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育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2015-02-14万恒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思乡美的

万恒新

浅谈美育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万恒新

美是到处都有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民族先进文化传播载体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意境优美深邃;文情兼美动人;画面生动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欣赏价值,并且以自然、社会、艺术等方面美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文本和语文课堂本身,广泛深入,大胆穿插,那么,美育的形象性就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特别是被可塑性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学生所接受,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美的教育。进而在现实社会中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地去生活。现只凭管窥蠡测,略陈孤陋。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它就像绘画艺术中的白描手法,不需要许多人为的加工,而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但同样可以收到美的效果。这种美在《老山界》一文中写道:“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袁宏道《满井游记》一文中,作者写到初春的景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山峦为晴雪所洗,捐然如拭。”还有《海滨仲夏夜》中仲夏月夜阑珊,微风习习的恬静美:“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夜已经深了。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另外秋天落叶金黄,硕果累累的自然美也不乏其例。再之,冬天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山川美,诗人毛泽东写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既反映了北方地区辽阔的自然风光,更表现了一代伟人囊括宇宙﹑吞吐日月的开阔胸襟。

另外,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诗篇中也有这种美的反映,既描写了祖国山川的秀丽景色以及溪流的潺潺鸣响,更体现了一种自然界的空灵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如晋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宋代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另外,那边关的冷月﹑大漠的荒冢﹑漫长的驿道,都无不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思。让时空倒流,震撼心扉,体验百味人生,从而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这对树立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加强人文教育也有很好的帮助。

二、“小桥流水人家”的社会美

江山多娇人多情。人作为社会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生活﹑了解社会,并努力适应社会。因此留下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话语,其中也有许多反映社会人生的文章:

A.“衣冠简朴古风存,拄杖无时夜叩门”的田园美和淳朴的人性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另外,他在《归园田居》中也曾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既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以后辛勤劳作、早出晚归的情景,更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田园情趣。还有《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风中躲雨、欢闹嬉笑的画面;《背影》一文父子车站送别、替“我”买橘的情景和《散步》一文中祖孙三代扶老携幼,漫步田园的情形;都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浓厚真情。另外,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及苏轼词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都是这种田园美和淳朴人性美的反映。

B.“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雄壮美。

在鲁彦的《听潮》一文中,作者写到大海愤怒咆哮时的情景:“海水疯狂的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响雷般的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古代圣贤明君逐一评说,肯定了人民对推动历史的作用,认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另外,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也属于这种雄壮美的体现。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美。

在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记述了二次战役时的松骨峰战斗:为了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志愿军战士们身上、帽子上冒着呼呼燃烧的火苗,和敌人抱在一起,烧在一起,为部队主力赶上来聚歼敌人赢得了时间。再如古诗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是这种悲壮美的具体体现。这对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

D.“叶落归根、狐死首丘”的游子情结和思乡恋曲。

思乡是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母题,是离乡背井的人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表现。作为炎黄子孙,“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萧乾《枣核》)“离乡别土者无论是四方游学或外出做官,寻仙访道或游山玩水,无论是自觉主动的选择还是客观促成的结果,都有一种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浓郁深婉的忧郁和感伤,我们称之为游子情结。”(《酒文化中的中国人》王守国著)这种情结和思乡恋曲常常让他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此在许多诗文词句中经常流露出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彭邦祯的《望月》“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和刘庶凝在《〈还乡梦〉自序》一文的“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枯涩的果实。”都是这种游子情结的具体流露。那漫漫的长途,怎载得动游子的思乡愁绪;那“龙钟”的双袖,又怎能拭干思乡的泪水。将一颗游子思乡之心无遮拦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怎不让人肝肠寸断。

E.“珍爱生活、珍惜幸福”的殷切期盼和谆谆教诲。

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总会对过去那苦难的生活留下难忘的回忆。《挖荠菜》一文作者回忆起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榆钱饭》一文作者刘绍棠也曾遭受了类似的苦难,但后来由于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日益富裕,原来作为救命粮的榆钱饭,也变成了如今餐桌上想吃却又难以吃到的美味,从而赞美了优越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话。

三、“阳春白雪、舞姿婆娑”的艺术美。

人们在痛苦与欢乐之余,总不免要对酒当歌,甚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样就产生了艺术,包括舞蹈、音乐、美术等。芭蕾舞“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音乐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给听众带来无尽的享受,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思。《绝唱》中的王小玉演唱时“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看戏》一文中梅兰芳先生扮演穆桂英演唱时,“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粒地滚下来,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至于美术方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以及其它的宏伟建筑,都无不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体现了我国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巧妙绝伦。

总之,教师只要善于利用有限的课堂,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创设情景,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学生就会通过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的情趣、激发美的向往、获得美的享受,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从而“美化”自己的灵魂,陶冶高尚的情操,进而达到教书关键在于育人的目的。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中去自主的探究美﹑欣赏美﹑创造美﹑关爱美,使“美”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终实现人美合一、滋润心田的作用。

万恒新,教师,现居甘肃白银。

猜你喜欢

思乡美的
昭君思乡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思乡(二胡短曲)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思乡与蛋白酶
本期主题:思乡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