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思想初探

2015-02-12杨亚杰何清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元阳重阳三焦

杨亚杰,何清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重阳思想初探

杨亚杰,何清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重阳思想源远流长,从群经之首的《易经》,到奠定中医学基础的《黄帝内经》都有对重阳思想的阐述。《黄帝内经》的重阳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医圣张仲景深悟《内经》重阳思想,编著《伤寒杂病论》。此后崇尚重阳思想的医家辈出,到了近代“扶阳”学派兴起,临证以“扶阳为纲”,极为重视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及预后的作用。查阅相关文献,揭示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指导人们的保健养生实践活动。

重阳思想;阳气作用;阴阳关系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础,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乃是世间最宝贵的,而生、长、壮、老、消亡等生命活动的变化,就是随人体阳气的盛衰而变化,因此要保持生体健康应当保护阳气。

1 重阳思想的渊源及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

重阳思想源远流长,在群经之首的《易经》中已有记载。《易经》[1]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为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属阳为天,坤属阴“乃顺承天。”,阳处于主导地位,统治地位,阴处于顺承、从属地位,这是从地位谈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医学典籍,其重阳思想比较突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上述“肾气”指的就是肾阳、元阳、真阳。女子在“五七”以前、男子在“五八”以前,通过元阳、真阳的气化作用,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女子在“五七”、男子在“五八”,由于元阳开始逐渐衰弱,温煦、气化功能逐渐减弱,五脏六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也逐渐衰弱,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言:“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以生杀言,则阳主生,阴主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对于人体而言,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是维系生命活动的根本,这是从阳气的防御、固射功能论述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在《中藏经》[2]中重阳思想也很明确,曰:“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得阳者生,得阴者死;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生长”“阴常宜损,阳常宜盈。”说明阳气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寿命的长短,与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张仲景[3]在撰述《伤寒杂病论》时就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重阳思想,在记载的112个方子中,有85个方子都是辛温热药组成,例如麻黄汤、桂枝汤、四逆汤等。此后,崇尚重阳思想的医家辈出,例如,宋代医学家窦材[4]就十分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意义,提出:“为医者,要知保阳气为本。”明代医学家张景岳[5]反对“阳常有余”论,认为“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以生杀言,则阳主生,阴主杀”。明代医家李念莪[6]曰:“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均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饮食的腐熟、气血精液的生成输布、呼吸吐纳、人体的升清降浊均离不开阳气。

清代末年著名医学家、“火神派”之开山祖师郑钦安[7],更是对阳气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夫人所以寿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夫人身受生以来,本父母真气,深合化育,成象成形,五官百骸具备,全赖这一团真气充周,真气无伤,内邪不作”。认为生命之源、生命之本,是来自父母的先天真气,即元阳、真阳、相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贯穿生命活动、生命现象全过程。

在《难经》和《中藏经》中,通过三焦对元气的功能进行了描述。《难经·六十六难》[8]:“三焦者,原气(即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9]中记载:“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难经·三十八难》[10]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即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从上述的论述来看,元阳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化为三元之气,即上焦之气,中焦之气、下焦之气,上焦之气归属心肺,中焦之气归属脾胃,下焦之气归于肝肾,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再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元阳对人之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影响,以及《难经》《中藏经》和“火神派”之开山祖师郑钦安对阳气的见解,笔者认为重阳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元阳、真阳的功能。

2 从阴阳关系谈重视阳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即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将阴阳做了高度概括,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又曰“阳化气,阴成形”。阳杀指的是万物得不到阳气、能量,枝叶开始逐渐枯萎、凋落。五脏又叫五藏。五脏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泄”,五脏中肾又为“封藏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阴藏指的就是五脏储藏精气,最终又归根到肾。“阳杀阴藏”[11]主要讲秋冬季节的变化,阳气的释放、升发不是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释放、升发到一定程度后,就逐渐转入收藏的状态,天地万物得不到能量的供给、阳气的供给,万物生长就趋于停止,渐渐地凋零、枯萎,而且随着阳气的收藏,寒气也开始逐渐增加,五脏开始储藏精气,我们就进入了秋冬的景象。从这可以看出阴阳之间以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同时阴阳之间是以阳气为主导,阴精的变化随阳气的变化而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的产生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只有阴精充足,才能产生足够的阳气,阳气才能进行正常的气化功能,卫外而为固。但阴精的产生需要阳气的温煦气化,阳气的温煦气化功能正常,才能从水谷之中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周身。阳生阴长[11]主要指春夏季节的变化,阳气逐渐释放、升发,白日逐渐延长,气温逐渐升高;属阴的万物也随着阳气的释放而不断繁茂,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而人体的阳气也开始由收藏状态向升发状态转化,由阳杀阴藏转化为阳生阴长。“阳生阴长”是以“阳杀阴藏”为基础,冬季藏好则春天有阳气可升;若冬季阳气失藏,阳气失密,阴阳转换就会被干扰,春来阴精不足,化气不足,不能应春气之发陈,周期循环则断而病生矣。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阴阳二者协调平衡中进行的,但是以阳气为主导,因此要注重养护阳气。阳气充足,则贼邪不害,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1] 卢崇汉.扶阳讲记[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5.

[2] 谭春雨.中藏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3] 卢崇汉,李可,吴荣祖,等.扶阳论坛[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

[4] 宋·窦材.扁鹊心书[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8.

[5] 明·张景岳.类经附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99.

[6] 明·李念峩.内经知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5.

[7] 郑钦安.医理真传[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102.

[8] 张树生.难经神农本草经译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86.

[9] 黄作阵.校注中藏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2.

[10] 张树生.难经神农本草经译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6.

[11] 刘力红.思考中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3-75.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9-23

杨亚杰(1987-),男,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养生、中医心理学。

R22

A

1673-2197(2015)03-0003-02

10.11954/ytctyy.201503002

猜你喜欢

元阳重阳三焦
话说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元阳梯田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