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5-02-13储著斌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储著斌

(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邓小平的改革思想重视人的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转换与精神状态适应,这在理论上属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范畴,为实践中推进改革提供了精神动力。邓小平理论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本内容、主要原则、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阐述。就此而言,改革也是一场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的伟大革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与束缚,仍然是改革进程中精神层面的重大课题与实践主题。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全面深化改革;人的观念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储著斌(1975—),男,安徽岳西人,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01

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是受人们的思想观念直接支配的。人们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就会对改革产生出什么样的看法与态度,实施什么样的行为。因此,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思想观念的作用。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的坐标体系下,在由传统观念、现实观念向未来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化,表现为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深刻转型,是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习近平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一方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此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并且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1]42。为此,我们需要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一、邓小平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与基本内容

在指导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思想观念的变革、思维方式的转换、精神状态的适应,是推进各项改革的客观要求。关于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作过很多论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必要性而言,错误的思想观念,是旧体制弊端的思想根源;要革除旧体制弊端,必须破除错误、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人的观念现代化成为推进改革的思想先导。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自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国发生的第三次革命[2]809。“改革是中国第三次革命”这一科学论断,至少包括四层内涵: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革命;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从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看,改革成为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革命;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改革更是一场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革命。旧体制的许多弊端,都有其错误思想根源,诸如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左”的思想观念和其他错误思想观念(当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又都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与实践来源),它们同正确的科学思想的思想观念相对立、冲突、交锋、斗争。另外,有些体制机制在建立的时候其指导思想在当时看来并非完全错误,但是后来随着条件的变化,却陈旧过时了,也就成为错误了。因此,要革除各种旧体制,就必须重视破除其赖以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观念。邓小平早就指出了这一点,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体制改革中必须深挖各种弊端的思想根源,评判和克服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列举了党和国家在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主要弊端,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3]327。并且深刻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害性,一方面,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会有可能重新出现;另一方面,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3]333。邓小平分析了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党和政府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任务:对于封建主义思想观念而言,“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3]335;对于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思想观念而言,“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3]336;在工作方式上,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把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肃清工作,与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工作结合起来[3]338。

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浓厚的小农经济观念、重农轻工轻商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观念,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许多人又产生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和产品经济观念、单纯的计划经济观念以及其他各种“左”的思想观念。人们以此建立起许多具体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制定许多具体经济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它们必然要暴露出种种弊端,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极大提高。邓小平在1985年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经济体制上的弊端,都是直接根源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左”的思想观念。他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证明,“左”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很慢[4]115。1992年他又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迈不开步子,不敢闯”,在思想观念上“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问题的症结与要害还是在于对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争论[4]372。为此,他总结了影响改革进程推进的主要思想障碍,既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4]375。这种“左”的思想观念及其相一致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认为旧的经济体制是好的,不能改革,搞改革开放就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就竭力反对改革,反对开放。

就科技体制与其他方面而言,体制上的弊端也都有着陈旧的错误思想观念作为其直接根源。例如,在科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知识无用论、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等错误思想观念,所以在科技体制上,就导致了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投入偏少,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少,对科技人员束缚多,对科技工作限制多等现象。

第二,就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而言,只有更新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人的观念现代化是推进改革的精神动力,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革除陈旧的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起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自觉、果断地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束缚,同时积极地、主动地、勇敢地建立起新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邓小平深谙这一道理,在指导改革过程中再三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倡导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概括了思想解放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3]141这就清楚地阐明了要进行改革,解放思想是关键,转变观念是先导,这是邓小平从正面直接肯定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在我国各类体制改革刚开始时,许多人的思想观念确实处于僵化的、半僵化的状态,因此改革之初的思想阻力很大,改革进程步履维艰。例如,有人担心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会影响集体经济,实践中多数人在观望、并不踊跃。为此,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能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3]143,那么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就没有任何希望了。正是这样,邓小平坚决抵制、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打破了各种“左”的习惯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有力推进了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正如邓小平概括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这几年来在政治、经济、组织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于我们在各条战线上取得显著成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3]364。在指导改革步步深入的过程中,邓小平也总是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尤其强调要进一步反对和克服“左”的思想观念。1987年,他一方面正面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成功的,总的情况是好的”[4]228,但另一方面也直接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想难以得到彻底纠正,在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动实践中“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习惯势力。“现在中国反对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有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4]228。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是要求全国上下进一步反“左”,进一步为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而扫除思想障碍。

第三,就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而言,在思想观念变革方面,邓小平认为主要变革下列主要内容:一是要克服本本主义,树立起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念;二是要破除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运动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树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三是要破除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观念,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四是破除科技知识无用论,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五是要破除封建主义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专制观念、特权观念,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六是破除封闭观念,树立开放观念;七是破除崇洋媚外观念,树立起自尊自强观念;八是破除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树立起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九是破除资产阶级派性和无政府主义思想,树立起无产阶级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十是破除小生产者的因循守旧思想,树立起敢闯敢“冒”,勇于创新的观念。

