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前景*

2015-02-12文富德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制造业印度

文富德◎

印度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前景*

文富德**◎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在第二产业没有获得重大发展,没有形成强大工业基础的情况下,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这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有利有弊。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政府开始加速制造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弥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的不足。加速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将推动印度经济增长,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仍将影响印度经济发展。

印度经济 产业结构转型 经济增长前景

经济转型或经济转轨,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就经济转型概念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可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结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模式是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该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该国劳动力就业、消除贫困和社会发展。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由于服务业迅速发展,工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第一产业在印度经济中依然占有较高比重,第二产业在印度经济中比重始终不高,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占有很高比重,促使印度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结构模式。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第二产业没有获得重大发展的情况下,就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这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利弊同在,并与印度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政府开始加速制造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弥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的不足。加速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将推动印度经济进一步增长,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影响印度经济发展。

一、印度正在加速经济转型

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逐渐向以工业为主的国家转变,而随着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又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但印度经济转型的轨道却与此不同。独立后,印度虽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阶段,第二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所上升,但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上升缓慢。随着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依靠本国熟练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使第三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进一步上升。服务业已成为印度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有人认为,印度将可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依赖信息技术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国际社会甚至有人提出,印度将无需经过克利夫兰式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直接将印度经济建成加里福尼亚式的服务经济。然而,不同产业结构对一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渐转型。

(一)印度服务经济的形成

独立后,印度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获得很大发展。由于各时期印度政府强调的发展重点不同,各时期三次产业的增长幅度也不同,导致三次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变化,促使印度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主要时期,三次产业在每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1950—1951年度到1965—1966年度期间,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从53.34%降到40.93%,降幅较大;同期,第二、三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分别从13.74%和32.92%上升到19.60%和39.47%,第三产业升幅比第二产业升幅大。

1965—1966年度到1980—1981年度期间,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从40.93%降到37.46%,降幅不大;同期,第二、三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分别从19.60%和39.47%上升到22.93%和39.61%。升幅较小,且第三产业升幅很小。

1980—1981年度到1990—1991年度期间,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从37.46%降到31.95%,降幅较大;同期,第二、三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分别从22.93%和39.61%上升到24.21%和43.84%,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升幅大。

1990—1991年度到2000—2001年度期间,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从31.95%降到25.73%,降幅较大;同期,第二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则从24.21%降到23.81%,第三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从43.84%升到50.46%。*根据印度政府财政部《2012—2013年度经济调查》统计表提供的资料计算。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大幅度上升,促使印度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利弊

印度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是在制造业并不发达,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形成的。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印度经济发展利弊兼有。

服务业本身的经济性质决定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一是可推动服务出口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国际商品贸易增长速度。随着印度国内服务业迅速发展,印度对外服务贸易也不断扩大。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例,印度信息技术外包行业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世界外包行业第一大国。随着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服务工作将转移到印度,促使印度进一步降低服务业成本。而廉价脑力将使印度服务业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产业,推动印度服务出口扩大。二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可减少对资源的需求量。印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印度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只有中国的60.6%;每万美元产值消耗的铜、铅、锌、锡、镍等金属只有中国的35.7%。其次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工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较低,而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的服务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较高,从而减轻了经济发展对印度环境的污染程度,保护了印度的生态环境。三是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独立后,印度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印度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增大。进入新世纪以后,服务业对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2%,成为其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由于服务业增长率较为稳定,且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超过一半以上,这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印度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有利于印度经济稳定增长。

印度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经济发展带来某些问题。一是增加劳动力就业有限,难以消除大众贫困。印度服务业快速发展,主要是信息软件服务等发展迅速。而从事信息软件这类特殊服务的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素质,受过良好文化教育,得到良好专业技术训练,这些特殊服务行业创造的劳动力需求并不大。目前,印度从事这类服务的人员约为300万人。因此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印度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难以真正帮助印度消除大众贫困。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不牢,难以持续发展。独立后,印度农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非常大,印度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印度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仅约为25%,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仅约20%。因此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在没有强大农业和工业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的基础不牢固,难以持续发展。三是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刺激,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经济改革以来,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存在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服务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大,其对基础设施的刺激作用也较小,影响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一、二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难以推动印度经济高速增长。

2.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

由于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印度必须加速制造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政府采取诸多政策措施,加速制造业发展。

