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课堂始得于发现
——对《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例的反思

2015-02-13江苏省天一中学王同猛王红芳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西山预设山水

☉江苏省天一中学 王同猛 王红芳

生长课堂始得于发现
——对《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例的反思

☉江苏省天一中学王同猛王红芳

【教材分析】

此文为《永州八记》之首,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以衬托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特立不群及沉浸西山美景的愉悦,表达出自己与西山一样傲然独立、刚直不阿的品格。其内容深邃、艺术精湛,可谓文质兼美。

此文所在专题为“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教学的主要思想是让学生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大自然对人的启迪与影响。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求我们沉下心来慢慢品味赏析。

然而当前的文言教学让人堪忧,忽视专题教学整体性,割裂前后文本之间的联系,重言轻文,甚至只关注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的教学,课文只是词语教学的依托。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言”更要品“文”,因为“言”是工具,而“文”是灵魂。品“文”才能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探幽文章的思想与精华。

【教学思路】

教学步骤:首先指导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最后品读文本。品读文本的教学预设如下:

1.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始得”何意?(解题)

明确:刚刚发现,开始获得。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得出这种理解?(由标题进入文本)

明确:(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望西山,始指异之;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为什么说“始得”呢?(抓住“始得”,深入研读文本)

(1)西山与“诸山”的特点不同

诸山:异态西山:怪特(特立)

(2)宴游诸山与西山的心情不同

游诸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倾壶,借酒浇愁。

游西山“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4.为什么宴游西山会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明确:“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西山之特立即柳宗元的特立不群。

【课例呈现】

师:理解文章要从标题看起。“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始得”何意?(学生沉默)

师:读读课文,看能不能理解?

生:“始得”是“开始获得”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文中有几个句子,如“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都带有“始”,都是“开始”的意思。

师:不错。

生:还有“望西山,始指异之”,虽然这里的“始”是“才”的意思,但这几句放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始得”的意思,也可以看出“始得”是贵穿全文的线索。

师:补充后更全面了,还看出了“始得”在全文中的作用。

师:为什么说“始得”呢?

生:西山与“是州之山水”不同。

生:我认为“是州之山水”的特点应该是异态,因为课文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培塿”是看到西山后的对比。(学生点头)

师:有道理。

师:西山的特点不同于“是州之山水”,这是“始得”的第一点原因。

生:我觉得两次写宴游也不同。宴,《古汉语词典》解释为“闲适”。但我从课文中看,柳宗元每次游都喝酒,而且“宴”也有“宴饮”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宴游”有“喝酒游玩”的意思。

师:你对“宴游”的理解有理有据,而且比较新颖,让我眼前一亮,继续说。

生:宴游“是州之山水”是“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宴游西山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师:能深入文本,也能对文本有新的认识,很不错。

师:我们就接着这个问题再思考,哪位同学还有什么看法?

生:我读这一段中“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感觉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是……

生:顶针。(学生点头)

生:对,是顶针,写出自己成为僇人后内心的惴栗。

师:理解得不错,还能注意前后的语境。

生:我觉得“倾壶”也写出柳宗元内心的惴栗。

师:“倾壶而醉”,“倾壶”是什么意思?

生:对瓶吹。(学生大笑)

师:虽然说得好笑,但很形象。“倾壶”是“把酒壶倒尽”之义。

师:宴游是州之山水的收获是什么?

生: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有”字用得好!

师:这个“有”字好在哪里?

生:“有”,看到过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到过却没有用心游览,即使看了也没有引起内心的共鸣。

师:你品味得很透!

师:宴游西山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倾壶而醉”有何不同了?

生:“引觞满酌”就是用酒杯喝。

生:手持酒杯,一满杯一满杯地喝,要以酒助兴。

生:是一边赏景,一边喝酒,好像很有雅兴的样子,因为作者被西山的特立吸引了。

师:以酒助兴,很有雅兴,说得很好。我记得《兰亭集序》中有一段写文人雅士用觞喝酒:“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觞曲水”,酒杯放在弯弯曲曲的溪流上,流到谁跟前谁就要喝。“一觞一咏”,喝一杯酒要赋诗一首。课文中的“引觞满酌”写出了此时作者要以酒助兴的状态。

师:“颓然就醉”,“颓然”是何意思?是颓废吗?

生:应该不是颓废的意思……

生:我记得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中,写太守醉酒时也用了“颓然”这个词,是东倒西歪的意思。

师:学得很扎实。你能给我们背一下《醉翁亭记》中的那段话吗?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射者中,弈者胜,斛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学生跟背)

师:东倒西歪的样子,用在“颓然就醉”也是可以的,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美酒,又沉醉于美景的样子。以至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师:宴游西山时饮酒的状态与游后的感受也不同于宴游“是州之山水”,这也是“始得”的原因。

师:说宴游西山是“始得”还有什么原因吗?