在思维方式转化方面,邓小平认为变革思想观念首先就要改变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决定于社会实践的、相对定型化的、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显现出来并指导社会实践,特别是日常生活的一种社会理性活动方面的思维样式与思维结构。在这种理性活动的思维样式、思维结构和思维过程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解水平、认识深度和广度得以体现,在本质上体现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以此为基础,思维主体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编织出符合社会需要、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精神产品,创造出主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感知环境”、“行为环境”和“世界图景”。思维方式,按照邓小平形象的说法,也就是“脑筋里的框子”或“思维框架”[3]411。邓小平认为应当变革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确立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我们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改变唯心、唯上、唯书的思维方式,确立唯实的思维方式;二是要改变静态的思维方式,确立动态的思维方式;三是要改变孤立封闭的思维方式,确立系统开放的思维方式;四是要改变机械思维方式,确立灵活思维方式。

在精神状态适应方面,邓小平强调全社会振奋起积极向上、进取、敢闯敢试的社会心态。社会的精神状态,也就是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呈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倾向、心理倾向与情感倾向。就社会而言,健康的社会心态,成为推动个人发展、促进民族与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这一心理状态逐渐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人的心理状态方面“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5]794。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就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了深刻分析,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2年邓小平继续强调主体的精神状态,提出改革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他总结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372。

二、邓小平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原则与实现路径

首先,邓小平强调思想观念变更要立足于改革实践的推动。观念的变革往往触及人们的灵魂,突破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一个突出标志,在人的观念现代化方面,就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促进、推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深刻转变,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改变社会意识,就必须从社会存在的变革入手,也就是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作为社会实践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在社会主义内部从变革旧的传统机制体制着手,在社会存在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造乃至取代了传统计划经济、自然或半自然的小农经济,从而主动改变了实践主体落后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人们自觉转变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社会意识随着发生改变,逐步树立起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治相吻合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状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性,见证了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转变的空前深刻性,彰显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先导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党和国家推进改革的各项新方针、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能够不断出台、确立并得以贯彻落实,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能够以立足中国而又放眼世界、尊重传统而又开拓未来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与整个民族、整个党、每一个体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的深刻转变密不可分的。

其次,邓小平概括了正确进行思想观念变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要抓住精髓,把握灵魂,敢字当头,闯字开路。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就能够内在的包含新情况的出现、新条件的产生、新任务新方针的提出、新观念的形成、新理论的概括,强调思想观念变革,只不过是要自觉地顺应这一客观必然的发展趋势罢了。二是抓基础,抓根本,抓重点。根据社会经济实际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进行思想观念变革,这是总的原则,但在具体变革更新过程中会有许多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正确进行思想观念变革、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邓小平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诸多重大的相互关系问题。三是在人的观念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战线的各个部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要紧密配合,共同努力,造成全社会范围的强大舆论,批判各种不利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四是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方法。邓小平对于四化建设、改革开放中的思想观念变革,总的要求是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判断是非的标准,并以此分清理论是非、观念正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待处理办法。

再次,邓小平明确了解决实现思想观念变革的途径。一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一以贯之地强调通过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思维方式。二是要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邓小平大力倡导学习科学知识,就是在全党全民中创造、培养先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土壤。三是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的智慧中吸取实现思想观念变革的养料。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强调在精神活动中也要走群众路线,也要依靠群众,要从群众中取得养料,这为破除陈旧错误的思想观念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三、邓小平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的时代主题与现实价值

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6]97。为此,我们重温邓小平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思想,就是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提供思想指导、资源借鉴与行动指南。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时代特征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始,一直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时代判断下,提出“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四个深刻变化”。在此过程中,我党形成了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科学论断,提出了“思想观念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重要命题。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化的步伐震动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引起社会意识的分化。在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情况面前,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某些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旧道德、旧模式受到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并开始发生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继续解放思想的要求,更凸显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7]。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变革的任务不但仍未完成,而且更为紧迫。目前理论与实践中均有人认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一个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现在都在讨论“后现代化(性)”与“反现代化”,再讨论这一论题已经不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也有人认为,我国现代化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再来讨论思想变革、观念更新,在实践上毫无意义。庆幸的是,邓小平早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12月25日就给予了明确回答:“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3]364他的这一思想为改革实践所证实,更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所继承和发展。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推进,切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人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时,提出了“两个决裂”的重要思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8]5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人们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三个有利于”这一判断标准;在探索改革的方法时,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4]367。就当今时代而言,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变革与变动,各种思想观念的多元与多变,交融与交锋,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与新挑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要以更大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9]127,其着眼点均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思想解放。这“三个进一步解放”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成为改革的目的与条件,其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思想解放的这一主题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解决,也就是由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及其趋势所必然提出来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的合理解决[10]116。这样,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念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而人的观念现代化作为主体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深度变迁,为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品德与价值观念从实然的思想存在向应然的社会要求转换提供了不竭动力,或者说在现时代,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已经成为继续解放思想的具体路径之一[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7]储著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人的观念现代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27-30.

[8]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储著斌.深化改革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互动性浅析[J].长江论坛,2014(4):8-13.

〔责任编辑:赵荣蔚〕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分析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理论中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研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