为加速制造业发展,印度政府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2004年印度外资政策规定:除6个“战略性”部门外,其他行业都废除许可;在“自动路线”下,外国直接投资在允许的绝大多数部门的比重提到50%、74%甚至100%;逐渐降低对间接税的依赖;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进行组合投资;卢比在商品账户上完全可兑换;取消进口配额,废除商品进口数量限制;改革金融部门,解除利率管制等。2005年印度政府成立以政府总理为主席的制造委员会,公布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制定国家制造业政策,使印度能够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围绕国家制造业政策目标,印度政府设计了8项政策:以简化制造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程序为中心的制造业管理政策;以失业保险、偿债基金和资本增值税豁免为中心的退出政策;以绿色技术引进与发展为中心的绿色制造技术激励政策;以提升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技能培训政策;以拓宽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为中心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扩大内需为中心的基础设施赤字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以发展国家投资与制造区为中心的制造业集聚与集群政策;以促进出口为中心的贸易政策等。*《印度产业重定位制造业做引擎》,载印度《印度之窗》 , 2012年9月18日,http://www.yinduabc.com/biz/3612.htm印度政府鼓励印度公司加强与外国公司合作。国际跨国巨头将印度视为制造业生产基地并注入巨资。印度政府鼓励国内制造领域企业开展合并,以扩大生产规模并增强竞争能力。2011年印度政府出台首份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制造业。其政策目标包括,到2022年将把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6%至少提高到25%,创造1亿个新工作岗位;增强印度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提高国内产业附加值、拓展技术深度,促进环境可持续性。该政策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工业基础设施,通过简化并优化管理改善商业环境和开发绿色技术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举措是要建设名为“国家投资和制造区”的大型综合工业城镇,辅以先进的基础设施、土地功能分区、引入清洁和节能技术及必要的劳动力转移。政府首先建设7个国家投资和制造区。*刘亚南:《印度出台首份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制造业》,新华网孟买10月25日电,2011年10月25日 22:30 http://finance.people.com.cn/h/2011/1025/c227865-4252616797.html?prolongation=12013年4月,印度政府颁布国家投资与制造园区设立指南,详细说明其申请程序、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土地获取和资金来源、运作机制等。规定最低土地规模为5000公顷,其中至少30%用于制造单元;对其开发资金,中央将根据“公私部门基础设施合作支持计划”,建立不超过计划成本20%的适应性补偿基金;还可利用多边金融机构长期软贷款和外部商业贷款;为鼓励区内企业收入再投资,企业在出售厂房和机器后三年内向同一制造园或其他制造园进行再投资,且该投资用于购买新厂房和机器时,则可享受资本利得税减免。*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印度颁布国家投资和制造园区设立指南》,2013年4月11 日。

为振兴印度经济,莫迪政府继续加速制造业发展。2014年6月9日,慕克吉总统介绍莫迪政府未来五年施政计划。新政府将致力于吸引海外投资,加快大型商业项目的审批流程;建立工业区并出台激励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将印度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6月18日,政府电信和信息技术部长普拉萨德宣布,为重振印度制造业,将在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邦等地选定8个城市,形成8个电子产品制造中心;政府还将成立7个电子制造业基地,并将向新建公司退还基建资金,还向计划扩建的原设公司退还超过25%的基建资金;其涵盖从原材料到研发企业整个价值链生产的产品。*《莫迪政府选定8个电子产品制造中心推动制造业发展》,载印度《金融快报》,2014年6月18日。9月25日,莫迪总理宣布“印度制造计划”,希望将制造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1200多万年轻人创造就业。印度政府承诺将向投资者提供安全的环境、稳健的政策体制、便利和高效的管理制度,希望印度和外国企业相信印度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中心。*艾米·卡兹明:《莫迪推“印度制造”计划 》,载英国《金融时报》, 2014年09月26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406印度商工部长西塔拉曼表示,政府将通过进一步简化劳动法、放松管制和取消许可等措施,重点推动纺织、皮革、汽车及配件、电子、工程产品、公路和高速公路、信息技术等25个行业的制造业发展。*《莫迪高调宣布“印度制造”计划》,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经商室,2014年9月26日。http://kolkat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409/20140900745645.shtml接着,印度政府还设立“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该理事会在9月26日公布第一份《印度制造业国家发展战略草案》。该《草案》称:“仅仅是为保持目前7%的失业率水平,印度每年就需要在农业外创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印度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草案》认为,未来几年印度应争取实现制造业年增长12%的目标,这既可在每年创造160~190万个就业机会,也能够将国民经济增长率维持在9%左右。为加快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委员会建议政府在招商引资、企业管理及劳工制度、进口关税体系等领域深化改革。

因此,印度政府制定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颁布国家制造业政策,加速制造业发展,试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工业强国之目标,把印度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山吉夫·山亚尔认为,“这意味着印度将从当前以服务业驱动的增长轨道转向大规模利用劳动力和资本的东亚增长模式。”*《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制造王国”》,载印度《印度之窗》,2014年11月4 日,http://www.yinduabc.com/biz/8986.htm

二、影响印度产业结构转型的因素

作为发展中大国,印度大力发展制造业,既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某些阻碍因素。

就有利条件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制造品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人口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众多人口本身就是制造品的巨大市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对消费类制造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加,从而促使印度制造品市场进一步扩大。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渐增加,广大农民对消费类制造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加。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印度社会中已经存在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随着经济加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更多人将成为中产阶级,促使印度社会中的中产阶级队伍继续扩大。这个阶层对消费制造品特别是耐用品的需求特别大,从而推动印度消费制造品市场迅速扩大。

为了加速制造业发展,印度需要建立一大批新工厂,还需要对老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工厂的建立还是老工厂的技术改造,都将对各类机器设备等资本品提出巨大的需求。同时,为了加速制造业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印度需要建立新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对原有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基础设施的建立还是老基础设施的技术改造,也都将对相关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产生巨大的需求。此外,随着经济加速发展,人们收入逐渐增加,印度还需要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医院、更多的住房和更多的城镇,提高印度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将对各类制造品提出新的巨大需求。

