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特里克兰德与拉里的形象分析

2015-02-09贾思稷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刀锋拉里毛姆

贾思稷

摘 要: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与《刀锋》分别塑造了思特里克兰德与拉里这两个追寻自我的典型形象,二者身上拥有各自的特点和共同之处。本文通过从理性与感情的思考和毛姆本人唯我论思想两个方面,探索这种差异与相同形成的原因,由此对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思特里克兰德;拉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28-02

20世纪是颠覆的世纪,伴随着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呼喊,人们的信仰迅速分崩离析,在一种绝望和无可寄托的情绪中,整个世界和人类陷入了一种荒诞无意义的境地。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与《刀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关于“追寻自我”的故事。 “他在不断流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终于从文明社会的种种束缚和虚伪中解脱出来,这个形象也因此放射出奇异的光彩。毛姆在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生态度和人类行为,对今天生活在物质更加丰富的现代社会里的人不乏启示。”

一、思特里克兰德与拉里的形象共通之处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穷其半生追求艺术的伟大画家,《刀锋》中的拉里是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退役空军。二者都从原来的生活中抽身出来,放弃了在常人眼中看起来更好的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追寻着自我,不管遇到了任何阻挡都始终不选择放弃。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以世俗所理解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标准,而是努力寻找到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他们想要的都是一种精神的生活,因此不在乎物质方面的生活,也不在乎人情世故。他们最后都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找到追寻的自我:思特里克兰德终于通过绘画完整发泄了自己的情绪,拉里也在印度教和漫长的生活、思考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隐居于茫茫人海中,寂静的生活。

二、形象的最大不同

思特里克兰德与拉里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特里克兰德的追求是毁灭性的,指向自己,当他完成了自己的目的,达到所要追求的境地,就不可避免的走向毁灭。他的追求充满不顾一切的狂热,必须脱离人的世界,完全被原始自然的事物包裹才能实现。他在追求过程中是冷酷而自私的,任何人都不能引起他的同情,任何事物只要与他的追求无关他就不会在意。思特里克兰德是绝对的注定毁灭的天才。

拉里的追求指向一种人类共有的迷惘,像是在寻找一个绝对的真理,在这种真理的指导下,便可以开始一种与既往毫不相同的生活,因此拉里始终处在普通的人的世界里,他的追求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当周围的人面临困难时,他所寻找到的东西就能够派上用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通过生活完成了自己的寻找,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方式。

三、形象存在差异性和共同点的原因

1、感性与理性

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是古代一个焦点问题,到了近代它就演变成科学与艺术、原始与文明、机械与生命的对立。艺术的认知方式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径直把握世界的本质。印度的吠陀经也有同样的非理性,许多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斗争。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不可以以互补互助的和谐方式共存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认为理性阻碍感性把握世界的原始本质,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因对真理的无休止追求,必然要陷入绝境,所以需要从另一种角度,即审美角度看人生。

毛姆也是想借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阐释两种人性方向的转折以及被过去生活烙印的影响,恰恰就代表两种方向的人格,从按部就班的理性人生突然似“醍醐灌顶”一样转向另一种完全遵循内心的追寻生活。思特里克兰德是完全忽视别人的一种追寻,拉里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追求。

艺术的认知方式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它完全不受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的制约,是艺术家纯然的内省活动,具有最高意义上的非理性特征。因此,“与只能对世界进行表面性观察的理性主义相反,它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径直把握世界的原始本质”。

2、唯我论

毛姆个人的唯我论观点可以了解两个主人公特质的一致性。“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别人不要来管我的事,但我也发现,并非人人都是这么希望的,要是我不去管他们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冷漠、自私、无情无义。唯心论总是要涉及到唯我论的。”

在两个人物身上,这一观点体现的尤其明显,这造成了两个人物选择的相似性。而“唯我论”导致的结果是善还是恶,恰恰又反映出两个人物不同的根源,思特里克兰德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唯我”,甚至到了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程度,做任何事全凭自己内心,丝毫不考虑他人,是一种极端的“唯我”;而拉里则不然,“唯我”是建立在一个“社会人”追求终极真理的路上,不断的通过自我更新,实现自我与他人的交汇熔融。

总的来说,思特里克兰德和拉里最后都寻到了自我,内心都是满足的,只不过前者像一个悲剧英雄,赢得了内心,输掉了身边的整个世界;后者成为了一个世俗英雄,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价值。

毛姆建立在“唯我论”的自我意识通过这两部小说、两个人物实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纠结斗争、相生相克的影子,也能看到梦想幻灭的悲哀和理想实现后的欢喜,这中间要经历的,不会像小说中的一样神奇,也绝对不会像小说中轻描淡写得那般容易——但这一切,都是一个平凡人要成为自我的伟人必经的征程,最后究竟是悲剧英雄,还是世俗英雄,甚至仅落得一个悲剧或世俗的结尾,都不重要了。因为,结局之前的一切,才是人生饱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 眉.《青年作家》.《从思特里克兰德看人类对命运和归宿的追寻》中外文艺版,2011(02)

[2] 毛 姆.《月亮和六便士》.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毛 姆.《刀锋》.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4] 尼 采.《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

[5] 毛 姆.《毛姆读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6]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罗宾·毛姆:《盛誉下的孤独:毛姆传》.李作军、王瑞霞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8] 尼 采.偶像的黄昏[A].尼采全集:第六卷[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 毛 姆.决定论与唯我论[A].毛姆读书随笔[C].刘文荣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 内格尔.《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刀锋拉里毛姆
丑角的原型
我是刀锋
拉里不走 唐宁街10号“捕鼠官”续任
春天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拉里·金正式与CNN分手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