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5-02-09刘文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20期
关键词:质疑提问中心

刘文芬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一是针对教材,因文提问;二是面向“主体”,因人而问;三是改变课堂提问专利,启发学生“会问”。一“问”而牵动全文,一“问”激起思维浪,用有效提问来打开学生的心扉,保证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有效 提问 中心 写法 质疑

引言

《礼记·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环。课堂提问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利于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问有答,学生听得带劲,教师讲得精彩,两者情感结合会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不是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都要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有效措施。刘向《说苑建本》云:“讯问之,智之本”。讯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学而思,思而疑,疑而悟,悟而存”。学生在无疑之处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可助“疑”的点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都说明“问”有其积极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利于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科学地安排课程进度;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能使师生双向情感的对流达到默契的配合,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思维就会进入亢奋状态,心绪处于最佳时机,进入了“好学”、“乐学”的境地,有问有答,学生听得带劲,教师讲得精彩,两者情感结合会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有效的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一、针对教材,因文提问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以大纲、课本为依据,既要注意基础,又要注意重点,不偏离单元和篇目的学习目标。

1.针对文章的中心进行设计

语文教学中,那种随心所欲、零敲碎打的提问是十分有害的,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的提问必须有准备、有目的、有启发性,这样做可以提纲挈领,使整个教学活动不蔓不枝,紧凑严谨。例如《散步》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本文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这件普通的生活小事,阅读本文你感受到作者一家哪些美好的情感?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说“文中儿子的孝顺”;有说“一家人之间的尊老爱幼”;有说“妻子的贤惠温顺”;也有孩子说到“中年人的责任感”……

这个提问的设计,紧紧扣住了课文中心,虽然只是一个提问,却统领全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稍加梳理和引导,就能让孩子们对全文的主旨领会了。

再如教学《春酒》一课,可立足文章中心,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用心“品尝春酒”,用“这是一杯___的春酒”说说你读后的感触。根据课文内容,有说“这是一杯充满母爱的春酒”;有说“这是一杯充满童真童趣的春酒”;有说“这是一杯怀念童年生活的春酒”;也有说“这是一杯思念故乡的春酒”……可以看到:在此问的宏观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微观细节问题,培养学生正确有序的思维能力,提高孩子们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的水平。

2.针对写作方法进行设计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的结构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生动贴切,或一种修辞手法,往往是经作者再三推敲,浓缩了丰富的内涵,在此设问能激发学生扩散联想,能使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例如,关于《羚羊木雕》中“插叙的作用”,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可设计这样的的层递讨论题来突破:(1)“我”为什么把贵重的木雕送给万芳?(因为万芳的“仗义”)(2)万芳的“仗义”在文章哪部分内容里表现最突出?(文章17段至23段)(3)为什么不按事情的本来发展顺序写?分析归纳插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刻画了万芳的形象,为下文万芳追送小藏刀做好了铺垫。其二,交代了“我”送木雕的理由。其三,侧面刻画了双方家长。划破裤子一事,我怕回家挨说,偷偷抹眼泪;万芳面壁一个小时。都说明双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甚至有点过头。体育运动,肢体受到伤害也在所难免,何况划破了裤子这么小小的事情。就是这么小小的事情,双方家长也不会放过,不问情由,光是处罚,有点不近情理。其四,舒缓了故事情节,使行文跌宕起伏,波澜有致。其五,又一次刻画了我的性格。我是一位很单纯的孩子,遇事没有主见,只会被结果束缚住了思考,不如万芳的思路那么开阔;同时,我又是一位懂得愧疚的孩子,看到那个长长的伤疤,就觉得对不住万芳,心底善良。这样的性格,总的来说有点懦弱,又为下文我顺从父母的要求、去追回羚羊木雕做好了性格上的准备。

分析《故乡》这篇小说时,抓住小说对中年闺士的肖像描写来研析课文,先找出作者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绘,进而找出关键词语“灰黄”、“很深皱纹”、“松树皮似的手”再与少年闰土作对比,对比中说明了什么?“老爷”的称谓说明闰土精神上又有什么变化?教学《芦花荡》、《蜡烛》时在环境描写处设疑,教学精彩的舞剧描写篇《安塞腰鼓》、《观舞记》时抓住修辞手法的妙用来设疑。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就把问题放在说明顺序上,而学习《海燕》、《华南虎》时就从象征手法的运用方面设计问题。

3.针对教学重难点处进行设计

前面所说抓住文章中心或抓住写作方法来设计问题,实际都由课文的实际内容或教材编排重点去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小说类重点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或侧重人物象形或侧重环境描写;说明文则重在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运用;议论文分析时找到中心论点后重在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文言文在于诵读及常用文言词语的积累;古诗文重在背诵默写及名句的赏析……如此等等,教师要纵观全局,把握各种文体特点及各阶段教学重点,在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处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要害,引导学生解惑释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面向“主体”,因人而问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就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何无视学生的提问设计,永远不会是好设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那如何使提问真正发挥“相机诱导”的作用呢?

