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昆、周巍峙:中国乐坛的双子星座

2015-02-13王建柱

音乐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白毛女

文/王建柱

王昆、周巍峙:中国乐坛的双子星座

文/王建柱

引 题

在中国文艺界,有一对闻名遐迩的伉俪,从艺70年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足迹与我们共和国的成长紧紧相连。他们就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老一代歌唱家王昆和中国文联原名誉主席、词作家周巍峙。不幸的是,他们夫妻二人相继于2014年9月和11月走完了人生之路,中国文艺界又失去了一对重量级人物。

人们不会忘记这两位值得尊敬的老艺术家在战争年代为夺取革命胜利做出的贡献;不会忘记他们在新中国建立后为繁荣、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的努力。他们用歌声做号角,摧垮了旧世界,迎来了新中国。他们的歌声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之中。

斯人已逝,歌声犹在,王昆、周巍峙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歌剧《白毛女》剧照

一、美满婚姻,歌声中结为同心伉俪

作家王蒙曾赞誉王昆是“革命的女儿”。因为“她的时代是革命与文艺联结得最光彩夺目的时代。她的嗓子用在了人民的抗日救国和革命事业当中”。

“我大概没唱过几首没有鲜明的革命语句的歌儿吧。”对这一点王昆深有感触。

提起王昆加入革命队伍,还要

从著名音乐家周巍峙说起。如果不是周巍峙独具慧眼,就没有今天的歌唱家王昆。

1939年4月,周巍峙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所在地河北唐县,当地的干部向他们介绍说这里有位12岁的女孩子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近闻名的“小歌手”。周巍峙决定听听这个“小歌手”的歌声。那一天,王昆走到台上,亮开歌喉唱了一曲《松花江上》。在热烈的掌声中,周巍峙也喜欢上了这棵好苗子,当即吸收王昆进入西北战地服务团。

后来,周巍峙调入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任助理员兼鲁艺文工团副团长。王昆则进入鲁艺学习声乐,后来又成为鲁艺文工团成员,这年王昆19岁。瘦骨伶仃,两个丫丫辫,看上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女娃子。当时,延安的秧歌扭得正火,延安的民歌也唱得正火,王昆很快就被西北高原那高亢的民间歌唱吸引住了。她跟着民间艺人唱秦腔、唱眉户、唱信天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兴奋。于是,桥儿沟的山坡上、莜麦地里、小河滩头便不时地响起了她银铃一般的歌声。

周巍峙从发现这个新秀开始,就对她有更多的注意。在才子林立的西战团中,细致周到的周巍峙渐渐走进了她的心中。爱情种子就这样悄悄地萌发了。

王昆演唱《农友歌》

那时除了行军打仗外,停下来就是创作和演出。王昆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的。王昆出生农村,对河北梆子和民歌既熟悉又喜欢。1945年,歌剧《白毛女》被搬上了舞台,王昆扮演喜儿。这出戏首先为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们演出,王昆由于表演出色从此一举成名。几十年后,当周巍峙谈起战争年代他们的爱情时,丝毫无“秘”可言。“就是对他慢慢认识,也就相爱喽。”有的同志说这是“伯乐推荐百灵嗓,歌声换来意中人”。他们是同心伉俪。

王昆、周巍峙延安时代

在革命岁月中,他们的结合没有花前月下,有的是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和各种慰问演出。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夫妻二人还是聚少离多。

演唱民歌是王昆一生热爱的事业。她用歌声将自己的艺术生命融入到了抗日救国的历史洪流当中。她说:“我一生都在秉承着自己的艺术信念,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教诲时刻牢记在心中。如果说自己总是意气风发,那大概是因为自己从未远离舞台,从未放弃过对艺术追求和信念。”

二、扮演喜儿:“我本来就是贫苦农民的女儿”

王昆的第一个艺术高峰是1945年在新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

提起《白毛女》,王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故事,是我自己当时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收集的。”原来,“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大型的新型歌剧。

