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历代名画述略

2015-02-12周郢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纸本泰山

周郢

(泰山学院 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泰山历代名画述略

周郢

(泰山学院 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美术界多称古代泰山题材画作极少,实则不然,今经资料查证,发现历代画家的泰山画作十分丰富。从六朝到清代,有图流传或有目可查的泰山题材画作,不下百幅,其中不乏名家佳作。兹以时代为序加以综述。除著录画作外,兼及画家在泰山的艺术活动、画作内容、后世评价等。

泰山;历代画家;泰山画作

泰山的奇山异水,吸引了众多画家的目光,丹青挥洒,创作了大量的泰山题材画作,今试以时代(六朝至清代)为序,对此加以综述。所举“泰山名画”专指泰山山水画(纸本、绢本),不包括封禅图、泰山神祇图及版画、壁画、石刻画等。除著录画作外,兼对画家在泰山的艺术活动、画作内容、后世评价等简要介绍。

一、晋唐至宋元时期的泰山画作

美术史家一般认为,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而六朝时期则是山水画的真正起点。泰山题材画作的兴起与此同步。目前所知最早的泰山图是六朝夏侯瞻与陆探微之作。东晋画家夏侯瞻,所绘《东岳图》为《天下名山图》之一,图绘泰山万壑层云、苍松碧涧之景象。上有后人题签称:“晋夏侯瞻《东岳图》:泰山属临淄泰州,即东岳也。一曰天孙,一曰岱宗,高四十里馀。其古迹曰封禅台,曰五大夫松;其祠曰青帝,曰碧霞;其峰曰日观,鸡鸣可见日出。绝顶有石表,云秦时无字碑。”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南朝宋宫廷画家陆探微尝绘《五岳图》,绢本。依序分画西华、北恒、东泰、南衡、中嵩山川,缀以秋景红叶、高士对语、携琴访友等。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研究者指出:“陆探微在《五岳图》中,釆用湿笔重墨,充分表现出五岳的凝重和山林的润泽,获得润媚的效果,山形随势对应变动转换,赋予五岳不同面貌,正是张彦远所称‘气脉通连’的一笔画效应。”[3]这两幅图画的真伪目前均存争议。不过即便为后人托名仿作,亦说明当时有六朝画家曾绘泰山的传闻。

唐五代时期,以泰山山水图开始较多出现。王维开元十年(722)在济州司仓参军任,登岱,绘《泰岱秦松》图。清人恽格(寿平)《南田画跋》“王右丞”条云:“泰岱秦松,王右丞曾有此图。右丞曰:‘秦换而松不换。’盖自矜其画耳?”[4]今知五大夫松图,以王作为最早。又同时之名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李思训画有《泰山图》,南宋赵伯驹曾摹绘此图。明人徐幼文称:“李、赵之笔,超出寻常万万也。”[5]

五代时画家关仝有《侧作泰山图》,宋人董逌《广川画跋》称:“吾尝背泰山而西之,导灵岩而东向则虽与蹈其背脊,可以坐而察之。关仝于画,其有见于此,则亦何必举墨索而游乎?”[6]又据明人董其昌称:南唐画家董源尝绘《泰山图》。清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云:“董思翁仿北苑水墨山水立轴,绫本,无上神品。山止两大开,合大树四五株,互相宾主。自题曰:‘因观松陵吴宪副所藏北苑《泰山图》,聊以拟之。丙戌(1586)三月董玄宰题。’此幅笔力雄奇浑厚。一无纤弱态度,而非时下画史所可摹拟。”[7]

宋人泰山图见于著录者有萧照与赵伯驹之作。萧照尤擅异松怪石,苍莽葱郁,酷似李唐。清初王毓贤《绘事备考》著录其有《岳祠汉柏图》,或是画岱庙汉柏之作[8]。赵伯驹绘有《岱岳听瀑图》立轴,设色纸本。款识:“千里赵伯驹制。”

元代泰山图有赵孟頫、柯九思之作。赵孟頫绘画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今传其署款之《竹溪六逸》镜心,题识:“竹溪六逸。子昂。”柯九思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寿高秦松》图为手卷,设色绢本,绘泰山大夫松姿。款识:“至正四年(1344)五月十日敬仲柯九思。”系近代汪士元旧藏。

