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山水诗意境中的人生哲思

2015-02-14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李建邡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敬亭山山水诗哲思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李建邡(特级教师)

古代山水诗意境中的人生哲思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李建邡(特级教师)

我国古代山水诗源远流长,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经》《楚辞》就有许多描写山水的诗句,尤其是《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水之形貌,而且营造出了美好动人的艺术意境。至建安时期,曹操以山水作为歌咏的对象,创作了比较完整的山水诗《观沧海》。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创作的大家,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颇有艺术价值的山水诗篇。到了唐朝,山水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在唐宋时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其中著名的诗人有孟浩然、王维、祖咏、裴迪、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大诗人也写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诗人们以山水作为表现客体,以审美的眼光、传神的笔法、自然的语言,褒扬山水之精神,在山川之中融入真切的情感、人文的内涵,达成了即景会心、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和其他古典诗歌一样,古代山水诗往往会描绘丰富而又多元的艺术意境。而在这些意境之中,又很自然地融进了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古代诗人笔下,山水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物象和客观形态,而是渗透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以及社会的独特的思考和主观认知。在山水的表层结构之下,具有让读者玩味不尽的深层的哲学内蕴。这里,我们不妨在绚丽多彩的古代山水诗所构筑的艺术意境中缓缓漫步,具体地感受和体味山水诗奇葩所蕴含的人生哲思。

古人早有“诗言志”之说,古代的许多山水诗当然也是“言志”的。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曹操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作者在这首诗中,以他那沉雄有力的笔触,给人们展示了气势雄浑、格调高远的沧海意境。你看:时值秋季,海岛依旧“春”意盎然,深深扎根于海岛的树木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各种各样的花草竞相生长,茂盛无比。而作者又想象在那秋季时节,萧瑟的秋风一吹,海面上就会涌起滔天的波澜。而在风平浪静之时,作者想象太阳、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运行太空,好像都是从海底升腾而起;星汉灿烂的银河斜贯长空,它的一端垂向海边,恰似发源于沧海一样。这里,诗人用一种豪放激荡的诗性语言,借助自己丰富而又奇妙的想象,构筑了具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的非凡的艺术意境。这种意境,完全是诗人自我情感、自我抱负的一种客体化的折射。如果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我们不难从诗人对沧海意境的描绘中,感受到一种昂扬奋发的情调和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动荡不息、孕大含深的大海难道不正是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宽阔的胸怀吗?海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难道不正是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精神的生动写照吗?张玉穀深悟这一点,他说:“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写沧海正自写也。”(《古诗赏析》卷八)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古代山水诗,除了极少数应景的文字外,大多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在。常建的山水诗《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此诗可谓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诗人以借宿王昌龄隐居之所为由头,抓住了王昌龄隐居处的两个标志性物象加以描写:“清溪”为石门山的一道壮美的景观,它蜿蜒曲折,源远流长,清澈的泉水叮咚作响,日夜不息地流向石门山深处,望不见尽头。“深不测”极言石门山环境的幽僻、清静。这时,抬头仰望,王昌龄隐居处的上空正飘浮着一片孤云。古人写云,大多有一定的内蕴。它一般常为隐居之处的标志性物象,象征着清高的隐士风范。此处诗人于“云”之前冠以一个“孤”字,更显王昌龄之清高。作者正是通过对山中幽僻而又秀美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隐逸生活和清静自然的追慕之情。这里,诗人抓住山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加以艺术表现:溪、云、松、月、光、亭、花、药、苔,一个个纷至沓来的物象,构成了石门山独具神韵的秀美意境,而诗人坚定的隐逸之意以及他对人生的参悟,在具体的环境描写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首诗因此具有浓重的禅意和宗教色彩。唐代殷璠在评论常建诗歌的艺术特点时指出:“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此诚为中綮之语。诗人善于在意境描述中蕴含自己的审美意趣和人生追求,引领读者披文入境,并通过丰富的“意表”窥见诗人执意归隐之魂和闪现出的理性哲思的灵光。

在古代山水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常常用“反常”的艺术表现技巧,表现自己人生的境遇和精神世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诗前两句写眼前之景,流露出人生孤独之感。“众鸟”和“孤云”具有明显的比兴意味。在诗人看来,自己已被世间万物厌弃,因此诗人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诗人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似乎觉得敬亭山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这里的“反常”的艺术表现技巧实在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它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意味深长。客体和主体两两相形,生命个体和自然浑然一体。“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在感情上十分契合,诗人将客观外物引为“知己”,这样宽阔的创造视域营造出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助的现实处境,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诗人借助自然排遣孤独和寂寞的内在诉求。这里,我们读者可以领略在生活磨砺下诗人所展示的不灭的人性之美和深刻的审美内涵。

古代的山水诗,往往采用白描和工笔的表现技巧,这些表现技巧的应用,对诗人人生哲思的表达是大有裨益的。所谓白描,实为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其特点是用简练的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假雕饰,这种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就是不刻意地描摹,更不刻意地渲染,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质朴平直的文字勾画出意象的特征,给读者以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人闲、夜静、山空是静态的简笔勾勒,花落、月出、鸟鸣是动态的直接表现,动静相映,有着明显的对立统一的哲学况味。诗人在看似平凡的情景中寻求不同寻常的感觉和意味。一个“惊”字,则是物我相通、主客相应的传神之笔,表达了诗人因对自然特有的敏感而产生的心灵的震撼。这种白描的表现技巧,言简意赅,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想象和哲学思考的空间。所谓工笔,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在山水诗歌创作中,它的特点是精雕细刻,用浓墨重彩描绘山水景物。如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工笔描摹,绘声绘色,有动有静,景色明丽,能使读者感受到庐山瀑布的独特魅力。你看:高耸入云的庐山,杂树丛生,山峦叠嶂,青翠欲滴,云层密布,那瀑布奔腾而下,时而为杂树所遮挡,时而被云气所笼罩。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那瀑布就像一条在空中悬挂而下的彩虹,是那样地蔚为壮观;那瀑布奔涌而下,发出的澎湃震耳之声响,就像暴风骤雨,是那么富有声威。这里,以形象的工笔描绘,映射出了诗人的坎坷的人生境遇和诗人对命运的抗争。“共氤氲”三字,营造出了瀑布的水雾和空中之云气构成的云烟浓郁而又神奇的境界。《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诗人正是化用此句,表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天地和谐、万物化醇的美好理想。诗人给我们读者营造的庐山瀑布的雄伟的意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有关人生和自然的哲学思考。

鉴赏古代山水诗,恰似在春水荡漾的江河中徐徐行舟,可以感受诗歌河流两岸的美好风景,可以体悟到空明澄澈的诗歌艺术长河中悄然而现的理性哲学的光芒。

猜你喜欢

敬亭山山水诗哲思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独坐敬亭山
瞻谢公亭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敬亭山》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