因此印度经济发展本身,就将形成巨大的制造品市场。印度政府列出未来5到10年对外国直接投资具有潜力的项目达到3000多亿美元:一是到2008年道路发展和升级需要240亿美元投资;二是今后10年铁路部门需要220亿美元投资以购买新车厢、轨道、通讯和安全设备;三是今后10年里机场升级和现代化需要330亿美元投资;四是对港口扩张和现代化的投资,已启动价值220亿美元的萨加马拉港口工程;五是2012年以前向全部用户提供可靠的能源,在今后5年里需要730亿美元投资;六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仅供水和卫生工程项目每年就提供57.1亿美元投资机会;七是电信市场今后5年里有200-250亿美元的投资潜力;八是汽车工业发展也需要大量外国投资。这些都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机会。

(二)具有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基础

独立之初,印度已经建立起比较发达的纺织业、钢铁业、食品加工业等现代工业。1947年独立后,独立印度领导人决心把印度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为此,从1956年实行社会经济发展“二五”计划后,印度在较长时期中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印度逐渐建立起一个包括制造抽水机、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制造自行车、摩托车、卡车、轿车等公路运输车辆,制造纺纱机、织布机、榨油机、榨糖机、造纸机、印刷机等轻工机械,制造各类各类药品、各类化学肥料、各类日用化学品的化工机械,及制造核电技术设备、空间技术设备、重型机器设备、铁路运输机车、海洋运输船舶及其他机器制造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具有了发展制造业的基础。

长期以来,印度制造业年增长率都徘徊在5~6%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印度加速制造业发展,推动印度制造业正在出现加速增长态势。据统计,印度工业生产指数从2004—2005年度的100上升到108.6和2009—2010年度的152.9、 2010—2011年度的165.5 、2011—2012年度的170.3、2012—2013年度的 172.2 。上述期间,印度制造业生产指数从100上升到110.3和161.3、 175.7、181.0、183.3 。其中同期,机器设备的生产指数从100上升到126.1 和198.0 、256.3 、241.3 、230.0;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生产指数从100上升到110.1 和179.1、 233.3 、258.6 、244.8;电器设备等的生产指数从100上升到116.8 、459.2 、472.1 、367.1 、369.2;收音机、电视机和通讯仪器设备等的生产指数更从100上升到122.7 和809.1、 911.5 、950.5 、1003.7。*印度政府财政部经济处:《2014—2015年度印度经济调查》,2015年5月,第S-A42表。

值得指出的是,在制造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印度在制药、汽车、钢铁和石油加工等领域已经具备了某些优势。现在,印度医药部门依赖本土的科技研发就能生产出世界顶级的抗癌新药,印度建立起世界上单体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炼油厂,印度联合钢铁工厂已成功将美国和日本同行挤出印度。

(三)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15~59岁阶段劳动人口为7.3亿,占总人口的的60.33%。因此,人口众多为印度制造业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2005年到2012年之间,超过3700万的劳动力选择离开农业部门转而投入报酬更高的制造业部门。*文昊:《印度:下一个“制造王国”》?BWCHINESE中文网, 2014年10月17 日,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62712.html需要指出的是,印度15岁以下人口达3.7244亿,占总人口的30.78%。35岁以下人口达7.944亿,占总人口的65.65%。*根据印度政府财政部经济处《2014—2015年度印度经济调查》第S-A134表的资料计算整理。这清楚表明,印度人口结构比较年轻,未来印度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人口众多,不仅为印度提供了丰富劳动力资源,而且还促使印度劳动力比较廉价。长期以来,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劳动力成本最低国家的前列,劳动力成本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主要优势。根据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近几年印度有组织的制造部门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税金)增长十分有限,只从1999年每小时0.68美元涨到现在的每小时1.5美元,而同期生产工人的报酬只从每小时0.53美元增长到每小时1美元。与中国每小时3美元的制造业平均报酬相比,印度劳动力成本使它面临的直接竞争来自菲律宾、越南等制造业新兴国家,而非成本正在上升的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更多的跨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拥有大量低成本年轻劳动力的印度。

除了在劳动力成本上极具竞争力之外,印度还有部分质量较高的劳动力。这也是印度发

展制造业的重要优势之一。经过独立后60多年教育的不断发展,印度人口识字率已经从1951年的18.3%上升到2011年的73%。*印度:《2014—2015年度印度经济调查》,新德里,印度政府财政部经济处,2015年5月,第S-A132表。重要的是,由于长期推行精英教育,促使印度已经形成一个丰富的人才库,其中包括能用英语交流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与工程师,他们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成本效益的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支撑。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质量优秀已为国际所公认。目前,该院约有2.5万名毕业生在美国工作,仅思科系统公司就聘用1,000多名该院毕业生。现在,印度大量高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美国“硅谷”工作人员中38%是印度裔。在美国软件工程师中,印度人约占1/3。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中,有820家是由印度年轻工程师创立的,还有数以千计的印度高级人才进入美国公司高级领导层。当今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最高领导层中正活跃着一大批印度培养的高级人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层管理者中印裔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超出任何其他国家。这表明,印度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资源依然丰富。