二、明代泰山画作

(一)王蒙与泰山画风的开启

元明之际画家王蒙早年便曾北游泰山,其《登泰山》诗序云:“余过奉高,谒岳祠,见郝伯常泰山三诗刻于庑下。明日,登日观峰,下瞰沧海,尘世苍茫,青、徐在衽席间耳。”王蒙此番壮游,对其绘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康熙山水画家汪文柏《见泰山二首》自注:“《画苑》(当指明王世贞《王氏画苑》)记王叔明见泰山石理,因悟皴法,一生所画皆泰山也。”清末画家林纾《登泰山记》亦论及此:“过傲来峰下,觉夜来突兀吾舆外者是也。律以皴法,类黄鹤山樵,细纹麻起,回复窅窱。发其秘者黄鹤,嗣其传者石谷(王翚)、墨井(吴历)也。”当代史学巨擘,同时也是书画名家的赵俪生先生对此更有极深刻的领会,其称:“黄鹤山樵的山水画的特征,是以泰山为模特儿,与江南山水之湿润润水凌凌者不同;北方较干燥,山皮上长一层毛绒绒的草,故黄鹤山樵的山水每表现为毛绒绒的。此不用湿笔,不显水晕,而用干笔焦墨或宿墨画之,画毕稍加水皴而已。此点是很精致的一个内容。”[9]泰山不啻成为王蒙绘画的灵感源头。因此,当元明易代,王蒙出任泰安知州,至泰安后“朝夕画泰山作画”,并与同僚、时任济南府经历的吴中画家陈汝言结为画友。今见王蒙绘《煮茶图》上“黄鹤山中人为惟允画”的题款,正是二人丹青交谊的印证。王陈的密切交游,促成两人合作了一幅泰山巨制,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岱宗密雪图》。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记述:“王叔明洪武初为泰安知州。泰安厅事后有楼三间,正对泰山。叔明张绢素于壁,每兴至即着笔,凡三年而成,傅色都了。时陈惟允为济南经历,与叔明俱妙于画,且相契厚。一日胥会,值大雪,山景愈妙。叔明谓惟允曰:‘改此画为雪景如何?’惟允沉思良久,曰:‘我得之矣。’为小弓夹粉笔,张满弹之,粉落绢上,俨如飞舞之势。皆相顾以为神奇。叔明就题其上曰《岱宗密雪图》。”[10]《岱宗密雪图》除去陈汝言独创的雪景设色外,其图尤具之特异处,是描摹泰山之奇峰峻石景象,摄魄传神,取象逼真,大不同于昔人悬想虚构之笔。因此时人徐有贞作过如下评说:“予昔登泰山,是以知斯图之妙,诸君未尝登,其妙处不尽知也。”清乾隆《泰安县志》记王蒙在泰安任上,“公馀与士大夫饮酒赋诗,临池染翰,一时盛事”。这时的泰山画坛,不仅有领军人物王蒙,还有源自泰山的独特画法,有重要画家(陈汝言)加盟,有代表画作(《岱宗密雪图》)问世,甚至还有众多的地方士人参与“临池染翰”,“泰山画风”实已开启。但朱元璋文化专制政策与对文士的残酷屠杀,导致王蒙与陈汝言这两位画坛巨子双双遇害,“泰山画风”遂传之未广,只留下后世登岱者面对山水胜迹发出“画岂王蒙得”(汪文柏《见泰山二首》)的无尽感叹!

明初继承王蒙画风者为王绂。永乐八年(1410)所绘《岱岳春云图》,属王绂晚年集大成之作。其图系纸本长幅水墨山水。清鉴藏家安岐《墨缘汇观录》“名画续录”中著录:“岱岳春云图,纸本长幅,类叔明,有楷书自题。”图绘泰山春景,近景系一老者拄着杖彳亍于石桥,又一人于茅屋内端坐,恬适悠然。中景沙渚芦草,远景云山屹立,意境悠远[11]。

(二)“吴门画派”的泰山画作

明中叶以后,“吴门派”文人画崛起于画坛,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众多大师引领一代画风。“吴门派”画家在泰山有较多创作活动。

吴派开山沈周绘有多幅泰山图。弘治十一年(1498)二月,沈周绘《乾坤四大景图》。[12]四景分别为庐山泉、泰山松、黄鹤楼、峨眉雪。同年又有《大夫松图卷》,为贺前应天巡抚王恕八十寿辰而作[13]。此前后又有《泰山乔松》立轴,纸本设色。图上有沈周题识:“秀色参天若可飨,长松落落夏犹寒,寻僊漫学嵇中散,箕踞天门尽日看。右泰山乔松,沈周。”弘治十六年(1503)三月,沈周从友人吴宽北上,独登泰山,绘《日观峰观日出》图。据著录云:“右峰势甚峻整,苍松白云,俱带晓气,峰外海波澒洞无涯,与红霞相接。山上观日者五人,扪碑者二人,山下茅店十馀间。道中有执炬者,提灯者,担榼者,引行者,策杖者,店中亦有坐话者,仿佛日将出未出时也。题作十行,下用红文‘石田’二字印。”[14](或谓此图所记年月与沈周、吴宽生平不合,不足凭信。)[15]

吴派中坚文征明也有泰山图之作。嘉靖元年(1522)吏部尚书石珤奉旨致祭泰山,同官延人绘《泰山图》以赠珤。《泰山图》为书画合璧,画面右部位是泰山主峰,谷道盘曲遥达峦巅,松柏叠翠,楼阁隐现。山下有村落民屋、田亩阡陌。画外上端是资政大夫实录副总裁前翰林学士毛澄楷书题序,两侧为阁臣杨廷和、毛纪、蒋冕和费宏的行书题诗;下部是三十六位同僚所题诗跋。此图传出文征明之手。有关专家曾对绘者进行考证,确定为文征明之作。明高濂《遵生八笺》称:“画院进呈卷轴,皆有大名家,俱不落款。”文征明作画时,并题诸官地位显赫,故谦不署名。[16]

