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明黑夜里“忍耐”带来的灵光
——约翰·弥尔顿十四行诗《哀失明》解读

2015-02-14杨云红郭跃东褚江波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信徒

杨云红 郭跃东 褚江波

(玉溪师范学院外语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失明黑夜里“忍耐”带来的灵光
——约翰·弥尔顿十四行诗《哀失明》解读

杨云红 郭跃东 褚江波

(玉溪师范学院外语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弥尔顿;《哀失明》;信念;品格

坚定的信念和“忍耐”的品格,是约翰·弥尔顿在十四行诗《哀失明》中的精神体现,这一精神让弥尔顿转变了看问题的视角,转变了对待命运的态度,让他经受住了痛苦的煎熬和考验,超越了种种的磨难,写就了《失乐园》。

1652年,壮志未酬的约翰·弥尔顿灾祸频发。妻子玛丽难产死于这一年,唯一的儿子约翰刚满周岁不久在这一年去世。多年以来,博学爱国的诗人弥尔顿,以写政治文章为主,积极投身英国革命,共和国成立后又任新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与保皇派和欧洲封建势力进行艰苦的论战,口诛笔伐、旁征博引,论证革命和共和国的合法性。激烈的论战在这一年进入高潮,工作繁重,用眼过度,写作《为英国人民声辩》耗尽了最后的视力,43岁的弥尔顿在这一年完全失明了。青年时代就立下的宏伟志向,要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为英国争光①StephenGreenblattetal.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Vol.1),8thed[M].NewYork:W·W·Norton&Company,2006:1785.,到这一年连具体的题材也未能确定。弥尔顿甚至很久没有写出像《欢乐颂》和《沉思颂》那样有分量的诗篇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多重打击,一度使弥尔顿极其悲痛,甚至绝望。是什么样的力量,是什么样的洞见,让弥尔顿在这人生磨难迭出的时候,克服了常人难以承受或想象的痛苦和困难,把握住了命运的方向,于失明15年后写成《失乐园》这一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巨作?本文试图分析写于这一年的十四行诗《哀失明》,以期从这篇著名的诗作中寻找答案。

《哀失明》由一问一答组成,提问的是失明的“我”,回答的是人格化的“忍耐”。所提的问题似乎入情入理:“难道神要我在白天里做工,却不给光?”“忍耐”的回答有两个目的,一是问题愚昧,阻止其提出;二是消除问题本身的疑虑。诗歌采用意大利彼得拉克体十四行诗,但诗人使用跨行手法改变了原诗体前八行(octave)和后六行(sestet)两部分相对独立的结构特点,变为前七行半和后六行半两个单元,两部分在第八行行内交接,相互交融,一气呵成,问话、答话实为一体。失明的“我”是具有“忍耐”的“我”;“忍耐”是失明的“我”所具有的灵魂品格。问话简洁,仅有一行,答语丰富,跨六行有余,问与答都使用语法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而问句前面有六行,长度与答语相当,为问句的前置状语从句,连续使用7个连接词,句子结构重重嵌套,句法结构复杂,为一非常复杂的“复杂复合句”。

形式复杂表达诗人心情的复杂和思考过程的复杂。人生未过半已耗尽了视力,后半生的世界黑暗漫无边际,自己身怀一技(onetalent),若将其隐藏与死亡无异,但如今已无法施展,虽然灵魂一心想用它鞠躬尽瘁服务上帝,以免遭受神的斥责。有了这样的理由,提出这个问题似乎完全合乎情理:“难道神要我在白天里做工,却不给光?”这里有对失明的烦恼悲叹,有壮志难酬的悲愤呐喊,更有对上帝公正的困惑怀疑,对未来的焦虑忧愁。

弥尔顿是上帝的忠实信徒,他的疑虑来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第14~30节,是一个关于个人才干和职责的比喻:主人外出,叫来3个仆人,按其才干大小托管家业,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二千,一个给一千。主人归来,与仆人结账,领五千的本金之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又赚来二千,主人称赞他俩善良忠心,同享主人的快乐。唯有第三个仆人,把领到的钱掩埋在地里没有使用,以为这样毫厘无损归还本金最为安全,主人责骂他又恶又懒,把他丢弃到外面黑暗里哀哭。比喻中的主人就是基督,其寓意为:忠实的信徒应当把握机会,按神所赐予的能力大小,尽本分为主工作。这是该比喻普遍认可的一个说法。弥尔顿自比第三个仆人,唯恐因失明掩埋了创作诗歌的才能而受到惩罚,被抛弃到黑夜寒风里。

然而,第三个仆人之所以受到惩罚,根本原因并不是掩埋了分配给他的钱(才干,onetalent),而是他不敬不爱主人(神)。结账时他对主人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马太福音》第25章第24~25节)仆人这种对神爱的无知,对信任的无视,对主人缺乏敬畏缺乏爱戴的恶意揣测,说明信仰的丧失,也违背了基督徒最重要的诫命:爱神、爱人。按照《圣经》的要求,爱人要视邻如己,爱神“要尽心、尽性、尽意”(《马太福音》第22章第37~40节)。内心里没有爱,所以感到“害怕”,因为“有了爱就没有恐惧;完全的爱驱除一切的恐惧”(《约翰一书》第4章第18节)。

弥尔顿自比第三个仆人,也感到害怕,对神也有不敬的揣测,乃至险些向天发问:“难道神要我在白天里做工,却不给光?”险些犯下了与仆人同样的错误!幸而弥尔顿信仰坚定,因而灵魂依然渴望为神服务(该诗4~5行),思想上在问的同时就已经意识到所提问题的“愚痴(fondly)”,品格中更有“忍耐”及时阻止他问出与比喻中仆人对主人所说的话如出一辙的傻问题。

