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

2015-02-14魏晖

关键词:互通一带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魏 晖,男,江西丰城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高教管理。

[摘 要] 本文讨论了“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的关系。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和机器语言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重要途径;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应加强语言能力研究,提升语言能力是语言学界一项非常重要、紧迫的研究任务。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5)04-0043-05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 ①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实施阶段。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和主要建设内容,本文讨论了“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的关系,探讨了实现语言互通的途径,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加强语言能力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

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范,亚洲各国人民堪称互联互通的开拓者。同时指出: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 ②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互联互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同时提出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主要内容,这种互联互通是设施、制度、人员三位一体、“五通”并举的大联通、开放系统。

根据《愿景与行动》,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优先领域,其内容广泛,包括: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笔者认为,语言互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使用能相互理解的语言进行的沟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离不开人的沟通。如果将人比作指挥基础设施的高级设施,那么语言互通就是一种高级层次的设施联通。《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又称巴别塔),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但人类是聪明的,通过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带一路”建设中,没有语言互通,就不会有很好的人的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人的沟通,政府间的政策沟通也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民心相通。同样,没有语言互通也会影响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愿景与行动》指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并提出了诸多的建设内容:如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加强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强化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开拓和推进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加强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加强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

民心相通依赖于人的沟通,人的沟通以语言互通为基础。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同他们就加强中德语言文化交流进行座谈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 ①因此,没有语言互通,合作交流就没有基础,民心相通就难以实现。

总之,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语言互通应包含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建设内容之中,应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

二、实现语言互通的途径

“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实现语言互通呢?笔者认为主要有4种途径:

(一)选择沿线国家比较常用的一种或多种国际通用语作为主要交际语

可供选择的国际通用语主要有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主要是根据该语种的影响力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程度来决定的。首先包括五大常任理事国所使用的语言。英国、美国的通用语言为英语,且有不少英联邦成员国和曾经的殖民地地区国家广泛使用;法国的法语,在欧洲、非洲、美洲、亚洲有不少地区广泛使用;俄罗斯的俄语,广泛使用于前苏联地区成员国和东欧地区;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有影响;西班牙语是15、16世纪西班牙强盛时期殖民地地区国家的主要使用语言,欧洲、美洲等有不少国家用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联合国的前身—国联时期就开始使用直到现在;1973年鉴于阿拉伯语在中东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影响也被确立为联合国工作语言。这6种语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但任何一种语言使用范围都有限,普及程度也不高。因此,选择这6种语言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沿线国家的主要交际语,能被广泛接受的可能性较低。

(二)推行沿线国家比较认可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主要交际语

这种途径需要沿线国家不断地磋商,形成共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估计形成共识的时间会比较久远,甚至很难达成协议。在选择推行的语言中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强力推行,否则有“语言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嫌疑,也不符合“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理念。当然,中国作为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员,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的倡议者及最大投资方,应推动汉语成为“亚投行”等机构的主要工作语言,这也是提高“亚投行”等机构工作效率的需要。

(三)提升个体语言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需要越来越多的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双语、多语人才。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及时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是实现语言互通的主要途径。这种人才需求有3个特点:语言熟练程度不一样;数量巨大;语种需求不一样。语言熟练程度不一样表现为既需要一定数量精通相关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也需要大量能熟练使用相关外语或能担当外语翻译的人才,还需要巨量的能用外语进行基本沟通、能在异国他乡顺畅生活的人才。如沿线交通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国内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届时,将有大批工人前往国外务工,能用外语进行基本的沟通是在异国他乡顺畅地生活的基本要求。沿线60多个国家有40多种官方语言,语种需求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密切程度、项目建设内容等有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越多的国家,其语种人才需求越大。劳动密集型建设项目越多,对能用外语进行基本沟通的人才需求越大。智力密集型建设项目越多,对精通和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需求越大。

面对上述需求,加快培养双语、多语人才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人才培养中,学习语种的选择既要尊重个人意愿,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应做好语种、不同语言熟练程度人才及其数量需求的预测和信息发布,做好语言教育规划,为语言学习使用者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有关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做好语种教育规划及专业、课程设置,系统培养沿线国家有关语种的外语人才。未来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将在已有的64个外语专业基础上,新增30多个非通用语语种,实现与中国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新建的非通用语专业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国家。 ①这种系统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方法周期较长,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近期的急需。相关企业应根据投资、贸易、交通建设、旅游等需求,做好人才需求规划,和有关高校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外语人才。既可以采取定向或委托培养的方法,培养精通相关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或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专业人才;也需要采取快速、强化培训的方法,以适应发展急需;需要采取简洁、有效的培训方法,培训劳动者更好地适应国外务工生活;还需要开发一些操作简便的语言服务工具、产品,提供便捷、及时、有效的服务。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及时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是实现语言互通的主要途径。要按需培养,培养过程中既要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也要发挥企业(组织)和国家的积极性。