生:“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从高峻怪美的西山中,柳宗元好像看到了自己。(生鼓掌)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初中时学的《江雪》也是在他被贬时写的,就是通过写渔翁来写自己清高孤傲。我感觉柳宗元特别看重西山“怪特”“特立”,像在西山身上找到了共鸣,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所以说“游于是乎始”。(学生叹服)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平常课,感动于学生的才思,喜悦于自己的收获,故实录之,反思之。

一、发现是课堂生长的前提

所谓“生长”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强大,既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又使学生的收获增多,其生长地主要在课堂。而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必要步骤,但预设都是围绕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预设得越充分,课堂自然生成的东西就越少。但如果能在教学的预设路上不断发现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并沿着这些曲径探寻,那么课堂教学很可能一路繁花锦簇。在这节课中,学生先跟着我的预设进入文本。在探讨“始得”的原因时,学生认识到游西山与游诸山有不同,随后对不同的发现逐渐扩大。竞然有学生对于“宴游”也有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让我眼前一亮,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抓住“饮酒”这个细节深入探究。一直以来,我的思考多集中在饮酒心态上的不同,而没有注意到“饮酒”这个细节的不同。在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我立刻感受到虽然都是饮酒,但饮的方式不同,游诸山是“倾壶而醉”,游西山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如果能理解这两个细节差别,就能很好地体悟到作者不同的心境。在探究饮酒细节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游诸山的理解也让我眼前一亮。这位学生感叹“有”字用得好,并说“有,看到过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到过却没有用心游览,即使看了也没有引起内心的共鸣”,理解得多么准确!最后,我又将“说宴游西山是‘始得’还有什么原因吗”抛了出去,其实只是想看看学生还有什么独到的思考,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学生回答“从西山,柳宗元好像看到了自己”并以学过的《江雪》来作证,可谓有理有据,赢得满堂喝彩,也修正我了原有的预设,使整堂课的教学围绕着“始得”这个关键点,浑然一体。杜威曾说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有价值的观点。当老师能慧眼识珠,那么整堂课的教学也会变得丰满而亮丽起来。

二、有等待才有可能发现

等不及,不愿等,怕学生不会说,代替学生说,这些都是平时课堂上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怕学生影响了自己的进度,或者是怕打乱自己的预设。要学习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的也是学生,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个人秀。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让课堂慢下来,才会在课堂里有所发现。试想如果不给他们时间思考,不给他们时间表达,还能听到学生对“宴游”的独特理解吗?还有惊喜的发现吗?记得我在执教《渔父》时,我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究屈原对生死抉择的意义。有个别学生认为他是不明智的,人生有很多可选择的路,而多数学生肯定了屈原坚守理想的高消与伟大,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说,从今天的角度看,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用一个人的死影响了后世干干万万的人,是民族精神的基石。这个深刻独到的见解,没有耐心的等待如何听得到!耐心地等待,等待学生思考,等待学生参与,等待学生表达,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思想的碰撞,就没惊艳的闪现,更不可能发现学生有价值的思考。高中有三年的时间,时间消足!耐心地等等,你看他们对“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理解多么深刻!

三、生长源干品读与理解

文言文,“言”是工具,“文”是灵魂。虽然高考重考“言”,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全在“文”中,而且不理解文章如何更好地掌握词语与句式?如果一味地进行词语教学,那和学习文言词典有何区别?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做到“文”“言”并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解释词义、总结句式、疏通文意时,课堂如一潭死水,虽然学生的知识也在生长,但这种生长是被动的,也是缓慢的,扎根到心底也是困难的。然而在品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才逐渐开始活跃。就在他们不断品读研究《始得西山宴游记》并对比作者游西山与游诸山不同后,课堂开始焕发生机,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记得赵谦祥老师执教《归园田居》,在总结完“陶渊明回归物质家园,更回归精神家园”后让学生写“精诚、精练、精彩”三精牌“一言心得”:(1)陶渊明与我何干?(2)陶渊明与我同行。选其一,匿名,上交。学生写得积极,交得踊跃,思考得深刻。赵老师从语言、思想两方面予以点评,赢得学生阵阵掌声。反思赵老师这堂课成功的原因,我想除了赵老师本身的功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赵老师领着学生慢慢地品读文本,走进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学生有了体悟,有了收获。“生长”有自己独特的姿态,有不同的方式,但在语文课堂上,品读,理解,走进文本,生长就无声无息地开始了。

猜你喜欢

西山预设山水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爱在一湖山水间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观西山
《山水》
西山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