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燃烧的心
——《丹柯》课堂教学实录

2015-02-14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春来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尔基族人林子

☉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春来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范维胜(特级教师)

燃烧的心
——《丹柯》课堂教学实录

☉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春来

《丹柯》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中的一篇小说。

一、导入情境

(活动: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略)

师: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

生(齐背):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师:文字作者是——

生:高尔基。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高尔基的另外一篇文章。提起高尔基让我想起了巴金。

师:200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燃烧的心——巴金与高尔基》。(板书)

师:我念几段给同学们听。

巴金在自己的文章中几次提到高尔基,说高尔基是他喜爱的作家,甚至是他的老师之一。

巴金进入文坛后,写作短篇小说时,在上海怀着激动的心情翻译了高尔基早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说,他“特别喜欢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还说:“我那时期的创作里就有他的影响。”

1982年巴金在一篇“后记”中,谈到自己近年一直在探索文学艺术的作用时,自问道:“文学艺术的作用,目的研究是什么?”“难道我们在纸上写字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然后自答:“一般人都承认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这是高尔基的名言。

1984年5月15日巴金应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邀请,抱病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呼吁:“我们的前辈高尔基在小说中描绘了高举‘燃烧的心’在暗夜中前进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说家自己仿佛就是这样的勇士……”他希望各国的作家们都能像丹柯那样无畏地献出自己的赤心。(板书丹柯)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笔下的丹柯,看看丹柯有一颗怎样的心?

二、感受林子

(活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座林子?

(学生默读)

生:茂密的、黑暗的、恶臭的。

师:重点欣赏“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纠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营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请一学生朗读。

(一学生朗读,缺乏情感)

师:“紧紧地”“牢牢地”“不响也不动地”“更紧地”要强调,也就是要重读。(老师示范)

师:在这样的林子里,族人是怎样一种表现?

生:恐惧、悲哀、绝望、胆怯、伤心地哭着,把自由献给敌人,被死亡吓坏了。

师:那文章开头为何说“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生:“快乐的”应该轻快一点,“强壮的、勇敢的”越来越快。

师:请你读,不要解释。

生:(试着朗读)我读不出来。

师:你要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有点讽刺的味道。

生:其实这些人并不快乐、并不强壮、并不勇敢。

(老师示范读)

师:“人”重读,音稍稍拖长一点。

(生齐读)

三、穿越林子

师:当族人害怕、恐惧的时候,谁出现了。

生:丹柯。

师:请同学们用笔划出描写林子、族人如何对待丹柯和体现丹柯态度的语句。一学生读丹柯,其余学生齐读族人。(学生默读)

师:丹柯说了些什么话?

生: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师:族人说——

生(齐读):你领导我们吧!

师:这时候,族人对丹柯是怎样的态度?

生(齐读):他们相信他。

师:这时候,林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齐读):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树林越来越密。

生(齐读):他们向前走……,它们好像活起来了。

师:族人对丹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怨恨他。审问他。

生(齐读):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师:“你该死”,要读得更响!更狠!

(老师示范)

生(齐读):你就该死!

师:此时丹柯什么态度?

生:他挺起胸膛。

师:他对着族人大声说——

生: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师:此时族人是怎样的态度?

生:他们更生气了。

师:他们大声嚷道——

生(齐读):你该死!你该死!

师:两个“你该死!”语气语调一样吗?应该越来越强。再来一次。

生(齐读):你该死!你该死!

师:此时,林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

师:族人又是怎样的态度?

生:捉着丹柯,弄死他。

师:此时丹柯什么态度?

生:心中燃起怒火,然后又发出愿望之火。

师:此时,林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树林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着……

师:此时丹柯什么态度?

生:他抓开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

师:丹柯嚷道——

生:我们走吧!

师:“走”要重读,“吧”可以稍稍拖长点。

(老师示范)

师:此时族人又是怎样的态度?

生: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四、走出林子

师:此时,林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

师:此时的丹柯呢?

生: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师:“燃烧,燃烧”要立起来,语调上扬。再来一次。

生: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师:继续往下读。

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死了。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看出丹柯是怎样的一个人?一颗怎样的心?

生:勇士、英雄、奉献的人、无私的人。一颗勇敢、无私、奉献的心。

师:面对丹柯的死,族人是怎样的态度?

生: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死。

生:有一个人,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师:在丹柯出现到丹柯死去这一情节发展变化中,族人的态度在不断变化着,在态度的变化中,看出族人是怎样一群人?

生:自私、软弱、忘恩负义、胆小。

师:小说写的是丹柯,为何要反复写林子呢?

生:为了写林子给族人带来恐惧,为写丹柯的出现等情节做铺垫。

生:林子的变化,烘托出族人的性格,这样跟丹柯的性格对比,更好地刻画英雄丹柯。

师:在解读小说时,我们有时从小说的环境描写入手,会迅速把握小说主题,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丹柯》中的林子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疑是我们解读小说的重要抓手。

师:从创作手法上讲,《丹柯》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那为何安排丹柯以死来终结,小说完全可以这样来写——丹柯把心重新放进自己的胸膛,族人拥戴他为英雄啊。

生:这是悲剧。

师:喜剧不好吗?

生:悲剧是把美丽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更有震撼力。

师:你能说说你读过的给你震撼力的悲剧吗?

