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港中港区3.5万吨级航道工程对海岸冲淤影响

2015-02-13陈靖刘峰尹晓斐张晓琨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口门港区潍坊

陈靖,刘峰,尹晓斐,张晓琨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



潍坊港中港区3.5万吨级航道工程对海岸冲淤影响

陈靖,刘峰,尹晓斐,张晓琨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

基于水文气象,水深地形等实测资料,运用水动力和泥沙输运数学模型,分析了潍坊港3.5万吨级航道工程对周边海域冲淤环境的影响,预测了淤积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建成后研究区流场变化较小,变化主要集中在口门附近。航道骤淤的淤积厚度最大为0.81 m。口门内、外平均淤积厚度分别约为0.26 m和0.27 m。大风淤积量约为290万m3。口门内、外淤积量分别约为41万m3和249 m3。

潍坊港;航道;冲淤;数值模拟

港口是沿海经济的重要支撑。港口工程的建设影响到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改变了泥沙的运移趋势,并最终引起地形地貌的动态调整[1]。无论是针对工程适宜性还是防护海岸,研究海岸工程的泥沙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2]。

潍坊港是山东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地区性重要港口,将以散货、杂货运输为主,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客滚运输。潍坊港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山东半岛东北部,西临东营,东连青岛。莱州湾是典型的低平粉沙质海岸。对粉沙质海岸的研究,是继砂质海岸及淤泥质海岸之后所开展的新课题,至今仍处于探索和基础研究阶段[3-4]。本研究以水文气象、水深地形等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数值模型,预测了潍坊港东港区3.5万吨级航道建设后对周边海域冲淤环境的影响。

1 研究区概况

1.1 工程概况

潍坊港由西港区、中港区、东港区组成。中港区位于潍坊滨海海岸,白浪河入海口西侧,陆上距潍坊市主城区约60 km,水上距天津港139 n mile,烟台港142 n mile,大连港180 n mile。拟建工程自1万吨级码向深水延伸,不改变原有航道的工程位置,继续浚深加宽航道。有效宽度135 m,设计底标高-12.0 m,航道全长48 km。具体地理位置为: 37°15′15.30″N—37°32′58.57″N,119°11′13.25″E—119°35′8.70″E。

1.2 水文气象概况

该区常风向为SSE向,出现频率为14.5%,其次为S向,出现频率为12.07%。强风向为NE向,全年不小于7级风出现频率为0.25%;次强风向为NNE向,全年不小于7级风出现频率为0.23%。

该海区常浪向为N向,出现频率为21.22%,其次为NNE向,出现频率为16.14%。强浪向NNE向。但由于观测季节为春夏季,而该海区自秋末至初春盛行NW—NE方向的大风,海面出现大浪,预计偏北向波浪的年出现频率将大于上述统计值。

本海区为规则的半日潮流区,潮流呈往复流性质,涨潮流向SW,落潮流向NE。河口内流速较大,河口以外流速较弱,潮段平均流速仅为0.15 m/s,涨落潮流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分别为0.44 m/s和0.26 m/s。最大涨潮流速0.60 m/s,最大落潮流速0.61 m/s,该海区余流流速较小。

1.3 地质特征

莱州湾虎头崖以西是华北台地上的沉降区,第四纪以来其上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层,形成了广阔的鲁北沉降平原。目前的海岸轮廓是全新世最后一次海侵形成的淤积型平原海岸,加上黄河及其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海岸淤进迅速,从而发育成了粉沙质平原海岸。其形态为低平的岸滩、广阔的潮间带、河口外有宽广的拦门砂发育,是典型的低平粉沙质海岸。通过多次测图的对比发现,本区地形基本稳定,略有淤积。

潍坊港邻近海域无海向来沙,本海区沿岸输沙很小,对港区的淤积影响不大;经分析,位于本港NW向的黄河口泥沙的扩散对本港区有一定影响,但目前还不是港口淤积的主要原因;本港位于粉沙质海岸,泥沙运移的方式为“波浪掀沙,潮流输沙”[1],显然滩面泥沙的局部搬运是造成港区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

2 研究资料

气象资料来源于位于港区以西约20 km处羊口盐场气象站(37°07′ N,118°57′ E)的实测资料。采用潍坊北港码头南侧1990年4月16日至1991年4月15日一年潮位观测资料,表层沉积物资料来源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在1990年、1995年和2003年现场底质取样分析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工程对水文动力环境影响分析

3.1.1 流场特征分析

工程海域等深线和岸线接近平行,潮流以往复流形式运动。口门以里水域大部分为弱流区,涨落急时刻水流平顺进出,未见明显环流现象。从方案实施后涨、落急流场图,对比现状流场可知,工程方案实施后工程区以外潮流运动基本不变。方案实施后外航道区域涨、落急流态与现状一致,涨急近似SSW向,落急近似ENE向;涨、落急走向与航道走向趋于一致,交角较小;口门以里水域大部分为弱流区,涨落、急时刻水流平顺进出,未见明显环流现象。

口门附近近似W向的涨潮流受口门潜堤影响向北偏转,绕过口门转向SW方向;落急近似NE向的沿堤流绕过口门后转为E向;口门处涨、落急时刻没有环流存在,水流流态平顺。口门附近涨、落急时刻流速均在0.6 m/s以内。

3.1.2 航道流场特征

工程实施前后航道内流速差别较小,分布趋势均为外海大,向近岸逐渐减小,口门处有所增大,港池内流速最小。图1和图2分别为工程实施前后航道内最大流速及最大横流分布示意图。