当时周巍峙和许多专家都力推王昆扮演剧中的喜儿,一是因为她是贫苦农民的女儿,还有敌后游击区生活和斗争经历,而故事又是以她的家乡为背景,她从风土人情、年龄身份等方面都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另外她有一副好嗓子,十分高亢,能承担起剧中繁重的唱段任务。

“那个时候,嗓子不经常唱就难受。所以,走路也唱,打饭吃饭

也唱,到后来种西红柿的时候也唱,修飞机场的时候也唱。”她回忆说,“有一天,我感觉有一个人老跟着我,跟了好几天。后来才知道,那个人就是《白毛女》的曲作者张鲁。”

王昆(左二)等与周总理合影

1962年,周总理在观看歌剧《白毛女》后与王昆握手问候

在紧张的排练中,周巍峙不断给王昆以指导。《白毛女》作为献礼节目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推出。公演那一天,毛主席、朱总司令、参加七大的代表以及各解放区的首长几乎全来了。当时王昆有点紧张,周巍峙又一次鼓励她说:“你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今天这场战斗一定能打赢。”当“北风吹”的旋律奏响之后,王昆立即沉浸到悲惨的故事之中,凄婉的歌声像甘洌的山泉一样,婉转地流淌出来。“我们一边演,一边流泪,但是能否成功还没有把握。当时专门有人观察毛主席,结果发现,当喜儿获得解放,舞台上唱起了‘太阳出来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候,毛主席也落泪了。”演出结束后,中央首长一齐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当周恩来得知整个剧组只有王昆一个人因唱段太多才能享受到每场吃两个鸡蛋的待遇时,立即感慨万千地许愿:“同志们哪,你们真是太辛苦了!真

是对不住你们啊!将来我们有条件了,一定改善大家的生活!”

196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周年,王昆最后一次出演《白毛女》。那年她36岁。

从新歌剧《白毛女》到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农友歌》,王昆在作曲家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加强了湖南民歌的风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夸她的表演“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魄”,周总理也在多种场合赞叹地说:“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农友歌》呀!”王昆就是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歌唱。

青年王昆

三、培养一批歌手,推出一批作品

1982年,王昆被任命为东方歌舞团团长。在东方歌舞团时,她培养了远征、郑绪岚、朱明瑛、陈俊华、郭蓉、牟炫甫、索宝丽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今,这些演员已成为了我国歌坛享有盛名的优秀艺术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流行音乐遭到了很多激烈的批评,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王昆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宽广胸怀和一位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她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意识到歌唱艺术应该百花齐放。同时,她在出国访问中,也学会了用比较的眼光向外部世界学习。为此她大胆提出必须尽快具有“观众意识”、“市场意识”、“明星意识”。她强调,表演艺术必须紧贴观众新的审美需求。

唱了几十年革命歌曲的王昆,在流行歌曲刚刚还被很多人认为是“靡靡之音”的时候,就勇敢地站出来支持流行音乐的发展。她甚至对摇滚乐也给予了一定的表现空间。

“一些人说我是引进流行歌曲的罪魁祸首,对我非常不满意。我认为,用不了几年,群众就会把我这个帽子摘掉的。”

在她的大力促成下,1985年,东方歌舞团策划并推出了一台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节目。也就是在那次演出中,中国第一个摇滚歌星崔健演唱了一首《一无所有》。“崔健演唱的时候,我就坐在台子上。崔健唱‘难道你爱我一无所有’时,我看到有的同志退席了,也有人指责我说,你们陕北歌就是这么唱的吗?”王昆回答说:“我是把《一无所有》当成爱情歌来听的。‘你还很爱我,我一无所有还爱我’,这不是很好嘛!”“而且,这首歌的音乐非常好,很能打动我。所以,我就批准他唱了。”