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吴门三家”的王宠,尝有泰山之游,作《泰山图》轴传世[17]。叶澄亦有《泰山图》轴,绢本,水墨淡设色。山石结构严谨,皴法笔致细腻,墨色变化微妙,山体具阴阳向背之貌。图上篆书题“泰山图”字[18]。钱榖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八月,绘泰山图扇面。题识云:“高阳丈以所书太白《泰山诗》,令作泰山图,奉寄东原先生者,但高阳翰墨独步当代,以予拙劣岂堪作配哉,抑又不敢违命,勉强执笔,汗恧无已,东原见之,当不以点污为罪,可也。甲寅八月朔日记。彭城钱榖。”[19]谢时臣工山水,嘉靖三十九年(1560)作《泰山松嶂图》,钤印“嘉靖庚申七十有四”[20]。时臣又有《泰山松图》轴绢本,水墨淡彩。后流于美国[21]。吴门画派之后学盛茂烨亦有《泰山松图》,图为立轴,纸本。画作造型古朴,空间紧密曲折,松枝交错,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松下高士位置突兀,画中山峦的披麻皴,远宗董源、巨然,风格独异[22]。

另外吴派晚期代表画家宋旭、陈裸、陈焕、张复都曾画过五大夫松。宋旭《岱麓秦封》图为立轴,绢本设色,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绘,题称:“岱麓秦封。万历乙巳(1605)初冬,八十一翁宋旭写。”陈裸万历三十六年(1608)绘《岱岳秦官扇》[23]。陈焕万历四十年(1612)春作《泰岱乔松图轴》,绢本设色,题称:“泰岱乔松。壬子春日陈焕写。”[24]张复有《大夫松图》[25],又天启元年(1621)绘《泰岱春云图》,镜心设色绢本,题识:“辛酉(1621)春日,中条山人张复写。”。

吴门画派以外的画家较少有泰山图传世,仅知以下数家:吕棠有《泰山春云图》,蓝瑛有《泰岱崇秀图》[27],范景文有《五大夫松图》[28],张成龙有《泰山乔岳》,恽向有《五松图》。

三、清代泰山画作

(一)清前期各画派的泰山图绘

清初画坛中遗民派之萧云从,自我派之梅清,仿古派之王原祁、王翚等人均有泰山画作传世。

梅清有“黄山派”巨子之誉。康熙八年(1669)四月登泰山,绘《泰山图》赠其表侄孙蔡晓原,系以诗云:“我写长松堪十丈,但恨幅短毫难放。……岱宗大夫为吾师,凌霄立岳始称奇,雷霆风雨相追随。”[29]

王原祁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康熙三十四年(1695)绘《泰岱图轴》。现代画家黄君璧评此图云:“麓台(王原祁)作品留存甚伙,此《泰岱图》为其生平至佳之作,绵密得宜,酣畅淋漓,大气磅礡,善于用墨,精于用笔,渴笔尤妙,在皴法上极尽苍莽之致。”[30]原祁又绘有《东岳泰山轴》,为纸本浅降山水,画中山石苍莽,气味淳厚,皴擦渲染尤见功力[31]。

王翚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绘《泰岳松风图轴》。立轴,纸本设色。此图系为举荐其主绘《南巡图》的宋骏业四十初度所作。图中千岩万壑,丛林葱郁,流泉奔涌,楼阁掩映,行旅驱马于乱峰之间。自识云:“泰岳松风。巨然有此图,峰峦树石,笔法严重,不用细皱,全是摹仿董源,其郁然深秀,具有太古之色,不以姿致取妍,愈见昔人构思精密,非后学所能拟议也。壬申夏五写,正坚翁亢生(宋骏业)时值四十初度,并申九如之祝,虞山王翚。”[32]又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月,有《泰山春雨图》(册页,金笺水墨)[33];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又绘《泰岱晴云图轴》(绢本),皆为王翚山水画代表作。[34]

“四王”之中王原祁传人黄鼎,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绘《泰岱览胜图》。绘山谷飞瀑景观,有题跋[35]。康熙五十六年(1717)夏,又作《造化神秀册》册页(十开),其七为《泰岱晴云》。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尝作《罗浮泰岱图轴》,自云“剪取罗浮老人峰、泰岱苍松”以为友人寿。[36]

另与王翚等齐名之吴历,摹古而不拘囿古人,间采西法,自创新意。雍正八年(1730)九月绘《泰岱记游图》手卷(水墨纸本)。题识称:“余游泰岱,处处皆荒寒之色,绝似陆天游、赵善长,今思之不能重游,写此以志昔者。庚戌(1730)秋九月上澣,墨井道人吴历并识。”引首题:“泰山一角。道光乙巳(1845)春王正月,古真州蘅衫程荃题。”尾有诸藏家题跋,其一云:“山水一门,能随笔点染,而得墨外之趣者,斯为上品。墨井道人竟能到此地步,其资性颖异之所致邪?此卷乃仿陆天游、赵善长,深得其趣,诚为希世之珍,后之览者,当别具眼光视之。茮堂朱为弼拜观并志。”