(四)国际产业转移为印度制造业发展提供机会

世界经济转型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除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都处在转型之中。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呈现出两个主要特征,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世界各国纷纷加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进程。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逐渐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新经济推动下,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继进入经济信息化时代,不断地把劳动力成本高、耗费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制造业向国外转移。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利用劳动力廉价的优势,积极引进外国投资,大力发展劳动力成本高、耗费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制造业,推动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业向国外转移,促使其实体经济不断萎缩,并逐渐形成产业空心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缺陷,促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再次启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大力发展制造业,虽然促使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也推动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自然资源逐渐耗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也促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把劳动力成本高、耗费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制造业逐渐向国外转移。发达国家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升级,在世界上形成了新的产业转移浪潮。这就为印度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机遇。

尽管印度年轻人口众多,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严格的劳动法及臭名昭著的官僚主义等问题,印度一直难以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发挥作用。*艾米·卡兹明:《莫迪推“印度制造”计划》, 载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09月26日,PM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406因此,印度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势必成为阻碍印度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短缺

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现代交通运输设施,邮政和电讯等现代通讯设施及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独立后,印度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一定进展。但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经济不断发展,缓慢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满足不了迅速增加的基础设施需要,造成印度长期存在基础设施短缺的局面。特别是1990年代初期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加速增长,对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印度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严重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印度社会经济转型。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使印度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基础设施短缺制约了制造业发展,促使印度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因为发展服务业所需基础设施支持要比发展制造业所需基础设施少得多。

制造业发展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充足的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的支持。由于工业发展需要建设规模宏大的厂房;需要安装各类大型机器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需要耗费大量电力;需要把大量产品销售出去。而这些活动都将产生大量运输需求,需要有充足的公路、铁路、甚至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支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运转,却离不开充足电力、石油等能源的支持。总之,工业发展需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长期以来,印度存在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公路、铁路、港口、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问题重重;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缺电率通常在10%以上,有的地区和有的时间,缺电率甚至高达30~40%;国内能源分布不均,石油贮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造成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导致电力部门和运输部门相互指责。电力等商品能源是现代各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印度拥有比较丰富的能源自然禀赋,但油气资源储量非常匮乏。由于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能源需求迅速扩大,导致印度存在能源短缺的问题。目前,进口石油已占印度国内石油消费的80%,缺电率长期保持在1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以上。1998—2013年间,印度电力缺电率仍为9%。2012年连续两次大停电,导致许多印度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一些企业不得不暂时关停生产线,一些企业由于不得不支付额外的电费造成运营成本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已经“拖住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后腿”。*K·P·普拉萨德:《印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1983年英文版,第63页。实际上,基础设施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也严重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发展制造业却势必对上述基础设施提出巨大的需求,而基础设施的短缺必然影响制造业的发展。

2.政策法律障碍

虽然印度法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法律基础设施方面依然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国内资本投资,也影响外国资本对印度制造业投资,从而影响印度制造业发展。

如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联系之一,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适应现代工作环境的变革,是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调整面临的共同难题。印度劳动立法多达20多个,从许多方面增加了雇主的责任,保护了工人的利益。但在目前劳动关系体系下,雇主、劳动者和政府三方间经常存在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的投资环境,制约了投资特别是外国投资的增加。一是劳动关系政策与经济政策、工业化战略不相适应,政府对劳动关系干预和管制过多,企业雇人的自主性受到严重制约。如1947年颁布的《劳资纠纷法》规定,雇佣员工数量超过100人的企业解雇员工必须获得政府同意,而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雇佣员工数超过100名的企业增加员工,必须获得政府批准。二是劳动立法与一些商业企业法律冲突。如1948年《工厂法》要求雇主提供“干净、卫生的工作环境,为避免在工厂内感染传染,需在便利的地方配置足够的痰盂”,但《药物管理法》从卫生和药物产品安全有效考虑出发,不允许在工作场所放置痰盂,法律冲突导致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两难境地。三是印度政府允许各邦制定本邦内的劳工政策,加上各邦资源、历史背景和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劳工政策的差异化和复杂化。企业必须遵守各种繁复不同的法律,法律执行机制不尽如人意且执法程序冗长。

严格的劳动立法和就业管制扩大了政府寻租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塔塔集团主席表示:“公司不能裁减雇员,因此效率低下就成为印度公司制度中的痼疾。”近20年来,印度经济虽发展迅速,但该国企业在生产中更重视资本密集而非劳动密集,。发展这些资本密集型行业,只吸收高技能劳动力,使极少数精英分子收益。目前印度整体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很低,广大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无法参与制造业活动,无法在发展过程中找到工作,因此印度经济增长被称为“无就业的增长”。

