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音韵学发展述略

2015-02-12李柳情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2

图书馆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林学者湖南

李柳情(湖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2)

湖南音韵学发展述略

李柳情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湖湘学者对音韵学的探讨起源于宋代,南宋王观国的《学林》体现了湖南学者的音韵学造诣;明代桑绍良和袁子让的等韵学研究则把湖南的音韵学推向了一个小高峰;清代至近代的湖南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邹汉勋、曾运乾、杨树达等人的音韵学成果为学界所公认,湖南的音韵学发展走向了巅峰。

〔关键词〕湖南音韵学综述

上古时期的湖南,被称为南蛮鴃舌之地,因此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尤其是音韵学很难与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唐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尤其南宋迁都杭州以来,湖湘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湖南的音韵学也随着湖湘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逐渐兴起,并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南宋王观国的考据之学包含了大量音韵学成果,湖南的音韵学崭露头角,明代桑绍良、袁子让的等韵学,是湖南音韵学发展的一个小高峰,清初至近代学者的研究进入辉煌期,研究成果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1 宋代湖南音韵学发展初显端倪

唐宋以前,湖南地区属于南楚方音之地,远离中原雅音,音韵学研究甚少,南宋王观国的《学林》(亦名《学林新编》)初涉音韵,算是湖南音韵学发展的起源。王观国,字彦宾,长沙人,南宋徽宗时进士,官至祠部员外郎。王氏遍读群书,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撰《学林》十卷,书名取自《汉书·叙传》“正文字惟学林”之语,《宋史·艺文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不见著录。南宋吴曾《能改摘漫录》曾引用此书,称之为《学林新编》,洪迈《容斋随笔》称之为《学林》。

《学林》十卷,共三百五十八则。此书博引经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诗歌以及《说文》、《经典释文》、《玉篇》、《广韵》等注疏之异同,辨别真伪,考求对错,是一部辨别考证字形、字音、字义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八)对其评价甚高,“自六经、史、汉旁及诸书,凡注疏笺释之家,莫不胪列异同,考求得失,多前人之所未发。……论其大致,则引据详洽,辨析精核者十之八九。南宋诸儒,讲考证者不过数家,若观国者,亦可谓卓然特出矣。”[1]可见,《学林》在学术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四库全书》将其收入子部杂家类。清代学者孙文昱《学林考证》曰:“《学林》辨文字之正借,审音读之是非,元元本本,不为向壁虚造之说。”虽然《学林》不是一部音韵学专著,但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字音的考证,大量引用《经典释文》、《广韵》以及经书笺注中的声训材料,因声求义,考证古音,纯熟地运用音韵学相关材料和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湖南学者在音韵学方面的造诣。

2 明代湖南的音韵学继续发展

明代的音韵学研究以等韵学的成就最为突出,等韵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是用分等次、分声母排列单字制成图表,以研究、分析、反映汉语声韵系统。湖南学者的代表作是桑绍良的《青郊杂著》和袁子让的《字学元元》。他们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传统等韵学理论作了初步探讨,丰富了等韵学的内涵,体现出湖南学者在审音方面的精细,为清代湖南音韵学的发展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桑绍良,零陵(今永州市冷水滩区)人,字遂叔,明嘉靖乙卯经魁举人,曾任山西岚县知县。有《青郊杂著》一卷、《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传于世。所著《青郊杂著》,是桑绍良受其父“韵说之诫”后创作完成的。可见,桑绍良在音韵学上有家学渊源。此书共包括《青郊杂著引》、《青郊韵说》、《青郊字说》等十三篇论文,这些论文的撰写时间跨度很大,将近四十年,是作者一生音韵学研究成果的积累。主要阐述音理,即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作者的音韵学观点。作者用“十八部、四科、五位、五品、六级”等概念来分析汉语语音系统。李新魁先生在《汉语等韵学》一书中肯定《青郊杂著》是明清口语标准音的等韵图代表之作,向传统的“等”“呼”观念提出了挑战。桑绍良的另一部著作《文韵考衷六声会编》,是基于《青郊杂著》音理的等韵图,这些韵图横列声母,纵列韵母,同音字列于一格之内,标明所属声母和反切。由此,一部理论著作、一部等韵图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印证。

袁子让,郴州人,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嘉州知州,政绩显著,至兵部员外郎,精通等韵学。《字学元元》是明代语音史上一部重要的韵书,作者既阐述了音理,又作韵图加以分析。书中先列《四声等子》二十四摄的韵图,后列自己创作的二十二摄子母全编韵图。作者认为,“《等子》虽列为四,细玩之,上二等开发相近,下二等收闭相近,须分上下等读之。”这说明当时的语音已从《切韵》时代的洪细四等,变为上下两等,这一学术界认同的“变四为二”,是袁子让在审音上的一大贡献。另外,《字学元元》也保存了十六世纪的郴州方言语音系统以及其他地区的俗音,这对于今天研究明代语音和汉语语音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3 清代至近代是湖南音韵学发展的高峰期

清初至近代湖南学者的语言文字学成果逐渐增多,而且逐步建立了古韵学、切韵学、等韵学的研究体系,使湖南的音韵学研究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音韵学研究学者有罗愚、黄本骥、邹汉勋、曾运乾、杨树达、王显、唐作藩等人,他们在汉语音韵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下按学者所处的时代顺序梳理他们的音韵学研究成果。

罗愚,清乾隆年间音韵学家,字古直,湘乡人。他对自己偶然所得无名氏撰《切字图诀》残卷加以整理刊行,按平二、上二、去二、入一四声分列七图,每图横列三十六字母,纵列二十一韵,标明开齐合撮混闭等发音特征。七图之后,又附刻《康熙字典》卷首的两种韵图,并详细介绍二十种等韵门法,是一部精致的等韵学著作。