图1 3.5万吨级航道内最大流速分布趋势

图2 3.5万吨级航道内最大横流分布趋势

3.2 工程对海底蚀淤的影响分析

潍坊港中港区以西,受黄河口泥沙扩散、沉积影响,海床一直处于持续淤涨之中,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潍坊港中港区以东海床则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潍坊港航道2010年10月和2012年5月两个时期的水深测图可以推算出航道年淤积厚度。两次测图均以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为高程基准,可作为航道淤积验证的依据。实测结果显示,口门以里受掩护段航道淤积较小,淤积厚度沿程分布均匀(0~9+000段),平均年淤积厚度在0.32 m左右;9+000~9+200段航道为冲刷状态,这可能是2010年航道浚深结束后在9+000段航道附近航道深度由8.9 m减小为 7.1 m,存在阶梯式地形,在海床稳定过程中,较高位置海床向较低处塌陷所致,还可能与此段存在的堤头绕流有关;受其影响靠近口门段航道9+300~10+000淤积量明显偏离航道整体淤积趋势;非掩护段航道(10+000以外)淤积明显增大,航道淤积厚度沿航道基本呈线性分布,挖深较大的航道淤积较多,航道平均淤积厚度约为0.4m,最大淤积发生在口门附近,为0.85 m。

图3给出3.5万吨级航道建设后,潜堤堤头位于-6 m、-7 m、-8 m等深线时航道沿程的年淤强分布趋势。

图3 潍坊港3.5万吨级航道沿程年淤强分布

(1)从淤强分布趋势而言,3.5万吨级航道的年淤强分布趋势表现为以下特点。

潜堤堤头位于-6 m等深线时,年淤强分布沿航道轴线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老口门处淤强略小,老口门向外约1 km附近淤强达最大值,为1.44 m/a,至航道末端时淤强仅在0.04 m/a左右。淤强变化较大的区段位于航道9~18 km处,9 km 以内以及18 km以外淤强分布较为均匀,变化不大。

潜堤堤头位于-7 m等深线时,年淤强分布沿航道轴线也基本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老口门内淤积较小,老口门至延伸潜堤3 km新口门之间淤强值存在波动,淤强最大值位于延伸潜堤3 km新口门以外约1 km处,即航道14 km附近,最大值为1.16 m/a,航道18 km以外淤强分布较为均匀,变化不大,至航道末端时年淤强已减小至0.04 m/a。

潜堤堤头位于-8 m等深线时,年淤强分布仍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老口门内淤积较小,老口门至延伸潜堤6 km新口门之间淤强值存在波动,淤强最大值位于延伸潜堤6 km新口门以外约1 km处,即航道17 km附近,最大值为0.92 m/a,航道18 km以外淤强分布较为均匀,变化不大,至航道末端时年淤强已减小至0.04 m/a。

(2)从淤积厚度统计结果来看,潜堤堤头位于不同水深时3.5万吨级航道的年淤积厚度略有差异,表现为:潜堤堤头位于-6 m等深线时,航道内年淤积厚度最大为1.44 m/a,年平均淤积厚度在0.53 m/a左右,掩护段以内平均淤积厚度在

0.47 m/a左右,掩护段以外平均淤积厚度在0.54 m/a左右。

潜堤堤头位于-7 m等深线时,航道内年淤积厚度最大为1.16 m/a,年平均淤积厚度在0.49 m/a左右,掩护段以内平均淤积厚度在0.57 m/a左右,掩护段以外平均淤积厚度在0.46 m/a左右。

潜堤堤头位于-8 m等深线时,航道内年淤积厚度最大为0.92 m/a,年平均淤积厚度在0.47 m/a左右,掩护段以内平均淤积厚度在0.57 m/a左右,掩护段以外平均淤积厚度在0.40 m/a左右。

(3)从年淤积量计算结果来看,潜堤堤头位于不同水深时3.5万吨级航道的年淤积量也有所不同,表现为:潜堤堤头位于-6 m等深线时,航道年淤积总量在341万m3左右,掩护段以内年淤积量在57.6万m3左右,掩护段以外的年淤积量在283.8万m3左右。

潜堤堤头位于-7 m等深线时,航道年淤积总量在325万m3左右,掩护段以内年淤积量在94.4万m3左右,掩护段以外的年淤积量在230.3万m3左右。

潜堤堤头位于-8 m等深线时,航道年淤积总量在309万m3左右,掩护段以内年淤积量在115.6万m3左右,掩护段以外的年淤积量在193.6万m3左右。

4 结 论

工程实施前后,工程用海区周围流场变化较小,变化主要集中在口门附近。周围水域流速变化很小,航道内均为减小趋势,防波堤北侧流速略有增大。在10年一遇天气情况下,航道骤淤的淤积厚度最大为0.81 m,平均淤积厚度约为0.27 m。口门内、外平均淤积厚度分别约为0.26 m和0.27 m。从整体淤积量来看,大风淤积量约为290万m3。口门内外淤积量分别约为41万m3和249 m3。

[1] 常瑞芳. 海岸工程环境[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泽华,吴建政,朱龙海,等. 海阳港东港区建设对砂质海岸冲淤影响[J]. 海洋地质前沿,2012(8):49-55.

[3] 许国辉,刘德辅,贾同彬. 粉砂淤泥质海岸开敞航道淤积模式探讨[J]. 海岸工程,2005(4):11-16.

[4] 周良勇,张志珣,陆凯. 1985—2002年江苏粉砂淤泥质海岸岸线和围海变化[J]. 海洋地质动态,2010(6):7-11.

U653.1;U656.2

A

1005-9857(2015)04-0042-03

猜你喜欢

口门港区潍坊
基于一维圣维南方程输水河道非恒定流模拟与沿线口门水位变化规律研究
“筝”艳潍坊四月天
港区使命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港区文化牌
港区故事
风筝之都潍坊
某车型塑料加油口门与侧围外板实车光顺问题的解决方案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泰州引江河口门区淤积成因及防淤减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