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教研究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定位与实践

2015-02-12时文中王宝红房义兵彭秀兰

天中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黄淮高教应用型

时文中,王宝红,房义兵,彭秀兰



高教研究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定位与实践

时文中,王宝红,房义兵,彭秀兰

(黄淮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驻马店463000)

目前地方高校的高教研究存在着选题趋同化、内容低层次化、研究力量分散化、研究成果利用自我化,以及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学术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地方高校开展高教研究工作要立足本校,突出面向决策咨询、指导实践、规范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把握好理论与应用、宏观与微观、当下与超前、国际化与特色化、个体与团队、三基教学与融合行业、点与面等关系,坚持研究引领、实践突破、以点带面、制度规范、突出应用、成果创新等原则,以此推动了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转型发展;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是针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与反思。由于承担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因而也有学者将高等教育研究定义为院校研究,即以研究者为主体、管理者和领导者参与的需求定向研究,是立足于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应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具有行动研究、咨询研究、自我研究等特点,其动因是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命是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化、管理科学化[1−5]。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历经体系范式→实效范式→文化范式→个性范式的发展转变过程[6],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从普遍关怀的情结向实践精神的转化,这为地方高校基于校本化实际开展针对性研究从而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诸方面成绩斐然,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许多地方高校还做得远远不够。

一、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的现状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应该是立足于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应用研究,具有极强的反思性、建构性和实践性。但是,地方高校高教研究的现状是:研究范围宽泛,研究方法与形式呈现“三多三少”(具象分析、微观阐述和实践总结多,抽象研究、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少),存在着高教研究的选题趋同化、内容低层次化、研究力量分散化和研究成果利用自我化问题,还存在着服务意识、实践应用、理论研究、创新意识和学术伦理道德的缺失等问题[6−15]。这些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教改研究项目陷入了“一立项,二研究,三结题,四再申报”的“无为”循环,不以校本需要为出发点,只为个人目的;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比率高;量的研究较多,质的研究较少,实验研究缺乏;收集资料的方法多样化,简单统计分析多,中高级统计分析少,统计分析总体水平不高;研究(调查)方法过于简单化;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学术性、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没有起于教学实践,项目成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成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成果转化利用存在着观念障碍、体制障碍和实践障碍;专业化研究人员不足,研究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二、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的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是高校利用高教理论指导办学实践,并与实践结合升华为理论后再指导教育实践而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如何搭建一个理论不空泛的学术和实践平台,如何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11]。

(一)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应坚持四个原则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应该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院校研究。因此,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2−17]:

(1) 立足校本。高教研究应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研究本校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办学过程、办学效率和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2) 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高校应切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校本问题和本身实际水平进行选题的“有所为”,不应尚理空谈,不应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原则的课题研究上“有所为”。

(3) 紧扣教学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地方高校高教研究的主题应该是紧扣校本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4) 兼顾当前与长远。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既要以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还要注重发展战略研究,使学校得到可持续科学发展。

(二)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应增强五种意识

地方高校的使命,决定着地方高校的高教研究应该增强以下五种意识:

(1) 决策研究意识。高教研究要有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政府和校领导科学决策,履行咨询职能,服务于办学运作与管理和地方社会发展的意识。

(2) 特色研究意识。地方高校高教研究要突出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突出本校办学特色,立足地方与地方高校互动三个方面的特色研究意识。

(3) 问题研究意识。高教研究要着眼于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性、发展规划与战略、教育教学管理、办学经费的融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调配、学生创新与就业等问题。

(4) 调查研究意识。高教研究要根植于办学实践活动,立足于校本。否则,离开调查研究,就理论研究理论,只能是无本之木。

(5) 开放研究意识。高教研究不仅研究校本,还必须放眼校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高等教育,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应突出六个面向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要求,需要研究并解决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因此,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应该突出以下六个面向:

(1) 面向服务决策。地方高校高教研究要着眼于学校自身的问题,使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科学决策和咨询。

(2) 面向指导实践。高等教育的新观念来源于本校的教育实践。校本高教研究的理论成果,必须能直接影响或指导地方高校的办学实践。

(3) 面向规范管理。研究要面向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

(4) 面向产教融合。研究应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5) 面向人才培养。高教研究应当面向“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人才需求标准相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衔接。

(6) 面向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地方院校高教研究必须面向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等实际问题。

(四) 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应做到七个结合

基础差、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外延式拓展”和“内涵式建设”的双重任务。如何解决和突破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摆在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面前的主要课题。为了更好地引领和助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的高教研究工作要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结合,强化应用研究;二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兼顾传统研究与现实研究;三是当下研究与超前研究之间的结合,既要注重当下研究,又要加强超前性研究;四是国际化与特色化研究之间的结合,使国际化与特色化研究并举;五是个体研究与团队研究之间的结合,重在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六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产教融合;七是研究的点面结合。