黄本骥,清代晚期著名学者,字仲良,号虎痴,宁乡县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博通经史,喜好金石,擅长音韵学,一生著述颇多,有《痴学》、《三礼从今》、《皇朝经籍志》、《颜鲁公年谱》等二十几部著作。张之洞所撰《书目答问》卷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湖湘学者共八人,黄本骥为其中之一,可见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其关于音韵学的著作有《诗韵检字》一卷、《等韵辑略》三卷、《古音辑略》一卷。其《诗韵检字》是作者为方便读者检索诗韵而作的字典,全书不分卷,按照《康熙字典》部首分部法,将《佩文韵府》所收单字重新按偏旁归入各部。此书弥补了《佩文韵府》按韵部收录韵字的弊端,即使读者不清楚韵字所属韵部,也能根据字的偏旁检索韵部,是《佩文韵府》的辅助工具书。《痴学》卷六中收录《韵学厄言》一篇,主要阐述古韵分部情况,强调古今用韵的变化,不可以今律古。

邹汉勋(1805-1854),字叔绩,新化人,晚清著名学者,精通经学、史学和小学,有“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之美誉,与中国的“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大书法家何绍基并称“湘中三杰”。邹氏一生著作等身,大部分是舆地学、方志学作品,其音韵学著作主要有:《五韵论》两卷、《五韵表》十卷、《说文谐声谱》十六卷、《二十二字母考》五卷、《广韵表》。其中,《五韵论》是邹氏音韵学成就的代表作,邹氏提出了古声母二十纽系统,通过分析《广韵》的反切上字,并以《诗经》中的双声、谐声以及声训、湖南方言等材料作为辅证得出“喻当归匣”的结论。虽然邹氏没有将喻三、喻四区分开来,但其“喻当归匣”的结论是后来曾运乾得出“喻三归匣”科学论断的先声。因此,黄侃先生说:“邹汉勋谓等韵一、四等为古音,此为发明古声十九纽之先导。”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葆嘉先生对他评价更高:“邹汉勋在古声纽研究史上大有建树,占有显著地位。邹汉勋古声二十纽的出现,标志着清代学者上古声纽研究由立论创说期而跃进系统集成期,从而为黄侃古音十九纽奠定了深厚基础。”[2]由此看来,邹汉勋在上古声纽的研究上启发了后来的学者,在学界有开创之功。

曾运乾(1884-1945),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又号半僧,益阳桃江人。先后在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任教。他在审音方面的造诣颇高,是近代有名的音韵学家。他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声纽”的研究上,代表作为《音韵学讲义》。其论文《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载于《东北大学季刊》1927年第1期)在陈澧确定的中古四十声类的基础上增加十一类,认为中古有五十一声类,并指出声类和韵类的洪细是对应的,《切韵》音系不仅韵母有洪音细音的区别,声类也有洪音细音的不同。论文《喻母古读考》(载《东北大学季刊》1927年第2期)提出了古声纽“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的论断,认为喻母三等字跟匣母同声类、喻母四等字与定母同声类,被学术界所公认。罗常培先生在《评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中说:“近人治中国音韵学恪守清人矩蠖,而能自有创见者,余独心折益阳曾星笠先生运乾。其所为《喻母古读考》征引翔实,断定谨严,虽于后代‘喻、定、匣’三母分化之故犹未说明,然自钱竹汀《古无轻唇音》及《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二文以后,殊不多睹。”[3]可见,罗常培认为,曾运乾的成就可与大音韵学家钱大昕相媲美。

杨树达(1885-1956),著名语言学家,字遇夫,号积微,长沙人。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古汉语语法、训诂以及文字音韵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古

文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1942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学术奖。杨树达一生著作颇多,关于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古音考证和方言研究,其成果收录在《古声韵讨论集》、《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篇目有《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诗音有上声说》、《之部古韵证》、《古音对转疏证》、《古音咍德部与痕部对转证》、《右论古声之文》、《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等。

王显(1922-1994),字尊荣,衡山县人。194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曾师从杨树达、曾运乾、罗常培先生,学习语言学、音韵学。1953年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积极钻研音韵学,担任过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著作有《诗经韵谱》、《王显语言学论集》,论文有《古韵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等四十多篇。

唐作藩(1927-),洞口县人,著名音韵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唐作藩先生从事音韵学、汉语史和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五十余年,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主要著作有《汉语音韵学常识》、《音韵学教程》、《上古音手册》、《汉语语音史教程》、《普通话语音史话》、《汉语史学习与韵研究》等。 他的论著范围较广,涉及音韵学、方言学、汉语史、词典编纂等方面,对于语言文字学科的横向普及和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湖南学者从宋代开始涉足音韵,明代发展至高峰,清及近代进入辉煌时期,学者们在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既为湖南学者在中国音韵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也启迪着后人在音韵学这个神秘的领域继续探索、奋勇向前。

(来稿时间:2015年2月)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1024

2.李葆嘉.清代古声纽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23

3.罗常培.罗常培文集(卷六).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516〔Abstract〕 Hunan scholars on the study of phonology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ng Guanguo’s Xuelin on behalf of Hunan scholars phonology achievement; Sang Shaoliang in Ming Dynasty and Yuan Zirang let the phonology of put Hunan phonology to a small peak;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Hunan more talented,fruits, Zou Hanxun, Zeng Yunqian, Yang Shuda et al. Phonology achievements recognized as the academic circles, Hunan phonology development to the peak.

〔分类号〕G25

〔作者简介〕李柳情(1978-),女,湖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献学与传统文化。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Phonology

Li Liuqing
(Hunan University)

〔Keywords〕Hunan Phonology Summary

猜你喜欢

学林学者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完形填空专练(五)
学林新语
学林人物
三线建设在湖南
学者介绍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