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绿色发展的现代节约美德

2015-02-07张治忠

伦理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节约人类绿色

张治忠

现代社会,绿色发展倡议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并永续利用各种资源。为此,其将资源、环境定位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将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定位于追求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实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保护环境质量和世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通过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过度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而使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改变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形成现代社会的节约美德,最终落实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此来推动中国绿色发展的不断前行。

一、绿色发展对现代节约美德的价值诉求

绿色发展观的核心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一状态对环境的友好,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人与人的自在和谐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与传统的“唯GDP论”的经济增长模式观念不同,绿色发展观更强调作为主体的人,作为载体的社会,作为生态环境的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这正是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理念又根基于资源不可再续、环境不可再逆的现实基础。换言之,这就是资源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些变量的内在运动矛盾和内生和谐“在场”问题,体现的伦理内涵就是“共生式”发展。这种“共生式”发展是一种向内而不是向外的内在性发展,个体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的占有多有,不再是以量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内在个性的品质提升,注重精神财富的拥有,外部占有与“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被摒弃。真正的贫穷与富有不单在外在,更在内在,不单是量的区别,更是质的区别,在自我塑造和自我的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共生式”发展既是人与人的共生,也是人与自然的共生,还是人与社会的共生。在交往而不是索取中,人与人的共生更和谐,人与自然的共生更自在,人与社会的共生更自为。简言之,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亲近他人,绿色发展观体现的正是这种“共生式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正是人类的这种成功,往往导致征服与改造被放大至极致。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已经用自然的被无节制破坏和资源的被无节制利用这一血淋淋的教训所证明。资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人性具有天生的自我性,这恰恰是绿色发展的最大阻隔所在。因此,绿色发展不是难在理念的贯通,而是难在人性的特质,难在资本与自然的天然对立。也就是说,“只有扬弃资本的劳动方式,才能实现绿色发展”[1]。当然,完全扬弃资本的劳动方式实无可能,没有资本与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就难以向前发展,历史也无从得以以一幅幅的生动画卷展开。但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类想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性的克制开发却是可以做到的,惟其如此,人也才得以成其为一个理性的人。简言之,人对自然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和更持续地利用自然,人对人性的克制是为了实现人更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对资本的节制是为了实现从“以资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这正是绿色发展观对人性与资本伦理要求的真谛所在。

现代消费社会对物质与资本的追逐已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追逐往往导致自然与资本之间的敌对和矛盾。而人的有限的需求在物欲和资本的刺激下,一旦被放大到自然不可承受之重时,自然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惩罚资本与人类,这已是不证自明的客观真理。事实上,人的需求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同样,自然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其生命也是有限的,如何在物质能量守恒定律之下,将这两种有限实现最大程度的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发展,是绿色发展关注的焦点。这也是绿色发展提出的“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经济”[2](P198)的重大意义所在。这种经济发展或者说消费模式,表面上看是对资源的节约,似乎是一种慢慢消耗以图拖延但最终还是消亡的方式,其实却暗含着资源的循环与再生意义,既有节约不浪费的意义,更有自然与资源充分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意义。这种意义也是契合了人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价值意义的,即人、生命、个体在追求从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进发的过程中,对内在更深层次生存意义的探究与实现,这不仅是对资源与自然的占有与挥霍,更是对自身内省与自然和谐的探究与实现。因此,绿色经济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要解决人与自然的价值问题。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自然也不是孤立的无机体,人与自然的共生在于二者的共存共续,在于二者价值意义的最本真的实现。基于这一伦理意义上的绿色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也由之有了生态文明的价值与意义,更有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人类社会要实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之中,所谓富裕的基本界定是具有不危害自身和社会的物质享受选择自由,真正的富裕是有积蓄而不浪费。自然不再是纯粹的有用性,它也是情感的对象、审美的对象等。正如存在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人必须有存在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才能觉得自己活着的意义,才能消除其孤独感。因此,当人类将自身融入到自然当中去时,就会觉得自己跟周围的生物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有别于人类社会的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必须回到自然当中,放下自己的身段,这样就有可能跟一只青蛙、一条蚯蚓栖息在同一片草地上,看着它们在自己的脚底下跳来跳去,或者蠕动,因而才能觉得它们与自己共属于同一块草地,人类才能体会到与自然界生物是一种共生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因而人类的心理自然就很平静,就有了作为类的归宿感和存在感。这恰好是与消费主义对自然与资源的极度压榨形成的鲜明对比。人是有限的人,生命也是有限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存在中实现无限的价值,值得每个个体与生命去思考,去探究,去追求。自然对于生命的价值不言而喻,如何将生命的价值融于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这是生命体达致真正不朽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来说,绿色发展不止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更是一种具有终极价值功能的价值诉求。

二、绿色发展与现代节约美德的价值共识

现代节约观所倡导的节约美德不仅意在缓解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旨在解决当下人与未来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保护生态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能源,关系到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等关系的协调,也关系到当下人与未来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等关系的协调。所以,对那些只注重局部利益、当下利益与直接利益的人来说,较难与那些为维护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持续利益的人有着相同的资源节约意识与价值观念。