1.要掌握被提问对象的心理,提问具有激励性,让学生想答

初中生由小学升入中学,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接近成人,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强烈而多变,自主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愈来愈强,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无拘无束地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问得适时,一是指教师上课时,要面带微笑,用正面的、积极的充满情感的语言来表达,在宽松的氛围中提问。譬如,在检查预习思考题的完成情况时,不要责问“你又没有思考吧?”而应该关心地、信任地问:“思考时有困难吗?”这种不刺耳、不生硬的问话,对学生很有效,没预习的,会低头惭愧,预习提问的“长效性”,充分利用教学情境,配合语言储备,进入候补状态。

问得灵活,一是提问的方法要新,要巧,不是老面孔,可采用正问、反问、追问,激问、错问等方法,二是提问的语言要活、要美,要使学生更好地保持注意,不厌倦学习,可将提问“异化”。比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他要检查学生学生是否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不是按通常发问“什么叫孀妻?什么叫遗男?”而是采用另外的方法提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让他去吗?”学生看了课文注释都高兴得笑起来了说“他没有爸爸呀!”“你们怎么知道他没有爸爸的呀?”“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寡妇,他是遗男——孤儿呀!”由于问题拐了个弯,学生多动一下脑筋才能回答,因而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会回答

课堂教学的优化,就一切从学生珠实际出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熟谙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掌握他们的语文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问,使学生各有所得。就拿我目前所授的五十中的两个班来说,教学《敬业与乐业》这课时,(9)班整体水平较低,我就在文章思路上设计提问,着眼于对整篇课文理解,而(3)班整体水平较高,我就抓住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设计提问,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有业”到“敬业”的人生价值;这必须在对课文有着深刻理解,正确把握住作者演讲的要义才可答出来。而在同一个班级里,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回答问题的标准也不一样,差学生答了一点,就要鼓励,中等生签到点子上,就要说对,优生答对,答得巧,有自己的主见,才算好。比如学习第四册第十五课时,我的课堂设计上半部分是速读者《恐龙无处不有》质疑讨论,(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南极大陆发现恐龙化石可以说明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复述“泛大陆”如何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对于这几个问题,前两个较容易答,课文里基本上有现成答案,不让好学生回答,给基础弱者表现机会,他们只要说出文中语句,都就给予肯定,后两题让成绩稍好者回答,要求他们的脱离课本,能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最后可让优等生重新回答后两题,要求抓住要点,详细地陈述出问题的来龙去脉。又如,每学期学习古诗文时,中等以上的学生要求篇篇背诵,而语文基础薄弱的只要背诵指定的篇目或段落,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也就在他们不同的程度和范围内进行。再如语文活动课是的说话训练,我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的目标设定,各有要求,差生要求“语句通顺”“言之有物”,中等生要求“围绕中心,层次清楚”,对好的学生则要他们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过渡照应和遣词造句方面有明显提高。

三、改变课堂提问专利,启发学生“会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设问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发问会认为是“捣乱”,过去所有大大小小的资料谈及“提问”,也多局于如何让教师“会问”,而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空喊“新”的华章,应该使“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在常态背景下有最“新”的反映,课堂上适当地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1.给学生“会问”的机会

有人这样说过: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深入钻研,“问”出有价值的东西。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本来设计好学习第二册第二十五课的《使至塞上》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结果讲完第一首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征蓬”一词,课本中注解“指唐朝出生的军队”可是这首诗前面没有提出军队,联系前后诗句,这里“征蓬”应是作者自喻。当时我认为她讲得有道理,表示赞成,并引导其他同学谈看法,最后一节课结束,没有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善于质疑,这是值得的。我在教学中每年都开展几节“小先生制课堂活动”,适当给一些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其人大胆质疑的能力。

2.给学生会问的方法

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通向胜利的桥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让学生“会问”,教师既可以以问引问,更要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一个成功的教师,教学每篇目课文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学生就会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是学会这些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范式,从而缩短自己产生有创造性问题时间。同时教师可从三方面对学生实施指导,提出要求。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二是不要一疑就问,要在深入思考之后再问。三是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本期学习第四单元《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主动要求,他要当回小先生,待我允许后,他还从网上查阅了很多邓稼先的资料用在课堂上,然后他也采取“你知道邓稼先——”为句式让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同时他还参照资料提出下列问题:(1)文章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2)课文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作者引用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没想到这位小先生模仿老师“技术已到家”了。

总之,课堂提问是向学生传输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思维的脉搏,掌握提问的火候,把握问题的关键,并适时引导学生发问。尽可能让一“问”而牵动全文,一“问”激起思维浪,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保证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质疑提问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