“今天的歌手不必踩着我们的脚印走。”对于新事物,王昆没有“看到新人和新艺术就噘嘴歪鼻的习惯”。

作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昆获得过国家颁发的金质奖、巴基斯坦总统授予的“卓越明星”勋章,荣获我国首届“金唱片奖”,被誉为“德高望重的歌唱家”。夏衍高度评价王昆的歌声“朴实纯真、一片天籁”。茅盾1979年欣然为王昆赠诗:早岁歌喉动八方,延安儿女不寻常。新人旧鬼白毛女,陕西江南大垦荒。白骨妖精空施虐,丹心兰蕙自芬芳。若非粉碎奸帮四,安得余韵又绕梁。

四、歌坛“伯乐”,甘为人梯

对年轻人、对新兴艺术形式的呵护和培育,成就了如今王昆的桃李满天下。正如她对创新充满热情一样,她对那些寄托了创新希望的学生们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她的一位学生在《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王昆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我参加‘步步高杯’第六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决赛时,因为作品是我自己写的,配器编曲需要用钱,我能借的朋友都借过了,最后还是不够,于是便给王老师打电话。她问明情况后问我需要多少,我说一万差不多。她立刻说没事,你下午过来取吧。结果王老师把她三张工资存折都给了我。”像这样的关于师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她收学生从来不要钱,有时还要倒贴钱帮助她的学生。

歌唱家赵羚回忆王昆对她的培养时说:“王老师上了年纪后眼睛不好,但她每天还在坚持读各种期刊和报纸,把有些文章剪下来分类贴在本子上,上课时拿给我读。我当时真脸红了,觉得这本来应该是学生做的事情。课上,她经常给我们唱河北梆子、京韵大鼓,曲曲都惟妙惟肖。她开玩笑说,你既然觉得好听就赶紧学,看见地上丢了块金子,还不赶紧捡起来?她还常常强调,唱民歌必须要多学中国的传统戏曲、曲艺,那样唱出来的歌才有味道,才有中国音乐的魂。我想,正是这些积累,才令王昆老师的创新得心应手,她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传承下去。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到了耄耋之年还放不下,她曾感慨地说,哪怕把自己最后的生命搭在舞台上都愿意……”

本想2014年12月7日,王昆的学生和挚友将汇聚于北京,一场名为“把歌声留给未来”的音乐会计划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王昆要和成方圆、王二妮、才旦卓玛等自己的学生、朋友,将在演唱会上演唱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实在遗憾,王昆本人没能等到这一天。

五、周巍峙,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上个世纪50年代,一首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妇孺皆知,而它的曲作者是周巍峙却鲜为人知。

那是在1950年11月的一天,周巍峙与周扬等领导同志在田汉的办公室开会,他顺手拿起了一份《人民日报》,即被一篇通讯文章吸引住了。在这篇反映志愿军战斗生活的通讯里,周巍峙看到了战士们写的一首朴实有力的誓词,他十分喜欢。周巍峙回忆道:“里面‘雄赳赳,气昂昂’这两句词虽然短,但是挺顺口,也有气势。写的时候,

我自己就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一定是一个快步进行曲,唱的时候不能使雄赳赳拖拖拉拉,一定要让雄赳赳气昂昂地连贯下去,要有一往无前的气势!”在周巍峙的手稿上,这首歌最初的名字取自歌词的最后一句,叫《打败美国野心狼》。是前线的战士们把这首歌称为《志愿军战歌》,后来就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正是这首雄壮、有力的战歌鼓舞着战士们,以昂扬的斗志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如今,当年那份手稿仍安静地躺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

在周巍峙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历中,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是不能不提及的。

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15周年,文化部准备举办“北京音乐节”。7月下旬,周总理将周扬、张致祥、齐燕铭和周巍峙等人召集到中南海西花厅听取大家的汇报,周总理提议要排演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光辉历程的歌舞节目。

王昆饰演《白毛女》剧照

和9岁新徒同台共唱

周总理亲自点将,组成了以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为组长的13人领导小组。周巍峙是指挥小组的总指挥,负责具体创作和大量后勤保障工作。周巍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大歌舞第一稿提纲,并将其定名为《东方红》,全剧的构思、策划无不浸透着他的智慧、才华和心血。他具体筹划,从中央、地方、部队调集各类人才,指挥着有3000余人参加的演出队伍。在《东方红》的整个排练中,周巍峙堪称“大管家”。由于繁忙,他有一段时间索性就住在了办公室里。他回忆:“那段时间总是开会,业务我得管,政治工作我管,行政保障我管,每天我必须要和总理办公室联系一次。”