生:陆游与表妹唐婉儿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等。

师:是啊,悲剧往往更能给人以深思。震撼人的作品多半是悲剧式的。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说,悲音,表现悲剧性内容的艺术作品,会引起接受者忧伤、哀婉、沉痛、震惊。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随笔·美的定义》中说:我并不主张“欢悦”不能与美结合,但我的确认为“欢娱”是美的装饰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我几乎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美会没有“不幸”在其中。我想这也是丹柯给我们心灵震撼的原因吧。

师:好的作品不仅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穿越国界。当我们读到英雄丹柯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像他一样的英雄呢?

生:我想起了屈原,他的一句“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尤其感人。

生:我想起了岳飞,他为了抗击敌寇,不惜抛头颅洒鲜血,最后屈死在风波亭。

生:我想起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用自己的死来维护维新变法。

生: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是啊,很多时候,这些英雄常常不为人理解,命运往往是悲惨的。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师:除此之外,我想起了巴金的一篇散文《我的心》,请同学们听我朗诵。(师朗诵巴金《我的心》节选)(掌声)

师:《燃烧的心——巴金与高尔基》一文中说,巴金在高尔基的小说中,除了认识一些陌生的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作者的坦诚与善意。作者絮絮漫语,像是把心交给了读者,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人和更广泛的生活。他的小说不说教、不训导,而是用朴实的话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认识自己,觉醒起来,让被压迫的人奋起反抗,让人类看到光明的未来。罗兰说,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心的光明。其实,巴金的一生正像丹柯那样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赤心,他的这颗心也是丹柯的那颗心,何尝不是高尔基的那颗心啊。

师:下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随笔“英雄丹柯”或者为丹柯写一段颁奖词。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让我难以忘怀的语文课,课后一学生说,老师,今天的课很精彩,你好有激情。是的,这节课,我在用心上课,仿佛自己就是丹柯。这节课,读《丹柯》的那位男生表现得也很有激情,同学们沉浸在激情的氛围中,共同感受着英雄丹柯的伟大形象。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我“入心”语文课堂的理念——激情入心、生命入心、对话入心、寂静入心。整个课堂高潮迭起,有静亦有动,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呈现出一种生命的狂欢。

我从《人民日报》上刊发的一篇文章《燃烧的心——巴金与高尔基》入手,谈及高尔基对巴金的影响,既可激趣,亦可将小说作者、翻译作者、小说主人公三者有机结合来,课堂结束前引入巴金的散文《我的心》,再次掀起课堂教学高潮,课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我主张首先要“入乎其内”——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其次要“出乎其外”——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怎样写的。本节课,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诵读,学生走进了英雄丹柯的内心,内心泛起了情感的涟漪,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我及时引入朱光潜、波德莱尔的美学观点,学生对于悲剧作品的理解有了理性的思考。

教学环节尽量要简约,这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紧紧围绕林子的变化来看族人对丹柯的态度及丹柯的表现。从课堂现场来看,教学环节简约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也简单充分。

但遗憾的是,课堂生成太少,几乎都是老师在发现问题,这对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巴金散文《我的心》品读不够,实际效果离理想效果还是有一定差距。

简约·用心·动情——吴春来老师《丹柯》教学实录简评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范维胜(特级教师)

吴春来老师执教的《丹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外国小说,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作者高尔基,题目是编者加的。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群族人受到外敌入侵,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他们来到了森林,却陷入了绝境——后有敌人的追杀,前有巨木的挡道,两者都有死亡的威胁。在这样的生死险境中,英雄丹柯挺身而出,自觉带领族人走出了森林,找到了幸福。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烧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甘愿牺牲自己,一心为公,最终让每个族人逃离敌人的追杀和森林中种种死亡的威胁,获得幸福;而他的族人却从开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怀疑、辱骂甚至要杀死他,最后竟恩将仇报,一个胆怯的族人一脚踩碎了丹柯的心……

这样情节简单,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果再来要求学生划分情节,总结主题就未免显得愚拙,甚至是无效劳动,吴老师就撇开这样的教法,简约、用心而又动情地完成了这篇小说的教学。

先说简约。简约本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其特点是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简洁洗练,富有言外之意。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环节的不枝不蔓,层层剥笋,简约凝练。吴老师的《丹柯》教学流程非常简约。整个教学由导入学习——感受林子——穿越林子——走出林子——悲剧审美五个环节组成,简洁流畅,一气呵成。

为什么要倡导课堂教学的简约呢?薛法根老师说,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再说用心。吴老师的课是极其用心的。不说别的,单是导课和结课就能体现。吴老师的导入语是这样的:

1984年5月15日巴金应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邀请,抱病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呼吁:“我们的前辈高尔基在小说中描绘了高举‘燃烧的心’在暗夜中前进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说家自己仿佛就是这样的勇士……”他希望各国的作家们都能像丹柯那样无畏地献出自己的赤心。

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阅读欲望的调动大有裨益。而结课吴老师又来了一个呼应,让同学们品读巴金的散文《我的心》,高潮处戛然而止,无限回味。

最后是吴老师的动情。一般的老师教学小说难有朗读的动情指导,吴老师却不同,他的这节课动情的诵读指导比比皆是。例如:

“紧紧地”“牢牢地”“不响也不动地”“更紧地”要强调,也就是要重读。

请你读,不要解释。“人”重读,音稍稍拖长一点。

“你该死”,要读得更响!更狠!

两个“你该死!”语气语调一样吗?应该越来越强。再来一次。

凡此等等,甚至是自己示范。直至最后的悲剧审美体验,都是动情。这给我们的小说教学以很好的启示。

猜你喜欢

高尔基族人林子
(21)新航线
冬日的林子
Summer Vacation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死亡谷里的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