(四)提升机器语言能力

机器语言能力主要是指机器对人类自然语言信息的智能化处理能力,研究内容涉及机器学习,机器翻译,信息检索,人机问答,语言、文字视听信息的机器自动化处理(例如语音合成与自动辨识、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信息自动化处理等),物联网中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语言信号的传感等诸多方向,其研究核心就是要探索如何赋予机器以人的语言能力,即如何使机器能够模仿人脑的语言加工机制,生成、理解和学习人类自然语言,从而实现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有效交际。 ①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信息处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语言资源库的可开发性、开发效率,语言学习资源的可利用性及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互联网大数据给机器翻译研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海量翻译知识的自动获取和实时更新成为可能,机器翻译能力将在可翻译的语种、翻译的速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人力。“一带一路”建设中跨越语言障碍,实现各国互联互通,单靠人力短期内显然是不能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好在科技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以机器取代人,让机器扮演翻译这一重要角色,不仅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在实际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举足轻重。百度依托得天独厚的大数据优势,取得了机器翻译核心技术的多项突破。百度提出了枢轴语言机器翻译技术,攻克了机器翻译语种覆盖度受限的难题,使得资源稀缺的小语种翻译成为可能。 ②“一带一路”建设对机器语言能力的需求很多,机器可以提供多种新型语言服务解决方案。比如,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商贸交流与合作,一次日常事务性的邮件沟通,如果需经过无数次语言的转换,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沟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如果邮件能自动嵌入翻译服务,直接用母语写邮件,经过后台语言翻译的切换,对方收到的邮件也是母语,其中的沟通误差和时间消耗自然能减少许多。又如,专门解决碎片化语言需求的App——小尾巴,在前身旅行真人译解决旅行场景语言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学习等场景,提供更为全面多样的服务,而且一对一的人工即时在线服务,操作简单,让市民无需花大价钱也能享受到便捷灵活的专业翻译服务。 ③总之,单靠提升个体语言能力,短期内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机器语言能力可以承担大量的翻译、现场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功能,提升机器语言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连通世界,语言连通人类。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既要考虑效率,又要兼顾各国主权、民众情感。选择沿线国家比较常用的一种或多种国际通用语作为主要交际语,推行沿线国家比较认可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主要交际语,如果可行,当然很好。如果不可行,切莫强力选择或推行。倡导沿线国家民众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提升个体语言能力,是实现语言互通的主要途径。发展机器语言能力,提升机器服务能力是实现语言互通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语言能力研究的建议

“一带一路”的实施离不开语言能力建设,既要重视个体语言能力建设,也要重视企业(组织)语言能力建设,还要重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既要重视人的语言能力建设,也要重视机器语言能力建设。加强语言能力研究,提升语言能力成为语言学界一项非常重要、紧迫的研究任务。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国别研究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包括汉语使用)及语言政策的研究。既研究沿线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使用现状和语言政策,也研究影响语言文字使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传统等。及时编辑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和主要使用语言的手册、成果,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企业投资、贸易和个体就业、旅游等参考。

(二)具体问题研究

既研究语言能力理论,更要研究具体问题,要结合投资、交通建设、贸易、旅游等开展相关语言能力研究;既重视开展提升个体语言能力研究,也重视提升机器语言能力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产品化、实用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企业投资、贸易和个体就业、旅游等提供服务,提供咨询。

(三)比较研究

加强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在不同国家,虽然语言名称不同,但实际是同一种语言进行研究,加强语言间的异与同研究。成熟的比较研究将提高语言学习、培训的有效性,促进机器翻译的实现。提升个体语言能力既需要社会需求,也需要政策措施加以推动,还需要加强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因此,加强政策及其比较研究很有必要,将促进国家间语言政策的协调,推动政策沟通的实现。

(四)协同创新

语言能力研究涉及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机器语言能力研究则是一个融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数学、语言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现代交叉科学研究领域,因此,开展语言能力研究必然需要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能力研究还需要沿线国家之间的协同,语言能力研究协同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nd language interoperability

WEI Hui

(Institute of Applied Linguistics,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Beijing10001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nd language interoperability.It makes an inquiry into various ways to realize the language interoperability,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competence centering on“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language interoperability;individual language competence;machine language competence

[责任编辑: 杨 恬]

新华社.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

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09.

王晓玉.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N].中国青年报,2014-03-30.

中国新闻网.中法高校共育亚非语人才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4-11/7199988.shtml.

耿立波,刘涛,等.当代机器语言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语言科学,2014,(1).

向阳.互联网机器翻译蓄势待发[N].科技日报,2015-05-27.

中国新闻网.语言服务行业:在机遇与挑战中蓬勃发展[EB/OL].http://www.hb.chinanews.com/news/zxzl/2015/0616/12115.html?qq-pf-to=pcqq.c2c.

猜你喜欢

互通一带一带一路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