那时,周巍峙的爱人王昆也被选入了《东方红》剧组,她演唱的是一首表现湖南农民运动的新歌——《农友歌》。王昆回忆说:“我主动找到了湖南来的表演团体,学说学唱湖南话,琢磨着怎样把它唱出湖南味儿。”有一次,周巍峙陪同周总理到剧组观摩视察,周总理风趣地说:“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农友歌》。”这是对她保持民族特色又富有革命激情艺术表演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也说明了周巍峙的领导指挥有方。

就这样,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便排练完成了!1964年10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演。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周巍峙就坐在毛主席后排的位子上。

1982年,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又将搬上舞台。周巍峙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该剧创作演出领导小组组长的重任。阔别近20年,他再次披挂上阵,组织集中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词作家、舞美家进行创作,军队和地方近2000名文艺工作者集聚一堂。这部作品终于在国庆35周年之际诞生了,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邓小平同志1984年国庆节期间观看了首演后,评价说:“很好”。

六、新中国文艺的打杂工

曾经写出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组织排练、指挥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等众多作品的周巍峙,生前称自己只是文艺界中的一名“打杂工”,是一个业余音乐工作者。他吟诗自嘲:“来自贫寒户,混迹文苑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他感慨地说,这一辈子只是在1938年担任西战团歌咏组组长的几个月内,算是从事专业创作活动。让他更难以忘怀的是,当他想辞去领导职务而专门搞创作时,周总理笑着对他说:现在是人民当政,当家作主人,总要有人做官办事,人民的官,共产党员不能不当啊。我不是在长期当官吗?周总理在大庭广众之下又指着周巍峙说:“像他既懂业务,又能做行政领导的,还不好找啊。”并且幽默地对周巍峙说:“我是国家总理,管的工作很杂。你是艺术局局长,工作也是包罗万象,是艺术总理,你也姓周嘛。”

作为共产党员,周巍峙别无选择,时代规定了他的角色,历史赋予了他使命。

1977年以后,周巍峙在文化部的工作越来越繁重,从党组成员、副部长、党组书记到代部长,一干就是10年。1979年,他被任命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开始领导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周巍峙认为:“我们宣传中国是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什么可以证明呢?我当时提出,一个作曲家起码应该知道中国的民歌多少、民间戏曲多少。凡是伟大作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非常好的修养。所以我们要提供资料以供大家来研究这部分问题。”

最初,他们的工作室是从民歌入手,之后陆续启动了戏曲、民间故事、谚语等项目,为了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编纂,1984年组织协调这一工作的全国艺术科学家规划领导小组成立,组长是68岁的周巍峙。这份工作涉及人员数量众多,运作起来难度也比较大,根据周巍峙提供的数据显示,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统一规划后的文艺集成志书,共分10个部分。在资料库里存储着从全国各地收集上来的40多万首民歌的录音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经过核对、检验对谱、录音以及审查等关卡后才入库的。

从整体设计、筹集经费到组织出版,20多年来,周巍峙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各地,还经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审稿会、定稿会,使10部集成志书得以有计划、保质保量地出版。如今,这套以周巍峙为主编的集成志书已经基本完成出版,共298卷、500多册、5亿多字,这些卷书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散落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变为有文本可查的文化财富。它记录了不同时代民间文化的印迹,并将永远地传承下去。

周巍峙非常谦虚和幽默地把自己比作新中国文艺的打杂工,而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打杂工,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文艺作品中宝贵的文艺财富。

周巍峙堪称为中国文艺史上一道巍然峙立的长城。

(责任编辑 姜楠)

猜你喜欢

白毛女
“白毛女”姐姐
电影《白毛女》背后的故事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试论新版歌剧《白毛女》的继承与创新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浅析歌剧白毛女
艺术片《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属于中国的“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