3.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设立软件开发服务企业不需要太多资金,也不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充足的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在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设立了数以千计软件开发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印度独立后财政一直处于赤字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财政赤字不断增多。2000—2001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赤字为90.9亿卢比,2006—2007年度增加到1058.2亿卢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印度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7—2008年度4%升到2008—2009年度8.5%和2009—2010年度9.7%。*[英]马丁·沃尔夫:《印度的未来》,载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3月10日。2009—2010年度仅印度中央政府预算赤字4.01万亿卢比,估计占当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8%。同时,独立后印度经常项目赤字越来越大。从1947年独立至今,印度外贸除两年有少顺差外,都是连年逆差,且逆差额不断增加。1990—1991年度印度外贸逆差94.38亿美元,2000—2001年度增到124.6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外贸逆差迅速增加,从2003—2004年度137.18亿美元增加到2011—2012年度 1849.22亿美元,增加10多倍。2011—2012年度,印度经常账户赤字78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2%。*中国驻印度经商参处:《印度经常账户赤字创新高引发广泛关注》,2013年4月3日。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导致印度外汇储备减少,并不时引发国际收支危机,造成货币贬值。

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经常项目赤字增加,造成货币逐渐贬值,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压力。经济改革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印度通货膨胀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发展制造业需要建立许多工厂,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还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充足的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加速制造业发展,在短期内建立太多的制造工厂,发展制造业,对于资金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的确困难。

4.行政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印度以行政效率低下著称。因此,行政效率低下成为阻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顽疾。在许多外资企业眼里,印度的管理制度非常不透明并且反应迟钝,印度的土地征用、环境许可、多级监管架构及复杂审批程序、劳工问题等障碍很难逾越,这些问题在低效的印度民主制度下短期内也难见起色。

政府官员腐败成风,也成为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印度公布的一份有关行贿成本的报告显示,每个印度城市家庭一年要花大约4400卢比用于行贿,而农村家庭每家为此每年要付出大约2900卢比。城市居民为找到工作,调换工作,平均需要行贿1.8万卢比,每年他们还要花大约600卢比买通交通警察,以免吃罚单或遭刁难。在农村,为得到补助而不得不挤出钱来行贿。政府针对穷人的那些扶贫项目,几乎一半受益者都送了礼或者送了钱才买到资格。对印度15个邦私人承包商的抽样调查发现,平均每个项目成本的9%用于行贿,80%接受调查的承包商承认,送了钱才得到工作机会。行贿者给官员“黑钱”,后者则回报以工程合同,泄露开发计划、授予开矿、出售石油产品等权利及解决银行“坏账”。这些“黑钱”相当于工程成本的2%至10%,一旦工程延期,官员拿到的好处可高达工程款的20%。*高美:《印度腐败大案连发 8成承包商承认送钱才有合同》,载《新京报》,2015年5月26日。腐败在印已存在上千年,但腐败类型在变化。现在,印度的腐败逐渐转向“大腐败”,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金额上,都远远超出过去。2010年被称为印度的“腐败年”,当年多起腐败丑闻被曝光,震惊印度社会。当年在印度举行英联邦运动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称约18亿资金被挪用。时任电信部长安迪穆图·拉贾以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给近百个不具资质的企业发放许可证并从中收受贿赂,令政府损失390亿美元,成为印度历史上最大的腐败案件。

多种原因导致了在印投资经营面临重重困难,不少外资已经撤离印度。2013年6月,钢铁巨头安米集团宣布放弃在印度奥里萨邦建设一座全流程钢厂和自备电站的计划。早在2006年12月,该企业与奥里萨邦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但一直未能取得建厂所需土地,没有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渠道,项目在诸多外部干扰下一再拖延。最典型的要数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印度的惨痛经历。沃尔玛在印度游说多年,试图进入该国的零售市场,以便接近印度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去年10月,沃尔玛不得不宣布终止与印度巴哈帝企业的合资,放弃在印度的零售合资业务,因为印度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管理过于严格,而且极其复杂。沃尔玛将会留在印度,但仅会运营部分批发业务。因此,印度被称为营商环境最差的国家之一。根据2014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经商容易度”指数,印度在189个受调查国家中排名第134位。

三、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

为了加速制造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莫迪政府上台后,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

(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印度制造业根基较弱、社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为加速制造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莫迪政府一上台就宣布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穆克吉总统在议会表示,基础设施落后是印度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新政府将制定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实施。小型机场、高速列车、连接港口与内陆的项目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升级的重点领域。*《印度政府公布基础设施升级计划》,载印度《经济时报》,2014年6月9日。莫迪总理在出席《让印度重回正轨——经济改革的行动议程》一书发布会时强调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的重要性。5月上任后,莫迪政府批准多项基础设施投资。2015—2016年度财政预算案将包括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智能城市和高速列车的建设。*《印度财政部:莫迪政府将拨款建“智能城市”》,载印度《印度之窗》: 2014年10月12日,www.yinduabc.com 。

一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新政府将制定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将建立货运网络,包括运送易腐农产品的运输网络,继续执行连接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等四个特大城市的“金四边形公路发展计划”,加速其他重要国家级公路的改造和建设,形成全国性高速公路网。各邦也要加速邦内重要公路的改造和建设,实现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有效连接。