吴派入清仍十分活跃。张宏善画山水,笔力峭拔,有元人古意。近代张謇《题张君度(宏)泰山松色图》称:“张度君,一字鹤涧,故署画亦称鹤涧老人。清初人,《画史》称其山水不减元人,传者独鲜,得者尤珍之。”[37]张宏顺治四年(1647)绘《泰山松色图轴》。图为纸本,墨笔,写数株挺立云端之苍松,用笔粗放,墨色层次丰富,为吴门画派中翘楚之作。

袁尚统善画山水、人物,尝绘《泰山松色图轴》。图为纸本设色,立轴。其图中一山高耸,万松浓翠,禅宇半露,石台松下有三老者坐对啜茗。笔老墨苍,气势不凡。图右上自题云:“泰山松色,仿梅道人(倪瓒)笔。袁尚统。”[38]

清初其他画派画家创作泰山图者有:王槩有《泰岱乔松图》[39],李颖有《岱岳蒸云图》,陈维邦有《十二真图·泰山观日》[40]。

(二)扬州画派的泰山画作

“扬州画派”组成者为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的革新派画家,代表人物为“扬州八怪”(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中,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八人。曾被后人列入“八怪”的,还有边寿民、高凤翰、杨法、李葂、闵贞、华喦、陈撰等)。“扬州八怪”中多位画家与泰山有着丹青因缘。

华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登泰山,后于雍正八年(1730)八月绘《泰岱云海图轴》卷轴(今藏江苏常州市博物馆),后又绘《泰岱云海图扇》。于《泰岱云海图轴》题记称:“客言丁甫羽有《黄山云海图》,恽南田(寿平)有《天目云海图》。然黄山奇险,天目幽奥,云岚聚合,变态无常,而两君各运机抒,皆能掇其秘趣。余曩时客游泰山,见云出莲花、日观两峰之间。其始也,或如龙如马、如凤翔鹏起,盖旋车翻,似若篷篷有声。须臾,弥空叠浪,汪洋海矣。今拟丁、恽二子所画之云海与余所观之云海,三者当有别焉。予独何观乎?排胸中浩荡之气,一洗山灵面目也哉!庚戌八月三日并题。”[41]此画是华嵒大写意山水的代表作,整幅画形凝神溢,外动内静,凡中具奇。

高凤翰康熙六十年(1721)绘《泰岱秦碑》册页后又绘有《五岳图》[42]。

李鳣喜画松,雍正十三年(1735)尝以泰山五大夫松为题材,绘《五松图》。后多次绘过同题之图,今可见者多达十二幅,构图不同,立意一致。其乾隆七年(1742)图跋称:“五大夫秦时官名,始皇登泰山封五大夫松是一株,非五松也。后人相沿为五松,天下事难于穷究,大率类此。”[43]李鱓乾隆七年(1742)二月自济南返滕县客寓,过泰安。所绘《杂画册》,分别绘于弯(万)德、崮山、泰安旅次。[44]

郑燮乾隆十三年(1748)从高宗登泰山,奉诏作画,居岱顶四十馀日。因此自号“乾隆东封书画史”。惟泰山图未见流传。

“扬州画派”中与泰山关系最密、作品尤多者当推罗聘。罗聘一生中曾三绘岱宗图——乾隆三十八年(1773)闰三月,其北上京师时,尝为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作《登岱图》,卷端题款称:“癸巳,应荆圃司宪大人命,扬州罗聘画于独往园之石鼓山房。”李晓廷等在《花之寺僧:罗聘传》一书中鉴赏其图:“整幅画用青绿淡赭为主调,庄重和谐。其间山石突兀,绝谷幽深,林木苍翠,山道逶迤。更兼房舍俨然,人物动态准确生动。整幅画气势磅礴,布局宏大,细节处严谨精当。”[45]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罗聘应泰安知府朱孝纯之邀至泰安,留住三月,三登岱巅,叹为平生之奇遇。绘制《登岱图》长卷及小幅景图多幅,传世有《雨中泰山图卷》,纸本,朱孝纯、钱泳为之题跋[46]。后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为友人邓琰(字石如)绘《邓石如登岱图》轴。图为纸本,墨笔,左下款识“扬州罗聘写”。图取日观峰顶一角,悬崖之下,云烟缭绕,画中之人身临绝巘,思绪万千。用笔挥洒,淡墨皴染中用浓墨点苔,流云与乱岩相映衬,使山峰具有动势。画中人物刻画精细,突出其气韵和心境,表现了画家凝练的绘画技艺[47]。为罗氏晚年力作。

