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广播形态变化及其优势分析

2015-02-12刘淑霞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广播

刘淑霞

(天津市宝坻县广播电视台,天津 301800)

中国广播形态变化及其优势分析

刘淑霞

(天津市宝坻县广播电视台,天津 301800)

广播有声而无形。不过,广播虽然形态单一,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节目制作形态、主播形态、声音信号形态、稿件形态、接收形态、传播形态、互动形态和节目构成形态等八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它“伴随”性强,恰恰是其他媒体的短处,而这一特性也正是其生命力持久的原因所在。

广播形态;广播发展变化;伴随性

广播有声而无形,与其他媒体相比,显得手段单一,特别是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时代,广播是否具有优势?本文试进行一下归纳与梳理。

一、中国广播形态的巨大发展变化

笔者认为,中国的人民广播自1940年诞生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共发生了八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节目制作形态的变化

1.录播形态。即先录制再播出的广播形态。这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的形态。

2.直播形态。即不经过录制直接播出的节目形态。这主要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珠江经济台开播所开启的新一代直播(以主持人直播板块为标志)形态。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大大加快了广播的传播速度,降低了成本,并为提高新闻的传递速度,以及方便听众在直播过程中直接参与广播节目奠定了基础。

(二)主播形态的变化

任何广播节目都离不开“主播”。而如果按照广播节目中主播所呈现出的语言状态来研究节目形态的话,可以看到发生如下变化。

1.播报形态。这是一种完全按照稿子“念”或“播”的形态。是新闻节目中常有的节目形态,也是广播中最原始、最基本的节目形态。该形态又可具体细分为“单声(只有男声或只有女声)播报形态”和“双声(男女对播)播报形态”。这种形态的广播节目,主播需严格地按照稿子念,因此其主要任务是理解稿件内容,准确表达稿件内容,而脱稿发挥的余地很小。

2.主持形态。这是一种主播可以脱稿,对广播节目内容有一定自己主张的节目形态。具体也可以分为单声主持形态,或双声主持(对播)形态。这样的节目形态给人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因此显得更平易近人,更贴近听众。

3.串联形态。这是综艺节目(音乐、曲艺等)常有的节目形态,即通过主播对文艺节目的介绍,将文艺节目串联起来。这也是文艺广播节目的基本形态和常用形态。也可以分为“单声串联形态”和“双声串联形态”。这种形态的广播节目,主播的任务就像舞台上的报幕员一样,担负着推介每一个文艺节目的责任。因此,在这类广播节目中,主播要担负着一个对所推介内容非常知情和比较内行的角色。

4.谈话形态。这是一种主持人和被访嘉宾之间(通常是“一对一”形式或“一对多”形式)以问答或讨论形式出现的节目形态。这样的节目形态,很像是聊天,但又不是普通的聊天,而是要在聊天中给听众以丰富的信息或思想的启迪。

5.演播形态。这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节目形态。如小说连续播讲或广播剧,这样的节目中,主播会模仿一些人或物,因此在“播”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演”的元素。

珠江经济台诞生之后,广播形态逐渐由“播”转变为“说”。这一演变的重要意义:由过去的高高在上,只讲阶级性,注重宣传教育而忽视情感与人情,转变为讲人性,注重人际交流,即由俯视转变为平视。这是广播视角的重要改变。

(三)广播声音信号的变化

1.模拟信号形态。这是一种传统的广播信号,包括传统磁带录制的信号、中波信号等,声音质量不高。

2.数字信号形态。这是电脑技术普及后采用的广播信号,包括数字录音技术、数字广播等,声音质量很高。

20世纪末,广播数字工艺系统的采用,使得录音技术有了本质的转变和提高。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广播的声音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广播稿件形态的变化

1.文字报道形态。在录音技术不成熟的时代,广播节目或广播新闻只能是单纯地念文字稿的形式。

2.音响报道形态。在数字技术和直播技术十分成熟的当代,广播节目或广播新闻或采取录音音响,或采用直播音响,已进入音响报道时代。

随着上世纪60年代广播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上世纪末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广播人对广播音响认识的不断深入,广播新闻与广播节目中音响的使用不断丰富,出现了质的飞跃。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广播的新闻报道以及广播节目,其现场感和可听性大幅提高。

