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2015-02-13李新生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民生产农业

李新生

(岳阳市农业委,湖南岳阳 414000)

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李新生

(岳阳市农业委,湖南岳阳 414000)

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生产规模化、装备设施化、组织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农业园区化、产品绿色化特点。农业发展的“后继乏人”已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态势;人才需求

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因此,适时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加快洞庭湖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美丽富饶的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为核心,向东、南、西三周过渡为河湖冲积平原、环湖丘陵岗地和低山,为一碟形盆地。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共计21个县市区,此外还涉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5%。洞庭湖区历来就是富庶之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被誉为“鱼米之乡”。这里自然禀赋优越。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9℃~18.6℃,生长季光照强。境内河湖密布,雨量充沛,过境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平均降水量为1373mm,年径流量为95.21亿m3。全境共8个土类,土层深厚,耕层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多。滨湖平原和汨罗江、新墙河流域地势平坦,集中连片。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洞庭湖区早已成为全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生机勃勃,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呈现出可喜局面。

(一)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崛起——助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开始形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主要力量。近年来,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活力。一是适度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形成态势,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达到了稳定产量,提升产能的目的,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问题正在破解,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三是农业比较效益提高。通过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能,延伸了产业链条,农业生产边际利润扩张,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14年,岳阳市新增农民合作社935家,总数达到2391家,其中合作联社9个。成功创建12家国家级、8家省级、1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拥有家庭农场5520家,其中经工商登记的达349家。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5015家,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3341家,年出栏牛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385家,年出栏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272家,年存笼家禽5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658家,产值达100万元的水产规模养殖场275家。

(二)高新科技成果深度融入——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器”进档提速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面向农业需求,必须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现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要立足农情,遵循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4年,岳阳市水稻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玉米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优质油菜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棉花良种率覆盖在90%以上,其他主要经济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也在70%左右。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农机装备总量达到71.3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55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4%,居湖南第一,尤其在水稻生产上,从机耕、机插到机收,初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年共提质、改造农机专业合作社108家,其中新建76家,建成了汨罗市1个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全市每年推广的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在100项以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早稻集中育秧、水稻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治理、高效耕作模式、水果套袋等技术。2014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到1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实施面积达702.7万亩;推广绿肥种植面积126.7万亩,推广秸秆还田580万亩次,促进了耕地地力提升。大棚设施栽培从无到有,发展到10万多个,保障了高效经济作物的育苗质量和农产品提早上市。

(三)市场配置资源发挥作用——助推农业现代化的“无形手”自发给力

传统农业的落后主要反应在计划色彩浓郁,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以至于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效能低下,农业生产效益落后。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活化资源、节约资源的主推手。一是农村土地有序流转。2014年,岳阳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9.6万亩,比上年增加53.6万亩,为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得以实现创下基础。二是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岳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96万人,占农业人口399万人的24.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获得较高收入,发家致富,而且在城市生活改变了习惯,创新了理念,提升了素质。特别是回乡创业农民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资本和人才技术。三是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农业信贷开始激活,农村村镇银行、农民金融互助逐步发育,各级专业银行建立健全信贷体系,新增金融产品,创新抵押形式,农业资本自由流动为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破冰解冻。

(四)社会服务体系纵深延伸——助推农业现代化的“云平台”搭建创立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指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包括生产资料的供给、农机服务、品种鉴定与推广、农业生态保护、水利与灌溉服务,农产品收购、运输、加工、包装、销售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和农业教育等,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岳阳市2014年新增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9家,总数达51家,全程承包面积162.24万亩,较上年增加12.27万亩,从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08家,农民用水协会20个。湖南新闻联播、岳阳电视台以《绿色防控给水稻害虫设置温柔陷井》为题先后对我市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田园牧歌”农村电子服务平台在华容、平江、临湘三个县正式启动,提供在线咨询、农资购买、产销信息、技术支持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多项服务,规模在全省位居第一,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五)有机绿色产品不断推出——助推农业现代化的“指南针”精准定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质更加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是抓住产和管两个环节。在产的环节,关键是净化产地、规范生产过程、培养教育组织生产者;在管的环节,重点是健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基层监管力度、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全链条可追溯,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岳阳市华容、君山两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自然优势,走绿色农业的现代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制定系列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加工蔬菜产品全面达到出口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绿色之路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全面督查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已有120个乡镇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基层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年共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企8家,全市有效“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4个、绿色食品63个、有机农产品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2014年,市、县两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对全市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和市场共抽取蔬菜农残检测样74088个,农残检出超标样830个,超标率仅为1.12%,远低于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指标,特别是2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经农业部抽检,合格率均为100%。我市实现连续8年没有发生食用蔬菜农药中毒事故,连续7年基地外销蔬菜(包括出境蔬菜)没有发生农残超标问题事件。

(六)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助推农业现代化的“火花塞”爆发威力

2014年,我市按照中央和省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了农村改革,助推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在1个乡镇和14个村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试点面积5.02万亩,试点农户1.17万户,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建立了岳阳联合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借此平台岳阳县麻塘镇畔湖村一块30亩的集体土地11年经营权共拍得41.8万元,每年承包价是原来13倍,成为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入市”的首宗成功案例。在岳阳县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第一批22个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共获得贷款2460万元,开创了岳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先河。在平江县瓮江镇探索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在临湘市、华容县积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探索金融惠农贷款试点,整合水利、农综、移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项目共投入8.89亿元,组织开展覆盖全市的农田水利“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沟渠疏浚行动,疏通渠道2.7万公里。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涉农项目,优化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2014年,通过积极整合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作物新产品示范基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移民后扶、市级农田水利“百千万”工程等涉水涉农项目,全市整合投入涉农资金3.15亿元。