与扬州画派关系密切的朱孝纯,乾隆时任泰安知府,亦工书画,《随园诗话》称其“作泰山全图”,蟠郁苍浑,不愧家风。乾隆四十年(1775),在岱庙立《泰山赞碑》,并于碑阴附刊所绘泰山图,生动逼真。又有《朝阳山洞图》,款称:“臣朱孝纯指头恭绘。”盖进呈皇帝之作(今藏法源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48]。又尝为友人姚鼐作《泰山观日图》[49]。

(三)乾隆帝及其宫廷画家的泰山画作

乾隆帝多次登临泰山,曾亲铺彩缣,留下泰山图画。当时有众多画家供奉于宫廷,乾隆一朝尤盛。其中唐岱、程志道、金廷标等都曾绘制过泰山题材作品。有的画家虽非供奉画苑,但其泰山图绘曾获“御览御题”,亦并叙录于此节中。

乾隆帝乾隆二十七年(1762)登泰山后,绘《御制汉柏图》,勒碑于岱庙汉柏院中。附带提及,高宗绘“汉柏图”碑今已漫漶,而清宫旧藏《缂丝乾隆御笔汉柏图轴》尚完好保存[50]。乾隆帝驻跸灵岩寺时,还绘有《朗公石图》与《摩顶松图》。

宗室弘旿工书、画,以三绝称,画师董邦达,论者称其“山水得董、黄之妙谛”。绘有《岱岩标胜》[51]、《岱岩齐寿图》(《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故宫博物院藏)[52]。

唐岱以画艺祗候内廷。乾隆十年(1745)绘《泰岳苍松图》镜心。题识称:“泰岳苍松。乾隆十年初夏,拟王叔明(蒙)。唐岱敬画。时年七十有三。”图绘南天门下,万松丛翠,重岩叠壑,危磴盘旋,云蒸霞蔚,气象雄阔。笔多黄公望法脉,为唐氏晚作中之精者[53]。

金廷标入内廷供奉,其写意秋果及人物图,皆得乾隆帝题咏。所绘《竹溪六逸图》两轴,画面各不相同。其一轴绘修竹红叶间,逸士六人游憩其间。中有三者坐石执酒猜拳,馀三人或袒衣濯足,或抚竹独立,或负手赏泉。石旁又有二童侧持壶睨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轴绘翠竹丛林、峻岭清溪间,有白衣客倚涧濯足,黄衫客竹林之中展卷读画,馀四者或对弈、或观棋[54]。清宣统帝出宫时携出而流散东北,现为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收藏。

李世倬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各臻其妙。乾隆十二年(1747)九月,世倬官太常寺卿,奉旨办理孔庙礼器,并祭泰山,暇中作《对松山图》。图绘苍松夹嶂,石磴盘曲,山舆数乘,攀跻层峦中。幅左有世倬自题一行:“青壁双起,盘道中旋,石齿树生,云衣晴见,当泰岱之半,景为最奇。”世倬归朝后进呈内府,乾隆帝御题其上:“景行积悃望宫墙,视礼先期命太常。讵为嘉陵驰去传,却携泰岳入归装。天关虎豹常严肃,松磴虬龙镇郁苍。便是明年登眺处,好教云日仰仁皇。”[55]后世倬复作《泰岱松山图轴》,写对松山景色,其上有绘者自题:“忆泰岱对松山,写此。”此画为立轴,纸本,水墨。图中巨松林立,枝干错落有致。有二老者斗笠宽袍,携杖行于山间,虽寥寥数笔,神形俱在。山石和松木均以枯笔焦黑为多,加浓黑湿笔点缀[56]。

张若霭因书画受帝知遇,尝作《五大夫松图》卷(今藏故宫博物院),一卷,纸本。款“五大夫松图,臣张若霭敬写”。水墨细笔,画于宋纸上[57]。用传统画法作写生画,别有一番情趣。

董诰以善画,受乾隆帝知。尝绘《方舆写胜》,其一为“泰岱祥云”。帝御制题画诗,成亲王永瑆以行书书之。

袁瑛乾隆三十年(1765)供奉内廷,山水晚年益加精密。尝绘《泰山汉柏图》立轴,水墨纸本。款识:“我行泰山麓,汉柏如虬龙。雪霜不能蚀,千古常菁葱。禅心淡弥永,老劲将无同。谁复记年岁,对此苍颜翁。题为天翁大和尚五十初度。白下古香袁瑛。”

(四)黄易之泰山图绘

黄易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而有金石味。在清代画家中,所绘泰山图独多。

黄易首登泰山,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时与济宁金石家李东琪(铁桥)同行,作《登岱观碑图》。画系镜心,纸本。有题识称:“戊申春季,同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属为补图,以志雪泥。钱塘黄易。”画面古意苍然,引人神远。

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诗人李鼎元登泰山,黄易为其绘《登岱图》。一时名士如袁枚、纪昀、李调元、伊秉绶、王芑孙、张问陶等四十馀人赋题图诗,为艺苑盛事。朝鲜学者柳得恭,来华时得观《登岱图》,亦为题七绝:“罗江诗话姓名留,西笑如今又几秋。燕邸青灯登岱帖,梦中人作画中游。”抒发了对泰山的无尽向往[59]。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山东按察使孙星衍至泰山祷雪,黄易亦为绘图留念[60]。又尝为友人山东学政翁方纲绘《岱云会合图》。