(五)广播接收形态的变化

1.普通收音机接收形态。这是广播接收的传统形态,也曾经是唯一接收形态。但现在完全打破了。

2.数字收音机接收形态。即采用数字发射、数字收音机接收数字广播。

3.网上接收形态(网络广播形态)。在网上收听实时广播,或收听广播节目的回放。网络广播的回放形态,使广播节目可在网上存储和长久留存,便于听众选择收听和重复收听,弥补了传统广播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缺陷。

4.手机接收形态(手机广播形态)。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依托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二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

5.电话拨打收听形态。这是一种“订餐式”的收听形态。听众使用固定电话或手机,拨打一个专门的号码,即可自由选择,或自在聆听实时接入的无线广播节目,或点播收听历史节目,或收听订制好的广播节目,并且可以在线参与电台互动节目等。这种形式,实现了广播和电信系统的整合,使广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与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广播如虎添翼。事实证明,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广播并没有被强大的互联网所击倒,而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扩大了广播的覆盖面,甚至改变了广播的运作方式。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广播能够利用一切时机发展和拓展自己。

(六)广播传播形态的变化

1.“广众”传播形态。即面向广大听众的传播形态。

2.“小众”传播形态。即面向小部分听众的传播形态。如:随行广播。这是利用独立的车载播出系统、调频发射系统、监控系统,采用点对点随行服务的一种新的广播形态,适用于旅游服务、会议服务的一种小范围广播形态,成为近年来进行小众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说明广播具有极强的服务性和灵活性。

(七)广播互动形态的变化

1.单听形态。这样的广播节目只能听而无法参与,呈现出一种单向传播形态。

2.互动形态。这样的广播节目不仅可以听,更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微博以及网上论坛等进行参与,呈现出一种双向传播的互动形态。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变广播单向传播为双向沟通,从而激发和调动了听众参与广播的积极性。

(八)广播节目构成形态的变化

1.综合广播节目形态——将不同内容的节目分时段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节目形态。

2.系列广播节目形态——广播频率分工细化、专业化,广播变窄播,听众指向性增强。

3.规格化广播形态——即Format Radio。相对于Block Programming Radio(分块式广播,即分成节目的广播),这样的广播节目形态采取同一广播形式,即一个广播频率只滚动播出同一类节目内容。如新闻、气象、音乐每20分钟滚动播出一次。听众随时打开广播,都可以听到最新的新闻与天气,不在需要凭借广播节目时间表。

系列化广播和规格化广播均兴起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这是当时美国电视业兴起和开车族大幅兴起之后,广播所采取的一种有极强针对性的分众策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系列化广播的开始,广播开始朝着系列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而2002年央广二套由文艺台向“音乐之声”的华丽转身,以及之后央广国际、央广财经以滚动播出的方式出现,则标志着我国规格化广播的诞生。

该形态演变的重要意义:说明中国在逐渐进入“车轮”社会之后,广播又一次实现了转身,又一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二、研究广播形态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广播只能听而不能看,而电视既能“听”也能“看”。因此,相对于电视的“影像+声音”形态,广播单一的“声音形态”无疑是个很大的劣势。于是,很多学者与研究者对广播不屑一顾,尤其是在高校,广播已成了有名而无实的一门课程,而广播人也早已习惯了门可罗雀。

然而现实却出乎人们的预料:面对网络媒体的巨大挑战,人们惊奇地发现,陆陆续续倒下的竟没有一个是广播。

2012年12月7号,《德国金融时报》出版了最后一期,从此,该报纸质版被永久定格,成为历史。

时隔仅23天,2012年12月31日,读者们在报亭里买到了最后一期美国《新闻周刊》。这一天也成为全美最知名杂志之一纸质版的终结日。

传媒大亨默多克在21世纪初就曾预言:报业会在40年后消亡。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美国电脑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也预言:报纸将很快消亡。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则更明确地认为:大约在2030年~2035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虽然专家们预言的时间还未到来,但非常不幸的是,从全球来看,纸媒体的第一、二张骨牌已经开始倒下。这是否意味着,纸质媒体寿终正寝的时代已提前到来?