二是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穆克吉总统表示,政府将铁路现代化改造作为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的头号任务,通过创造快速、投资友好及可预见的公私合作模式,创新融资方式,增加对铁路投资,扩大多山及东北地区的铁路网路、加强铁路安全系统将是优先事项;还启动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提出名为“钻石四边形高速铁路网”的承诺,即用高速铁路把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等四个特大城市连接起来。

三是机场港口改造计划。穆克吉总统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表示,将发展低成本机场,以便将小城镇纳入航空网络。他还承诺,政府将在对现有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同时,建造世界一流的新港口。*《印度政府公布基础设施升级计划》,载印度《经济时报》2014年6月9日。

四是光纤网络发展计划。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莫迪总理表示,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不光要多建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光纤网络和现代化的公共设施。2014年10月,印度政府发布《物联网策略》,目标是2020年培育实现150亿美元的物联网产业。这项战略被认为是“印度制造”与“数字印度”之间的纽带。印度政府承诺创建100个有现代化通讯设施的智能城市。这些城市专注于特定经济领域,将会“配备有世界级的设施”,包括以高科技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的老城市和全新的城市中心。

五是清洁能源发展计划。穆克吉总统指出,能源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印度将拓展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国家太阳能计划,将很快发布国家太阳能政策,发展核能发电,开展煤炭行业改革,提高私营部门投资比例。在《愿景文件》中,印度人民党计划通过给予每个家庭至少一个电灯泡的电气化,通过利用太阳能发电,根除电力短缺。2014年10月下旬,印度政府制定大力发展太阳能计划,计划5年内约花费1万亿卢比,实现太阳能装机总量10万兆瓦。印度政府加快工作进度,要求各邦寻找适合太阳能项目的地点。政府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已设立单窗口服务机构促进太阳能行业投资。*《印度制定计划大力发展太阳能》,载印度《商业标准报》,2014年 10月28日。

印度政府2015—2016年度预算案的中心计划是,以公私合营的形式来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政府为基础设施拨出了史无前例的高额预算,主要投入在公路建设上。财政部拨出820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819亿)的预算,希望以此缓解资金危机。新政府还推出公私合营的混合经营模式,政府参股40%,这也充实了基建工程的发展前景。到2016财年,政府征得的道路和燃油附加税预计将大约翻一番,这部分资金也将投入基础设施工程。

(二)加速制造业发展

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发展中国家或许不会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而是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赶超。制造业基础尚未巩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机会一跃而成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角——软件开发人材集中的印度也是如此。

2014年5月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就推出积极的产业促进政策,致力于从制造业和信息化两个角度大规模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税收制度,吸引境外企业投资,打造“印度制造”,二是通过加大中小城市及农村的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实现“数字印度”。印度通信与信息技术部下属电子与信息技术司官员称,“印度对制造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发挥软件优势,利用物联网提升制造业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功能,将是印度传统产业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加速制造业发展,印度政府推出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加速经济走廊建设,加速经济走廊地区智能城市建设。印度计划建设德里—孟买工业走廊、清奈—班加罗尔工业走廊、东海岸工业走廊、阿姆利则—加尔各答工业走廊及班加罗尔—孟买工业走廊等五大工业走廊,最终形成一个环,构成印度今后制造业发展的新阵地。每条工业走廊拥有至少6~8个基于智能城市原理开发的关键点,范围超过200平方公里。特别在德里—孟买经济走廊地带,政府设想将该走廊建造成一个以一条主要货运线为依托、跨越六个邦的高科技工业区。很多计划中的城市包括特别投资区或特别经济区,那些区域将放松监管,降低税收,促进外企投资。建造智能城市所需很大一部分资金将来自于私人开发商及外国投资。德里—孟买经济走廊将耗资1000亿美元,计划有26%的投资来自日本。为促进制造业发展,莫迪政府还降低银行带矿利率,进一步降低资本成本,以帮助提振制造业并产生消费需求。*《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帮助削减印度公司资本成本推动制造业》,载印度《印度之窗》,2015年7月1日; http://www.yinduabc.com/company/9921.htm重要的是,印度试图通过发展高技术制造业,以促进制造业发展。

(三)尽力改善投资环境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或许印度能够凭借信息技术、物联网等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投资,不断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逐步强化工业基础,实现与发达国家一样的生产效率,也将有望成为制造强国。但长期以来,印度不太重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注意到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获得的成功,更多印度人认识到,外国直接投资会带来专门技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

