理价值

子贡在《论语》中多处表达了他的见解,体现了其文化心理价值。

1.子贡与《诗经》

大量引用《诗经》是《论语》的一个特点,也是孔子教学的一个拿手好戏。就子贡对《诗经》的引用来看,是比较少、甚至很少的。所以,当子贡引用《诗经》时,孔子即加以表扬。子贡引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有方法学意义,这是否就表明子贡真正入了孔门呢?

2.子贡与修身德性

前已述,《论语》提及子贡有30多处。《论语》通过子贡对孔子德性的整体概括是“温、良、恭、俭、让”,也正是孔子倡导的修身之德性,这还是孔子为学为人不同于他人之处。子贡这样的概括是恰当的也是适时的。

3.子贡与恕道

关于“恕”,子贡的阐述是: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第五)对于“恕”,子贡是有所认知和体悟的,这很不简单。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是相通的。尽管,孔子说子贡还做不到。

接下来的一点很重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第六)不论如何,就是这个“何如”似乎激活出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推己及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也是忠恕仁学的基本方法及心理理路。作为孔子的对话者,子贡起到了对话者的应有作用。

4.子贡与“过犹不及”

子贡作为孔子的对话者所产生的作用,还有这样的例子。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如此,孔子的中庸思想跃然而出了。中庸思想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传统心理特质是否亦由此而生发了?不论如何,过犹不及的中庸观是沉淀于传统文化的心理长河里了。

5.子贡与“文质彬彬”

关于文质关系,子贡有这样的观点。“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第十二)认为君子不仅要有本质,还要有文饰。这与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很接近,甚至可以说是对孔子观点的发挥性应用。他们都涉及了天性与教养这样的经典心理学话题,也都比较好处理了天性与教养的关系。就君子这一特点言,子贡大体吃透了孔子的精神。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将有关子贡的论述删除,那么《论语》还是完整的《论语》吗?根据前面所述,没了子贡的《论语》是残缺的。通过子贡(当然不止子贡,但子贡表现得最为生动而精彩),孔子将关于“恕”的思想、“温、良、恭、俭、让”等君子的德性修养、推己及人的理路[2]等等清晰地表述出来,而且子贡对孔子形象的维护十分坚定,有力地维护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尊严。这样,子贡于《论语》不可或缺。

(二)子贡与子路心理地位的比较

出现在《论语》里的孔门弟子共有30几位,这里仅将子贡与子路作个简要比较,以此进一步明了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的心理地位。理由主要有二:子贡与子路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差不多(子路还多一些);孔子对他们两人都比较看重、也都比较喜欢。实际上,这是心理个性非常不同的两个弟子。

1.子贡不是行动派

子路是个勇敢的行动派,子贡不然。子曰:“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公冶长第五)而且,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第五)子路急切行动的心情跃然而出,典型的甚至是冲动的行动派。

2.子贡不像子路那样冲动

孔子对于子路的勇是担心的,也是有所保留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第十一)给了子路一个极大提醒。实际上,子路最后确实是不得其死然。

3. 子贡不如子路果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十七)这话对子路有极强的针对性。有勇无义者都是不好的,不是君子所为的,义远比勇更重要。义勇双全或许才是孔子主张的吧!

4.子贡与子路均可从政,但有所不同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何有?”(雍也第六)这是说子路是善于政事的。由于心理特质的不同,子贡的“达”不同于子路的“果”,因而孔子给出的为政之路就不一样了。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第十二)子路问政,子贡也问政,孔子给两人的回答很不相同。当然,在孔子的视域里又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可以联通起来的。

5. 子贡与子路均未达到君子人格境界

子路问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且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第十四)子贡也问君子,但孔子给两人的答案显然不同!比较起来,孔子给子贡的回答似更有思考厚度,这应该也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不论如何,孔子给他们分别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三)子贡的文化心理要义

一个人的文化心理意义是由他的言行规定的,而这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他的心理特质与行动特性。一个人的文化心理意义基本上奠定了他的历史价值,一个人的文化构成是对其历史最妥当的解说。基于以上对子贡与孔子文化心理关系的分析,也根据前面对子贡在《论语》中的文化心理价值和在孔门弟子中的相对心理地位的解析,对子贡的文化心理意义尝试作以下初步归纳。

1.理想与现实

如果说孔子是理想主义者[3],那么子贡则是现实主义者。孔子一生都在追寻着——为了他那大同社会理想。子贡一生也行动着——追随夫子的遵循。孔子在周游列国未能实现理想后,认真从事著述。子贡则在追随孔子过程中适时经商,为孔子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因为一生跟随孔子,现实主义者子贡也因而具备了理想主义的元素,行动也更具驱力。

2.执着与圆通

相比于孔子对理想的执着,子贡对现实具有更多的圆通。基于有教无类,孔子对商人出身的子贡并未轻视。实际上,在孔子游学、游政历程中,圆通的子贡为执着的孔子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与顺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子贡圆通的特质为孔子的执着弥补了团队必须的粘液与和气。

3.欢愉与快乐

孔子是欢愉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将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心理健康的理想标准[4],也可将心所欲不逾矩作为孔子毕生的价值追寻[5]。孔子一生忙于推行他的理想,对于周游列国的窘困甚至自嘲为丧家之犬,这就是一个奋斗者的状态。子贡是快乐的,尽管碰到许多困难,但没有怨言,因为他知道追随孔子是为了实现一个大梦,这是子贡对孔子活络的行动性观察学习。欢愉与快乐都是心理健康者的大自在状态,绝不是那些自怨自艾者的自为面目。

4.自立与顺从

子贡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关系复杂,社会心态多样。儒家学说因孔子的创造性而呈现强劲的自主性,但尚未获得支配性地位,可以说儒家思想在构建路上。作为深受孔子影响的子贡对孔子是发自内心的崇拜,表现了非盲目性的得体的顺从。虽然主张有教无类,孔子对弟子的社会身份难免还是有些选择性偏好。受时代风气影响,商人出身的子贡一开始并未被孔子看好。但子贡不同于其他孔门弟子的地方不仅在于用其独特的理财能力辅助孔子,而且还在于对孔子学说的深入研学与积极践行,这就使子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有文化底蕴的自主与理性顺从。

总之,子贡的文化心理意义是《论语》文化心理要义的一部分,也是孔子文化心理内涵的有机构件。仅此而言,子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中是有所贡献的。

注释:

①《论语》的现代文本很多,本文引用的版本是:《论语》,中华书局,2006版。

②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可见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之妙。从这个侧面也可知,子贡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③表1中有关子贡、孔子的文化心理特质以及子贡与孔子的文化心理关系都只是基于《论语》文本所作的初步尝试,特别是关于孔子的文化心理特质还未能根据有关经典文献较为全面地进行概括,难免有所遗漏。

猜你喜欢

子贡子路论语
子贡如何花钱
如何读懂《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