诗歌中未直接提及“爱”,但为神服务的渴望、对问题“愚痴”的自觉,均来自于对“主爱”的深刻领悟,是忠实信徒对“主爱”的回应。并且,“忍耐”也是“爱”的属性。《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第四节说,“爱是恒久忍耐”。从主动方面说,“爱”是施善,从被动方面讲,“爱”是忍耐,包括对他人的忍耐,也包括对自身磨难的忍耐。对于基督徒来说,“忍耐”是面对困难时“爱”的具体表现,更是信心坚定的体现。按钦定版《圣经》在线词典的解释,“忍耐”或出于身心的坚韧,或出于某种英勇的气概,或出于基督徒对神意的顺从,能够平静地承受磨难、病痛、灾难、挑衅等,没有抱怨,也不烦恼①KJVDictionaryDefinition:patience[EB/OL].钦定版《圣经》在线词典,“patience”词条,http://av1611.com/kjbp/kjv-dictionary/patience.html.。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把“忍耐”列为圣灵的果子之一,是基督徒应该具备的品格。信仰信念是要经过试炼的,试炼使人能自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带来观念的转变,将目光转向所信仰的神。在磨难中能“忍耐”,说明信徒对全能的上帝有坚定的信心,清楚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对“上帝爱人”有深刻的理解,明白一切都是为着信徒自身的最终福祉。从人的角度看,万事万物似乎有好有坏,但在上帝看来,一切事物都是为了让忠实的信徒获得永恒的利益,即“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马书》第8章第28节)。因而磨难不再是磨难,而是对品行的磨炼,对信念的考验,磨难的试练是通往神性之门。能“忍耐”也即是能将命运和灵魂放在上帝的手里,完全服从上帝的意志。《圣经》中最能体现“忍耐”的典范,莫过于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受难的耶稣基督。

1652年的弥尔顿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特别是丧失亲人和双目失明,坚定的信念赋予了弥尔顿能超越苦难的“忍耐”,诗中人格化的“忍耐”在失明的弥尔顿对神的公正产生疑惑、对未来感到担忧时,及时制止了他的抱怨(murmur),消除了他的疑惧。诗歌后半部分是“忍耐”的回答:

第一,盲人弥尔顿所提问题的前提不成立,因为上帝是全能的,全能的上帝不需要人的劳作。忠实的信徒会为“神要我们做什么?”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忍耐”的回答很干脆,神不需要人的劳作。在《圣经》里,当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耶稣的回答很简洁:“信神所差来的。”(《约翰福音》第6章第29节)对信徒来说,为神工作,不在于有什么样的行为,而在于对基督有没有信心。

第二,上帝也没有收回赐予弥尔顿的恩典(gifts),包括写诗的才华和两眼的视力。视力丧失了,创作诗歌的才能并没有丧失。况且,失明也并非是因为上帝把视物的恩赐收回,转变态度和视角可以领悟到失明本身或许是另一个新的礼物,没有信心,这种转变就难以实现。

第三,能接受并担当痛苦,就是最好的服务。“痛苦”一词原文用的是“轭(yoke)”,做“担子”解,暗指基督的话:“你们要背我的轭,学习我心里的柔和谦卑,这样,你们的心灵就一定享安息。因为我的轭并不难负,我的担子也是轻省的。”(《马太福音》第11章第29~30节)内心柔和谦卑,灵魂就可以宁静,因为神不会交给人他肩负不起的担子。其次,“轭”的本意是架在牛脖子上的木制装置,让一对牛协同劳作,预示弥尔顿因失明将与别人合作,通过口述、笔录、试听、修改协同完成史诗创作的人生目标。

第四,神的统辖犹如君王。君王不是东家,东家可以撵走不称职的仆人,东家的视角是局部的,而君王要保证天下所有苍生的利益,君王的视野是全局的。

第五,在神的国度,黎民百姓分工不同,有听神一声号令就驰骋万里守护疆域的,也有立侍左右听候调度的,各自尽责,协同工作,统一听神的指挥。其潜台词无疑是说:有视力的人在为神工作,没有视力的瞎子如弥尔顿本人也同样在为神服务。

坚定的信念和“忍耐”的品格,让弥尔顿转变了看问题的视角,转变了对待命运的态度,让他经受住了痛苦的煎熬和考验,超越了种种的磨难,终于在失明后15年,完成了青年时候的梦想,写就《失乐园》这一宏篇巨著。经过磨难洗礼后的弥尔顿,信念更加坚定了。因而,《失乐园》开篇就表明,其写作目的是“阐明永恒的天理,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①朱维之.失乐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7.,也即15年前开始的磨难,也是天道的公正。

“Patience”Enables the Blind Milton to See Light: An Interpretation of John Milton’s“On His Blindness”

YANG Yunhong GUO Yuedong CHU Jiang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John Milton;“On His Blindness”;faith;character

Firm faith and the virtue of“patience”are the soul of John Milton expressed in his sonnet“On His Blindness”.Faith and patience helped the blind Milton adop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adversity,change his attitude toward misfortune,endure pains and tests,overcome sufferings,and finally accomplish the epic of Paradise Lost.

杨云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I106.2

A

1009-9506(2015)07-0059-03

2015年5月7日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信徒
阳光的信徒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论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道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做价值投资的信徒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