为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加速制造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莫迪政府推行诸多经济改革举措,改善投资环境:一是是扩大外国投资领域。莫迪总理表示,政府鼓励外资以创造就业与资产。除超市,印度所有领域都对外开放。二是加速外国投资项目审批。2014年9月印度政府决定将100亿卢比以下项目审批权由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下放到中央各部委。*《印度下放内阁审批权》,载印度《商业在线报》,2014年9月11日。三是提高外国投资比例。2014年8月22日印度商工部工业政策促进局发布公告,将外国直接投资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上限提高至100%,允许外资参与印度城郊公私合作模式的铁路走廊建设、高速铁路系统、铁路电气化、信号系统等项目。四是降低外国投资进入门槛。2014年9月5日,印度工业政策和促进局向内阁提出提案,将外资进入建筑行业最低建筑面积从5万平方米降到2万平方米,最低资本额度从1000万美元降到500万美元。*《印度政府拟降低建筑行业外资准入门槛》,载印度《商业在线报》,2014年9月4日。五是修改新征地法案。莫迪政府上台不久就着手修改该法案,在征得受影响家庭同意及强制性社会影响评估两方面放松对公私合伙模式项目的要求,将征得70%受影响家庭的同意改为50%。*《印度拟放松新征地法案中对PPP项目的要求》,载[印度]《商业标准报》,2014年11月5日。六是试图修改劳动法。莫迪上任不久,就试图对该国沿用数十年的劳动法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莫迪政府还承诺要结束 “税收恐怖主义”,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印度政府拟设立一个高级别小组解决前政府遗留的一系列税务争端,*《莫迪政府承诺要结束“税收恐怖主义”》,载印度《经济时报》,2015年4月28日。

现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重要制造公司都在印度投资建厂。世界主要汽车公司,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铃木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韩国现代公司等,均在印度设立汽车生产基地。随着印度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国对印度投资将不断增加。日本索尼公司加盟“印度制造”政策,并与富士康结成联盟,在印度生产电视。2015年4~5月印度外国直接投资合计74.5亿美元,同比增长40%。*《印度5月外国直接投资创新高》, 载印度《经济时报》,2015年7月22日。

(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为筹集制造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莫迪政府上台后,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先后访问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积极争取世界主要国家政府支持,吸引这些国家的公司到印度投资。中国、日本等国家都已经承诺扩大对印度的投资。

同时,印度积极参加国际金融合作,争取从中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起制造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印度国内基建发展一直与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多边金融机制进行合作。德里—孟买工业走廊已获得日本政府提供的900亿美元资金与技术援助。其余几条走廊也得到包括英国政府及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援助。*《搭亚投行快车 印度制造业要雄起》,载印度《印度之窗》,2015年4月7 日;http://www.yinduabc.com/biz/9408.htm但由于此前印度有过基建项目被世行拒绝的经历,所以对于未来10年印度国内基建融资近1万亿美元的庞大缺口,莫迪政府一直期待更多的多边金融机制能对印度国内基建施以援手。首先,印度积极支持成立金砖国家银行,希望能从中获得资金支持。重要的是,印度积极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成为首批创始成员国,并成为亚投行中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股东。正如印度商工部副部长艾米塔尔·康特所说,由于印度国内正在大兴制造业,尤其是鼓励基建领域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亚投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潘寅茹:《“印度大兴制造业亟需资金 等待一带一路细则公布》,载《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4月7日;载印度《印度之窗》,2015-04-07 00:00http://www.yinduabc.com/biz/9407.htm

然而,近年来,印度制造业却出现增长下降状况。直到目前,第二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却依然保持在1990年代初期水平,印度产业结构转型进展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1.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短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开始实行社会经济转型。这将对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尽管印度注意加速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能源短缺、运输瓶颈等基础设施问题依然存在,且非常严重。2012年6月伴随进入高温酷暑季节,全印各地电力需求猛增,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缺电难题更加凸显,导致许多城市长时间拉闸限电。在全世界14亿没有电用的人口中,印度占3亿多人。*王磊、郭西山:《印度经济遭酷暑电荒折磨》,载《环球时报》,2012年6月4日。2012年7月底至8月初,大半个印度突然停电造成近7亿居民两天无法用电,铁路运输中断,工厂停产,某些医院陷入瘫痪状态。这次大停电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罕见,暴露出印度能源短缺问题严重,严重制约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

无论工业和农业发展,都需要电力等能源基础设施和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电话等现代通讯基础设施的支持。解决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印度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平均需要得到56个来自中央和地方部门的许可,整个审批过程长达近24个月。印度未能按期进行的道路、电力、煤矿等基础设施项目总价合计近2万亿卢比。为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10月,印度政府计划设立国家投资委员会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并通过一系列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手续的便利化措施。国家投资委员会由内阁建议设立,计划通过便利化审批手续,减少项目审批在各部委的流转时间,以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审批速度。*中国驻印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印度拟设立国家投资委员会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2012年10月8 日,http://bombay.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1210/20121008390804.html

尽管印度政府注意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基础设施短缺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印度能源建设面临诸多问题。核电受到外国企业投资限制的影响发展缓慢,地理位置又决定很多地区难以发展水电,火电则面临煤炭供应不足的瓶颈。看来,缺电问题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长期存在。而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多,费时长,因此,运输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在短时间也难以解决,仍将在较长时期内阻碍印度工农业发展。正如凯捷公司报告所指出,落后的公路、港口、机场和电力系统,仍是印度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巨大的“硬件问题”。

2.短期内难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无论是制造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印度都还需要大量资金和大量投资。正如前述,长期以来,印度一直都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然而,印度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依然不高,没有超过25%。经济改革以来,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印度不断增加储蓄和投资,促使印度储蓄率和投资率有所提高,但直到目前为止,印度储蓄率和投资率也仅保持在35%左右。