嘉庆二年(1797)正月至二月,黄易两度至泰安访碑,后绘粉本二十四幅,题曰《岱岳访碑图册》。图册为纸本手卷,每段一景,各系题记,分别为:岱顶、灵岩寺、大明湖、甘露寺、龙洞、石经谷、樱桃源、孔林、孟子庙、岗山、铁山、岱庙、千佛山、对松山、铁袈裟、大汶口、开元摩崖碑、孔子庙、王母池、尖山、功德顶、佛峪、五峰、后石屋。卷后有黄易题跋称:“嘉庆二年正月七日,余携女夫李此山(名端本)游岱,自邹鲁达泰郡。淑气虽舒,盘道犹雪,不及登山,逐至历下与江秬香(凤彝)遍览诸胜。二月至泰山,登绝顶,遍拓碑刻,夙愿始尝,遇胜地自留,成图二十有四,并记所得金石,以志古缘。七月二十七日,钱塘黄易。”《岱岳访碑图册》为黄易之代表作,线条圆厚,不刻意疏密,大智若愚,凸现出一种金石家的典雅气度[61]。

黄易亦有《泰岱春意图》,立轴,设色绢本。款识:“嘉庆二年正月,泰山登绝顶,记所得金石,以志古缘,自留粉本。钱塘黄易。”又绘《灵岩高峻图》立轴,水墨纸本。款识:“灵岩高处,名功德顶,建石龛,龛座刻唐长庆元年李沣等题名,大中八年牟讜撰《方山证明龛功德记》,清泰二年黄彦晖、靖康二年赵邦美等题字。小松。”

见于记录的黄易作泰山图,还有《岱岩探碑图》、《功德顶访碑图卷》和《黄小松访碑册页》、《得碑十二图》(第三幅为《肥城孝堂山石室图》)、《泰山二十四景》(纸本,手卷,与《岱岳访碑图册》内容相同,或系仿笔)等[62]。另外黄易还为友人江凤彝绘过一幅《新甫得碑图》。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凤彝在新泰县新甫山下张庄(今新泰市西张庄镇)寻得西晋《孙夫人碑》。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三载:“江秬香孝廉(凤彝)游新甫,草莽中得《晋任城孙夫人碑》,黄小松(易)为作《新甫得石图》。”黄图绘江凤彝于苍山古柏下读碑之场景,右上有题识:“得碑图。丙戌春仲,秬香二兄属。黄易。”丙戌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时孙碑尚未发现,似应为丙辰(1796)之笔误。

除黄易一图外,江凤彝还分请友人王学浩、程庭鹭、奚冈、汤贻汾、钱杜和戴熙、郑士芳、徐栻等十二位名家各绘《新甫得碑图》一帧。又请黄易、钱泳、翁方纲、赵怀玉、奚冈、钱大昕、阮元、瞿中溶、石韫玉、潘亦隽等三十三位名家学者题跋,并《孙夫人碑》原拓,制成《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拓并题画诗合册》册页共七十一开。阮元为之署签。是册集佳拓、名画、法书、于一体,图、书皆严谨精意之作。晚清沈塘尝临各名家所绘《新甫得碑图》。原册中奚冈、王学浩、黄易、程庭鹭等图绘,沈塘皆为仿一过,能各得其趣。

(五)清后期画家之泰山图绘

嘉庆至清末时期,画家竞相以仿临为尚,山水画创作渐现颓势,此期泰山图创作不及前期之盛,惟张崟、戴熙等人所绘堪称名作。

钱杜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山水著称。嘉庆十五年(1810)为友人陈文述作《诗意册》册页,凡十六开,设色绢本。其第六幅为《岱岳望云》。题识称:“岱岳望云。思亲也。辛酉(1801)春偕潘红茶诸君北上,道经泰山,南望白云,嘅焉生游子之感。思亲忆亲舍,南望白云飞。云飞不可极,游子何时归?日观上清晓,天门开翠微。浮名尔何物,辛苦事征衣。”“仿大痴(黄公望)晚年荒率意。叔美。”册页上题诗皆为陈文述自作。画仿宋元明诸家笔意,而自具秀缜洒落之趣。题诗用秀雅小楷,与画互相映发。

张崟善画花卉、竹石及山水,另僻蹊径,有京江派(又作丹徒派)之称。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张崟绘《泰岳袖云图》。图轴系纸本淡彩,为赠妻兄郭树亭(廉甫)之作。裱边有张鋴、严学淦等题跋。画中由近至远,布有三组山石,耸立于中轴线上,点缀以长桥、庙宇、茅屋诸景,而以烟霭为区隔,悬瀑为连接。今人饶宗颐评:“此帧构图绝佳,层云叠巘,神出鬼没,南天门一线直上通天,尤见巧思,渲染工夫,更不可及。”[63]