此时,全球的报人恐怕都会心惊肉跳,深感朝不保夕,日子难熬;而早已背负“弱势媒体”称呼和习惯于门庭冷落的广播人,在看到纸媒体迅速老去之时,表面上似乎波澜不惊,但心中难免会有一丝兔死狐悲的感伤,而私下偷着乐的似乎只有电视人。

纸媒为何会倒下?当人们静心细想,不禁发现:在当今时代,无论哪一种媒体,若其功能可全被互联网所替代,那么其注定会变成弱势媒体,甚至消亡。

若依据这一定论来观察,显然,报纸的全部功能网络均具备。而且,报纸非印刷不能与读者见面,以及受报纸版面限制,无法做到海量信息等等,这些致命弱点,均注定其必定败给网络。

那么广播呢?广播的传播形态单一,而且,互联网也兼具“听”的功能,因此广播的命运也似乎颇为不妙。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中只有电视媒体有骄傲的资本,因为只有电视媒体兼具“看”与“听”两种传播手段,似乎能与网络一争高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表面上看,电视兼具“看”与“听”两种传播方式,似乎与网络的传播手段一样,从而具备了与网络分庭抗礼的资格。然而,网络所具备的海量储存、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以及可以自主点播、自主发表和极其“草根”的优势是电视所不具备的。而反过来说,电视所具备的一切优势,网络均具备。

这样,问题便悄悄产生了。人们发现:不仅电视媒体所具备的一切传播方式以及传播优势,网络都具备,而且即便是“高清晰电视”和“交互式电视技术”的出现,也未见得能完全扭转电视的颓势,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也一定会朝着高清晰的方向发展,其交互式性能也必将会进一步拓展,而且,网络所具备而电视无法具备的信息量大、多媒体传播以及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自媒体优势无疑也都是电视的死穴。于是,结论恐怕也同样不幸:电视媒体也同样有可能被网络媒体所取代,或者,也终将会沦为“弱势媒体”。

事实似乎也正在印证着这一点:据2012年5月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北京市民的电视开机率已由以往的70%锐减到30%,很多电视机已成为客厅的摆设(注:孙聪颖《电视时代消亡?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降至30%》——北京商报2012.5.16.)。而照此速度发展下去,电视媒体的前途究竟如何,的确值得担忧。

再来分析一下广播。毫无疑问,广播只有“听”一条途径。而以“声音”为传播形态的,电视、网络都具备,而且,网络的海量储存、自由点播等等,也同样是广播的死穴。

然而,倘若仔细分析一下广播的媒体形态,人们会发现,其实,软弱的广播竟有一个优势是网络和电视并不强势的,即:广播的“伴随性”。

必须指出的是,广播所具有的“伴随特性”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非常遗憾的是,所有研究者均未将其上升到足以与互联网相抗衡的高度!

尽管说电视、互联网络均具有“听”的方式,即都具有一定的伴随性,但必须看到:网络与电视的伴随性是有限的。而广播的伴随性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在伴随状态下(即人们必须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的状态下,如开车、做家务和摆摊做生意等)最适宜人们无障碍接受信息的,唯有广播(广播的便捷、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姑且不论)!

事实也已经证明,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经常处于伴随收听状态的人正在不断增加(车轮社会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广播所特有的这种伴随特性,已经在媒体竞争中逐步显现出其优势来。

英国广播公司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曾经说过:“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

而通过前面的梳理与归纳已经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广播形态单一,但绝不短命。面对互联网的强势,广播必定会扬长避短,不断改变自己,从而始终伴随着人类,直到走向美好的未来!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Form of China’s Broadcast and Its Advantages

LIU Shu-xia

(TianjinBaodiCountyBroadcastStation,Tianjin, 301800)

Broadcast has sound but no form. Although broadcast has a single form, it has a big change on the eight forms of programming, announcers, aural signal, scripts, receiving, transmission, interaction, program construction. Broadcast has the advantage of strong concomitant while other media don’t have. It is surely be the reason why broadcast has a lasting vitality.

form of broadcast; change of broadcast development; concomitant

2014-10-30

刘淑霞(1964-),女,天津人,现为宝坻广播电视台广播部主任,主任播音员,从事采编和播音主持工作。

G220

A

1673-582X(2015)04-0125-04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广播
少儿广播节目未来发展之我见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广播节目的版权管理现状与保护措施
浅谈广播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需求
理财类广播节目“真人秀”的表现方式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