由于印度经济中存在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与经济结构存在一定联系,因此,要消除经济中存在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必须彻底改变印度现有经济结构。即要消除印度经济中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印度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并加速制造业发展,使国内生产能够满足印度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和工业品不断增长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政府注意到,仅靠发展服务业,难以解决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就业,印度必须加速制造业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加的需要,印度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但是,无论是发展农业和制造业,印度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巨大困难。

虽然国内资金不足可以由国外资金来弥补,然而由于外国投资受到印度投资环境的众多限制,外国投资即使有所增加,也难以大幅度增加。在财政赤字巨大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在短期内难以增加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发展资金短缺的限制,不仅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也使印度制造业在短期内难以有突破性发展。正如印度政府财政部长

3.短期内难以完成重要制度改革

制造业发展需要能源、交通等硬基础设施的支持,还需要法律、政策等软基础设施的支持。因为无论制造业发展还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充足的土地和廉价的熟练劳动力的支持。

正如前述,现行的一些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仍严重影响着印度的投资环境,制约着外国对印度投资的增加。印度现行土地制度使外国投资者难以获得在印度投资所所需要的土地,印度现行的劳动法使外国投资者难以处理复杂的劳资纠纷,印度现行的税收制度也使外国投资者难以解决困难的税务纠纷,印度各级政府中存在的严重腐败也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为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和基础设施短缺问题,印度需要加速法律修改等制度性改革。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无论基础设施建设、外国投资的利用,还是制造业发展,都需要土地改革。二是劳工法修改。该法严重阻碍外国对印投资,也影响大型企业的建立,从而阻碍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

独立以来,印度一直都在进行土地改革,虽然获得一定进展,但成效不大。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多届政府都试图修改劳工法,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劳工法等,仍将严重影响外国对印度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2014年1月1日,印度《新土地征收法》生效,取代已有119年历史的《1894年土地征收法》。新《土地征收法》确立了新的土地征收规则及赔偿标准,私营项目开发商需获得80%土地业主的同意;公私合营项目需获得70%业主同意。农村土地赔偿标准较现行标准提高了2倍,城市土地赔偿标准提高了4倍。对于工业用地等产业关注的的问题,新《土地征收法》未提出解决方案,仍留待由各邦制定规则。*《印度新《土地征收法》将于2014年1月1日生效》,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经商室,2013年12月17日;http://kolkat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312/20131200428109.shtml正如印度政府财政部长阿伦·贾特里所说,制造业仍将是一项挑战,除非采取彻底的措施。他强调土地征用规范的必要性,认为印度需要放松土地征用规范,以鼓励投资和增长。*《财政部长:制造业仍将是印度最大的挑战》,载印度《印度之窗》,2015年1月3日;http://www.yinduabc.com/biz/9118.htm但是,上述法律在短期内难以进行修改。实际上,印度投资环境有着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在制造业领域,印度也以保护本土小作坊为名,把许多行业规定为“小型制造业”,完全禁止外资进入。

4.社会政治混乱影响社会经济转型

独立后,印度实行议会民主政治。印度政党众多,但在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大党依然在印度长期执政。1970年代后期人民党政府上台,标志着国大党一党执政政治格局的结束。1990年代,印度人民党在印度政坛逐渐兴起,并在1990年代后期举行的大选中获胜,并组成联合政府。瓦杰帕伊政府深化经济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由于广大城乡民众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经济改革的利益,导致国大党在2004年大选中获胜。国大党与左翼政党组成执政联盟,谨慎推行经济改革,使印度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并使国大党在2009年大选中再次获胜,且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但联合政府内依然小党林立,以致辛格政府许多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导致辛格政府支持率不高,国大党也在2014年大选中失败。

印度人民党在2014年大选中获胜,印度人民党总理候选人莫迪成为总理。莫迪主政古吉拉特邦13年,该邦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被誉为“印度的广东”。莫迪在大选中打出一句口号:“等我当上总理,印度就跟古吉拉特邦一样。”越来越多印度选民将未来寄希望于人民党莫迪的“古吉拉特邦模式”。

莫迪政府上台后,虽然宣布除零售业外,其他领域都向外资开放,也试图推行一些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但是鉴于印度政治中民粹主义盛行,一些政党为了自己政党的利益,都对莫迪政府发起的经济改革进行坚决抵制。从目前来看,慢迪政府试图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很难推行。因此在短期内在短期内难以通过土地法和劳工法等法律的修改,行政效率低下和官员腐败等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促使印度的营商环境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好转,外国投资难以大幅度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莫迪政府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制造业发展,尽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参与更加金融合作,印度制造业将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从而促进印度经济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社会政治混乱使经济改革难以顺利推进,促使营商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外国投资难以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因此印度经济增长率难以达到10%,难以重新回到高速战争样的轨道。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D73/77

A

53-1227(2015)05-0106-23

** 文富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教育部“985工程”三期四川大学南亚与国际问题研究创新基地研究员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制造业印度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印度式拆迁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