赵光尝绘《岱岳乔松》扇面,设色纸本。题识:“岱岳乔松。仿文五峯本,写奉伟翁中堂诲正。晚赵光谨呈。”戴熙尝绘《岱宗密雪》图,图为立轴,纸本设色。戴熙题识称:“岱宗密雪。仿范华源(宋代画家范宽)笔。醇士。”近代画家溥儒于图上系之诗云:“雪峰玉芙蓉,随风乱舞空。四山鸣檞叶,不是大夫松。”

徐宗干历知泰安等县,道光十二年(1832)春于城西社首山顶建文峰塔九级,以倡文教。后宗干绘《文峰塔图》,广征题咏。图为手卷,纸本设色。描绘社首山上文峰塔胜景。款识:“甲午(1834)秋仲于闱中,玉溪(姜宫绶)仁兄大人属写此图,以集诸同僚题咏,亦谓一时之盛事,因以志之。树人徐宗干。”其后题跋者有张祥河、郭昌年、汪自修、阮烜辉、郭文汇、易焕暄、彭翊、徐宗干、刘庆凯、福淳、徐大纶、杨春喈、杨殿邦、姜宫绶等。彭翊诗云:“社首山头光奕奕,七级浮图插遥碧。自是徐侯笔幻成,一峰辟云科名脉。邑人谓是塔之功,塔不敢受归文翁。夜深试听塔铃语,安得育才尽如汝!”又徐宗干在泰安期间,曾绘《泰山图》长卷。友人邹光越集吴梅村诗句题之[64]。

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周际云绘《秋阴登岱图》。并系题识:“癸卯(1843)七月廿五日得信:子升三兄登岱绝顶,一宿白云之上,翌日乃下,空海天沧茫之概。子升欲述以文,惧无以为似,谓余曰:是非可以言语形容者。归又阅月,远寄六丈纸,命作《秋阴登岱图》,余曰:是特来索没字碑于秦人也,然鞭石封树,其奈毛颖无灵何。书五云。”

汪昉善画山水,邱壑浑成。咸丰七年(1857)八月,太谷学派首领张积中应泰安知县吴载勋(积中表弟)之约,携友同登泰山。汪昉为绘《松门坐月图》后,积中、载勋及李光炘、积中女弟子张静娟等各系题咏[65]。此图为纸本设色,“慕渠仁兄大人”上款,张槃引首[66]。

陈子清笔墨高古而生活气息浓郁,在晚清广东山水画家中独开生面。尝绘《岱岳清秋》立轴,设色纸本。款识:“仿王晋卿笔意,癸酉(1889)八月陈子清。”

李嘉福为戴熙弟子,山水苍润。有《岱岳秦松》成扇,水墨纸本。款识:“岱岳秦松。寄云父台正,李嘉福。”

陈汝玉善画怪石奇树,风格奇特。所绘《灵山朗公石像》立轴,水墨纸本。朗公石在灵岩寺东南山岭上,传前秦时朗公曾来此说法,石为之点头,遂称石为朗公石。此图即绘此奇石。款识:“吾乡小堂前辈尝作此图。白石陈汝玉偶兴抚之。”

梁于渭晚嗜山水,师法元人,意境宕逸。尝绘山水斗方册《泰山日出图》,“以淡蓝色和淡墨染山体暗部,留出山的受光面不染,其笔墨皴法全部服从于他自己观察和体现的明暗向背。表现的不独是笔墨,也表现晨曦的色调、景象”[67]。

陆恢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光绪二十七年(1901)所作《泰岱松高图》为立轴,设色纸本。有题识云:“泰岱松高。适得相斯廿九字。旭初(黄山寿)仁兄大人以屏见属,存箧中半年馀矣。辛丑冬,涂古树图就正,兼谢不促之意。廉夫恢时在海上,并识。”恢又有《泰岱五松图》、《岱岳支峰》、《徂徕一角》等。

冯迥晚年专攻山水,声价甚高。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作水墨画《岱岳望云图》。款识云:“戊申立夏,毗陵冯迥作,略参米友仁(宋画家)《白云归岭图》笔意。”有今人张辛稼题签:“岱岳望云。毗陵冯超然先生戊申所作。乙酉四月,星阶付装并题。”[68]

见于著录之画作尚:方薰《泰山纪游图》,万承纪《吴荷屋松盘揽胜图》,蒋因培《岱顶搜碑图册》,陈昙《泰山观日图》,韩三泰《登岱图》,张深《泰山图》,温肇江《岱峰晴雪图》,汪鋆《泰山图》,吴鸿恩《岁寒登岱图》,黄经藻《泰山图》,季瀛《岱顶观云图》等。此外,泰安本地画家也多致力于泰山图创作,由于他们比邻名山,日亲山水,得岱宗真面目,笔下之泰山具有不同一般的神韵。有泰山图传世者则有金简、米希伊、梁履占、侯西午等数人。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1]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56,166.

[2]石渠宝笈初编(重华宫)[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66,781-782.

