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本解读中一起飞翔

2015-02-14江苏省如皋中学冒艳丽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庄子环节文本

☉江苏省如皋中学冒艳丽

在文本解读中一起飞翔

☉江苏省如皋中学冒艳丽

沈大安老师说: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走进文本,一路走,慢慢欣赏,在文本中留下自己美丽的倒影。这实际是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深入文本,潜心钻研,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解读。

可是我们现在许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的第一反应却是找资料,做课件,琢磨用什么方法去上课。都忘了,拿到课文首先是钻研文本,感悟文本,挖掘出文本的美丽与智慧。即使是自己熟悉的文本,也应是常读常新。

以苏教版语文第五册《逍遥游》节选为例,许多老师在找完资料后往往是按常规上课,第一步常常是解题,介绍作者生平及观点思想,殊不知,这些只是像流水一样从学生耳边流过,能够在学生脑中停留的是少之甚少。我们教师忽略了一点,文章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真诚、自然、优美、机智和幽默,即所谓的“我手写我心”“言为心声”。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解读教材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的活动,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观点、思想,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逍遥游》(节选)描述了一个凭借海运展翅高飞的大鹏的雄伟形象,在这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寄托的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那是作者心灵的苦苦挣扎,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文章最后一节文字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突出体现,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分四步研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研习与探究中与作者一起飞翔。

第一步:初读文本。这个环节是初次邂逅,不求甚解,是初次走进文本,欣赏半知半解的朦胧的美丽。在这一环节,学生只需要扫除字词障碍,明白这一节写了四类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知道这四类人在庄子心中的“档次”是由低到高。教师在这个环节可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这一节作者写了几类人?这几类人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第二步:潜心会文。这一环节是评头品足,咀嚼美丽,是第一环节认知基础上的进一步熟知。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这四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庄子对这四类人的态度、评价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进一步研习课文,可以轻松地获知:第一类人积极服务于社会,求用于社会,立功、立言、立名,践行的是孔子的主张。庄子对这一类人虽没有评价,但由下文可推知,这些人在庄子眼中是“数数然”追求功名的一类人。第二类人肯定自我,否定外物,辨明荣辱,不求名利。庄子对他们的评价是“未数数然”“犹有未树也”。第三类人御风而行,不求名利。庄子对他们的评价是“犹有所待者”。第四类人顺应自然之道,把握六气变化。庄子对他们的评价是“彼且恶乎待哉”。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进一步认识到文本的本真、本色。

第三步:以意逆志。这一环节是由表及里,心心相印,是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当时的背景和心境。这个环节是学生探究庄子思想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已有知识等积极深入到庄子的内心世界,乐庄子之所乐,痛庄子之所痛,想庄子之所想。

比如,对第一类人身上所体现的庄子思想进行探究时,教师可设置以下小问题:(1)在我们现在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就如现在的某局长、市长、总理、主席等,他们积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是我们同学眼中的佼佼者,怎么却成了庄子眼中的最低“档次”的一类人?(2)联系庄子所在的战国时代,想想当时的统治者在干什么,他们的“有为”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什么?由此可推出庄子在第一类人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在学生回答后,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补充“无为而治”的出处、典故。)(3)庄子的“无为而治”是指什么也不做、无所作为吗?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与探讨,学生可得知,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政治与文化上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社会规律,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代替,社会激烈动荡,造成了百姓深重的灾难,所以庄子在这一类人身上寄托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即“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用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是不强为、不妄为、不乱为,而不是指无所作为。

又比如,在分析二、三类人身上所体现的庄子思想时,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古文读本中的“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濠梁之上”等几篇文章。学生在赏析“宁曳尾于途中”“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等经典语句的睿智的同时,对庄子“不求名,不求功,不求利”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欣赏庄子与惠子对话的智慧与情致的同时,对庄子“物我合一”“天人一体”的思想也怦然心动。

通过这一环节的研究,学生可以明白,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类型是“至人”“神人”“圣人”,这些人有着奇异的功能,有着超越世俗的思想,他们“无所待”而“游无穷”,他们不囿于名利、权势、荣誉、毁诬等,他们“齐万物”“一死生”,他们超出物质世界的局限,达到大舒展、大自由。

第四步: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是跳出情感,理性思考,是“入乎其内”基础上的“出乎其外”,是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体验、价值观等对庄子思想的整理与消化。在这个环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思想?庄子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内容?又有哪些消极的思想?庄子的消极思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会发现,庄子的思想与境界并非一种可以达到或者可能达到的实然状态,与儒家描述的“君子”境界已然不同。“君子”境界是可以达到的生活境界,而庄子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境界,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向度,一种精神超越的企求。所谓的“逍遥”是不受拘泥的心灵逍遥,所谓的“无所待”是无所拘束的心灵的自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交流,学生可以整理出庄子思想中“不拘囿于‘官’‘名’”“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追求高远之志与厚积薄发”等积极的因素以及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也可以明白这些消极思想的形成,既是时代造就的,也是个性使然。同时,学生还可以懂得,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要顺应并借助时势,积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同时不被物欲的横流所淹没,淡泊名利,寻求心灵的一方净土。

就像看一个人一样,通过看相貌、看特点、看环境、看思想等形成的对一个人的认识,总比别人介绍的要印象深刻得多。同样,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挖掘与获取的潜藏的东西会更美丽,更令人回味,而且挖掘与获取的过程要比单纯的接受过程愉悦得多。所以,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其次才是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及机智灵活的教学实施。教师只有先与文本对好话,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好话,才能引领学生随着作者的思想一起飞翔。

早在1962年,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就写过这样的一段话:“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与深刻,它告诉我们:文本是作者与读者彼此沟通的桥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惟文通彼此”,只有“潜心”“遵路”“入境”,才能做到“真、亲、悟、通”。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是静心、沉心、潜心、遵路、入境、会文,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披文入境,与作者一起飞翔。

猜你喜欢

庄子环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