二、洞庭湖生态农业发展走势

继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第四大板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于2012年正式提出。打好洞庭湖这张湖南最响的名片,争取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湖南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发展现代农业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传统农业的渐进发展进程。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来看,现代农业可以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理解;从建设过程和途径来看,主要体现在“用现代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一)生产规模化

要变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在规模发展方面,中央认为是适度规模经营,不是越大越好。特别是强调要发展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从国内外的发展雄辩证明,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是农户。在已经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不论是美国的“大国大农”、还是日韩的“小国小农”,农村经营主体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家庭农场。美国10个农场中有9个是家庭农场,德国约有90%的农业生产单元是家庭农场或合伙农场,日本普遍采取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马上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中央反复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坚守,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动摇。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模式的升级版,不仅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同时也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家庭农场三个特征:一是家庭经营;二是专业务农;三是规模适度。

(二)装备设施化

装备设施化主要是指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绝对数量优势使我国设施农业进入量变质变转化期,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40%,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技术工程。

(三)组织专业化

将分散的小农尽可能的组织起来,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成功的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的要求,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市场风险,实现农户与企业的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沟通。农民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有明显区别:一是合作目标具有双重性。对内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参与市场竞争,以最大限度追求利润为目标。二是经营结构具有双层性。凡适合于合作经营的某些要素和环节,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不适宜合作的环节或项目,仍由家庭经营,这就是“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三是组织管理具有民主性。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以农民为主体,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现阶段,农民合作社仍以发展为主,一方面在数量上做文章,“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将培育1000个省级示范社,组建100个联合社,力争到2020年,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另一方面是促进规范管理,帮助农民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逐步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四)服务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队”,主要是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另一种是“民间队”,主要是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提供农业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组织。发达国家的农业服务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的服务。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户经营规模相当大,社会化服务更带有专业性,专门负责农资供应,或测土施肥,或喷洒农药,或产品贮运、加工、销售等等。另一类是综合性的服务。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的亚洲国家,大多数采取这类服务方式,日本、韩国的农业协同组合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日本,每年年初,基层农协发给农户一张“营农计划表”,农户需要的农药、化肥、种子都填在表上。农协根据各户的需求,统一向工厂订货,并送货到户。农户生产的产品,由农协到市场销售。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化农业服务组织普遍发育不全,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非常有限。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很快,我省各地都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湘潭市的“华绿模式”、衡阳市的“安邦模式”、岳阳市的“田园牧歌模式”和湖南金丰公司的“六代一包模式”等,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农业园区化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具确“三高一新”4个基本特征:科技含量高,成果转化率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高,科技经营管理机制新。园区可分为: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

(六)产品绿色化

即生产出来的产品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农产品。比如:绿色小麦、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畜禽肉、绿色水产品等。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生产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保持平衡,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同等发展的需要。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以更多地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三、未来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农业发展的“后继乏人”已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1.劳动力流失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新阶段。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我国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1%,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5%,10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接近50%,50岁以上的农民已成为农业“主力军”。而中青年中:“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

2.文化程度不高

据全国统计,现有农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8%,接受过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不到10%。而在湖南更是低于全国水平,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7.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2.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4%。

3.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强

科技研发方面,科研资源分散,科研人才出现断层;科研领域较窄,研究水稻的多,其它产业的少,研究育种的多,技术集成和产品加工的少,研究单项技术的多,配套技术的少。科技推广应用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仅6成多;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力只有12%左右;设施农业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且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智能温控、光控、灌溉等设备;农业生产一些关键技术缺失,如适合山丘区的小型农机应用不广,水稻机插刚刚起步,采茶、采棉等机械技术还不成熟等。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职业化、知识化需同步加快。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教育部、农业部在2014年4月联合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由国家承认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招收50岁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2014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方针,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万人,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万人。目前,湖南省正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已在醴陵、平江、石门、吉首四个县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县推进试点,近千名新型职业农民已认定发证。根据《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大致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化基层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1.从培训类型看,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占大头,对培训的需求也最迫切。包括农业生产、加工操作工人、农业雇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信息员、农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资(渔资、兽药)营销人员等。

2.从培训需求看,生产技术培训最为迫切。不同类型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有所不同。家庭农场:95%的家庭农场主希望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得到包括优质稻麦种植、特种水产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经济植物、大棚蔬菜种植及农村惠农政策、农业信息化、市场营销信息等方面培训。种养大户:更重视得到收入高、回报率高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和经济植物的种植技术等方面知识。近一半种养大户希望接受一事一训,2/3的种养大户希望接受短期培训。普通农户:更多强调稻麦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卫生保健、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希望得到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从事专业服务类型的农民,希望得到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

3.从培训方式看,需要多种方式同步推进。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村干部和普通农户最容易接受专家授课、现场实地指导,希望得到农业专业书籍、明白纸、VCD光盘等培训材料。培训地点希望放在县城或乡镇,也可在村头或田头。培训时间上,主要以农闲时间为主,短期或中长期培训。

(责任编校:张广宇)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Dem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LI Xin-sheng
(Agriculture Committee of Yueyang,Yueyang,Hunan 414000)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oduction scale,equipment facility,organization specialization,service socialization, agriculture park,product unpolluted,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Dongting Lake area becomes an restraining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which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newly vocational farmer.

Dongting Lake Area;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 tendency;talent demand

F 329.964

A

1672-738X(2015)04-0045-06

2015-06-10

李新生(1956—),男,湖南岳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农民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