三、黄淮学院高教研究工作的改革及实践成效

(一) 黄淮学院高教研究工作的定位

高教研究工作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和推动性。为了助推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学校高教研究的工作思路也必须立足转型发展,着眼于教育教学实际和学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为此,学校提出了“坚持研究引领、实践突破、以点带面和制度规范四个原则;完成变任务研究型为自觉研究型、变分散研究型为系统研究型和变个体研究型为团队研究型三个转变;做到理论和实践两个突破;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个最终目标”和“选题源于校本、立项突出应用、研究贯穿实践、成果推进创新”的高教研究工作定位和原则[19],改革了高教研究工作,推动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二) 黄淮学院高教研究工作改革的成效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研究

近年来,黄淮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河南省政府、省科技发展计划和教育厅立项的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的重大(重点)项目(如教育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教育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标准”和河南省政府“河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和《河南省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河南省政府)等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了教育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标准(草案)》的制定,并得到了教育部、河南省政府和河南省教育厅的认可。这些项目的研究和成果,既为上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和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又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高教研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高教研究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研究事务性管理、研究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助推学校转型发展,黄淮学院在研究团队确定了宏观与微观并进、管理与教改并重、重点与一般兼顾、计划与自选统筹、点面结合、专业研究分布平衡和全系统闭合的高教研究工作思路,确定了“选题源于校本、立项突出应用、研究贯穿实践、成果推进创新”的研究原则。学校出台了《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教育教学成果奖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从各级各类项目建设原则、项目规划、项目遴选、立项审批、经费资助、中期检查、成果形式、成果质量要求、鉴定结题、成果应用和成果评奖等方面规范了高教研究的管理,为学校高教研究项目的实施、项目的质量和研究效益最大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学校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

进入“十二五”时期,在全面总结已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着手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例如,通过“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经典案例’研究”“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标准”“黄淮学院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的现实性与科学性研究”“黄淮学院区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经济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定位和专业定位等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前后,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教学型应用技术大学;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高职教育;立足河南,面向中原,辐射全国,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

4. 教学运行与管理规范的研究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运行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学校批准了“以学生评教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黄淮学院为例”“黄淮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成与实践研究”和“黄淮学院院系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项目。通过研究与实践,完善了教育教学运行与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等,从而规范了校系两级的教学运行与管理,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5. 产教融合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的能力,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难点[20−24]。为此,学校批准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研究——以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为例”(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管理运行机制实践与研究”和“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构建与运行研究”等项目,据此制定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工作条例》和《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章程》两个文件,打造了集教产研于一体的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黄淮学院科技产业园、梦工厂、黄淮学院科技文化一条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近200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地,搭建了能够实习实训、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四创”教育的综合平台,推进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主体”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的三个提升,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战略转型。

6.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

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建立与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教改项目的研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23]。如针对“应用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问题研究——以某专业为例”这个项目,学校要求每个院系至少选择一个专业开展研究,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改革。各院系在近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都建立了符合各自专业特点的“3+x+y”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对应的培养方案(“3”指3学年的专业学习,“x”指实训学年数,“y”指顶岗实习学年数)。

7. 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

紧贴行(产)业,紧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提高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重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之一,也是转型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23−24]。为此,学校批准了“黄淮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与管理研究”“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某专业建设为例”“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研究”“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实践——以某专业“3+x+y”培养模式为例”等60余项高教研究项目,全面带动了专业和课程的建设。

[1] 夏立芹.院校研究的历史和发展探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2] 王雪.院校研究在我国高校管理中的现实性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3] 闫敏姣.问题与对策——中国院校研究现实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4] 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5] 王洪才.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6] 郑确辉.高教研究存在的“四化”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7] 郑确辉.近年来我国高教研究出现“失效”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初探[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8] 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J].阅江学刊,2010(6).

[9] 朱兴勤.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为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10] 张革华,郑确辉.高教研究的几个缺陷与改进[J].理工高教研究,2002(3).

[11] 刘海峰.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工程势在必行[J].天中学刊,2014(4).

[12] 章宁.对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13] 李建辉.地方高校开展高教研究工作的理性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4] 周鹏,杜侦.高校教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现状的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5] 许秀琴.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16] 张和仕.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17] 郑确辉.促进高教研究上水平要处理好六大关系[J].高等建筑教育,2002(4).

[18] 邱祖发.地方高校高教研究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19] 王冰,时文中.立足黄淮学院校本导向的教改项目变革[J].计算机教育,2015(5).

[20] 介晓磊.转观念强建设破难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1] 介晓磊,王冰,谭贞,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的构架与运行——以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为例[R].黄淮学院,2013.

[22]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23] 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6).

[24] 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

〔责任编辑 朱占青〕

G640

A

1006−5261(2015)03−0128−04

2015-03-08

黄淮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XJGLX1002)

时文中(1964―),男,河南上蔡人,教授。

猜你喜欢

黄淮高教应用型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高教明星“猎鹰”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期天气预报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