[3]刘思量.中国美术思想新论[M].北京:艺术家出版社,2001,316.

[4](清)恽寿平.南田画跋[A].中国历代书学画论丛书[C].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50.

[5](明)李日华.李日华诗话[A].明诗话全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6396.

[6](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一)[A].关仝侧作泰山图为王晋卿书[Z].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清)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附八喜斋随笔[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44.

[8]张蔷.萧照[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7.

[9]赵俪生.1992年致门人张杰函[A].张杰.八旬回眸[M].泰安:泰安市新闻出版局,2012,264.

[10](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郭味蕖.宋元明清画家年表[A].明清山水名画选[Z].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明)汪珂玉.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三)[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5,1046.

[13]徐邦达.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284.

[14](明)沈周.沈启南纪游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阮春荣.沈周[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69.

[16]王俊栋,等.民间名贵古画神秘失踪[N].燕赵都市报,2005-06-04.

[17]邵洛羊.中国美术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8]黄宗贤.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5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176.

[19]佚名.名人书画扇集(第二十九).画之部二十第一幅[Z].北京:中华书局,1998.

[20]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222.

[21]陈文平.流失海外的国宝(文字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83.

[22]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12.

[23][24][28]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92.

[25]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藏画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4.

[26]易兴宏.2005古董拍卖年鉴书画(上册)[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27.

[27]任道斌.思嘉室集(下册)[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278.

[29](清)梅清.瞿山诗略(卷十二)[A].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22)[M].北京:中华书局,1998,607.

[30]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201.

[31]杨家騄.故宫名画临摹山水画[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09,287.

[32]李丽萍,陈松林.中国绘画全集(第2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0-21.

[33]邵琦.王翚画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114.

[34]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201.

[35]沈叶青,虞伟.历代名画大观(山水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11.

[36]扬州博物馆.明清书画集粹[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52.

[37]张謇全集(第五卷)[A].艺文(上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9.

[38]沈阳故宫博物院.文物精粹·绘画卷(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60.

[39]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528.

[40]安徽省文物志编辑室.安徽省文物志稿(上册)[Z].合肥:黄山书社,1995,645.

[41]王冰.秋空一鹤:华嵒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0.

[42]王凤珠,周积寅.扬州八怪书画年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19.

[43]曹惠民,陈伉.扬州八怪全书(第三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4]曹惠民,等.李鱓年表.(扬州八怪全书第三卷)[A].汪士慎.李鱓诗文书画合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5]李晓庭,蔡芃洋.花之寺僧:罗聘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0-81.

[46]王壮弘.碑帖鉴别常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86.

[47]杨丽丽.邓石如登岱图介绍[M].北京:故宫博物院,1998.

[48]吕铁钢,黄春和.法源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270.

[49](清)姚永概.慎宜轩日记(上)[M].合肥:黄山出版社,2010,230.

[50]单国强.织绣书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5.

[51][55]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图录(第27册)[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252.

[52]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610.

[53]中国古今书画拍卖精品集成·清代宫廷画山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5.

[54]陈仁涛.故宫已佚书画目校注[M].香港:香港,1956.

[56]蒋文光.中国历代名画鉴赏(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2320.

[57]黄宾虹.黄宾虹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28.

[58]王朝闻.中国美术史(10)清代(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8.

[59](朝鲜)柳得恭.燕台再游录.朝鲜刊本[Z].

[60]张绍南.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下)[Z].原刊本.

[61]陈振濂.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161.

[62]蔡鸿茹.黄易〈得碑十二图〉.文物[J].1996,(3).

[63]饶宗颐.虚白斋藏书画解题(十九)[A].张崟.泰岳袖云图.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十九册十三卷).艺术(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93.

[64](清)王培筍.乡园忆旧录(卷八).“古藤”条[M].济南:齐鲁书社,1993,445.

[65]朱季康,刘弘逵.张积中年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7-151.

[66]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8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53.

[67]王坚.粤画史论丛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159.

[68]李维斌.海上遗珠:海上藏珍书画艺术精粹[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93.

(责任编辑 梅焕钧)

A Review of Dynasties of Taishan-Theme Paintings

ZHOU Y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unt Taishan,Taishan 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21)

In Art Circle,it is said that the amount of paintings concerning Taishan is pretty few.According to General Solutions to China Painting Techniques——Taishan Painting Styles,although Taishan is respected as themost honorable one of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 for the long-standing culture,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status,paintings created concerning Taishan theme are very few.However the fact is that there are abundant paintings about Taishan in dynasties of artists'works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ata.The number of these paintings,from the period of the Six Dynasties to Qing Dynasty,history verified,is no less than a hundred,includingmany famousmasterpieces.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se paintings 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 order,simultaneously describing the artists'activities in Taishan,paintings'expressions and the appraises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Taishan;Historical Artists;Taishan-theme Painting

G127

A

1672-2590(2015)02-0030-09

2015-01-17

周 郢(1970-),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纸本泰山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熊明非作品选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兰华生作品
梁健作品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李传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