为此,从宏观的视角考察,当前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分层次、分类别、以不同方式在政府部门、学界、社会公众和业界大力宣扬绿色发展低碳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让社会各阶层能广泛接受及达成共识;二是尽快建立一套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与度量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实现程度的指标评价体系。绿色科技及其创新以保护环境、节省能源、减缓资源耗竭为出发点,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支撑力量。绿色科学技术通过节约能源资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提高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的相容性,纠正以往那种靠单纯投入、加大消耗、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不正确发展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有机协调人类与地球承载能力。

形成现代节约观的社会共识涉及到节约的主体与节约的对象问题。节约的主体问题即是谁在节约的问题。节约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但节约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组织中的单一的人。节约从根本上与人息息相关,怎么节约、如何节约、可否节约及其程度如何最终由人来决定。节约的对象问题即是资源定义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说,资源包括人类一切可以节约的物质与精神对象,而现代社会人们强调的节约观是人类直面自然资源能源与生态自然环境时所处的困境;从狭义上而言,资源是从节约内容的重心上来加以划分,仅只包括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能够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用以提高人类福利的自然物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产物质资源和生活物质资源,也包括天然自然资源和人工自然资源。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制约,这种自然资源的存量总是有限的,有些自然资源甚至是具有稀缺性的。因此,现代节约观所强调的节约对象主要是指不可再生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这种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会随着人类的开采而逐渐呈现其稀缺性,从而逐渐变成稀缺资源,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谓的稀缺资源涵盖面将呈现出越来越宽泛的含义,既可能是物质对象也可能是精神对象,当然这种理解也体现了现代节约观在节约对象上的普遍性和不变性。

现代节约观的节约美德以最大程度地结合绿色与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绿色含量为价值取向,涵盖生活领域及生产领域。这种节约美德的实现需要政治、经济、教育等多领域的引导,可以在政治领域里通过实施绿色新政实现政府引领绿色发展的主导作用,在经济领域里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在教育领域里通过开展绿色教育培育个人的绿色发展观念、绿色消费观念及绿色行为习惯,在国际领域里通过国际层面的绿色合作解决全球共同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能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缘于因生产领域里资源高消耗的产业结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不可循环的经济模式。而实现生产领域里的节约,倒退经济或停止生产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重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集约型生产方式及资源型低消耗型产业结构的重点培育。目前,生活领域里形形色色的浪费现象依旧存在,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带来畸形发展,不仅会造成人体劳力的浪费还会带来自然资源能源的浪费。在生活领域养成节约美德,就是要形成建构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型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生活方式,进而真正实现理性物质消费和高尚精神消费相结合的节约型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观对现代节约观的强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自然资源的效益高度发挥。这种效益无疑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哪种效益,都暗含着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统一,最终实现的是资源环境效益的和谐。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言,资源的有效和充分利用是保证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充分前提,但这种有效与充分指的是资源的集约节约运用,而不是浪费式、粗放式的利用。换言之,资源的经济效益不应体现为一种单纯的量的积累,而更应该是一种质的效应。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资源开发利用的越少,无疑越有利。但是,这不是主张对资源的不利用,不开发。若是如此,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也就难以实现。简言之,经济效益以不溢出自然承受能力之重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社会效益以不损害经济发展与人的需求满足为前提,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在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意义上的生态效益的高度实现。因此,真正的现代节约观,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基础上的效益,是能保护生态环境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效益,既能充分满足,又能充分节约,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面向的极致。自然与人类,利用与保护,资源与效益,这些现代节约观中的变量也就在一种合理的积极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了和谐。

三、基于绿色发展的现代节约美德的时代内涵

人们通常所说的节约有节制、节省、约束、集约等涵义,体现的是一种工具价值或经济理性,并不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美德的含义。同时从人类文明发展演变历史的宏观视角看,人们对节约这种美德伦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西方古典经济学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曾提出“节俭悖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对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产生过很大争议。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节约美德的内涵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主要体现的是对效率或效益的追求,因为只有消费,生产的过程才具有价值、才能实现和完成,对节约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的纯功利论的角度来理解。节约观具有具体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研究视域出发,其有关节约对象重心内容如何的理解程度与认识层次也会不一样。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节约观以节俭朴实、俭用节食、缩衣省吃等为内容。因为古代社会剥削制度存在带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均,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物质产品的匮乏和总量的不足,及干旱、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绝大多数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物质产品严重匮乏,由此决定古代人节约对象的中心内容是生活领域或消费领域中的物质产品。在近代社会,资产阶级以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人们的节约观则主要包括禁止欲念、积累财富、勤俭持家等内容。在这些人的观念里,通过节约的形式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整个社会生产、非生产性的财富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概率,而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同样能够增加提高整个社会财富的机率;同时,一个人自身对财富的节俭也能够带来整个社会资本与财富的累加,因而这部分人将节约对象的重心内容定位在消费领域中的国民财富。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的最好尺度,劳动既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也可以创造精神价值,“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3](P342),“劳动时间也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4](P282),正因为其把节约对象的重心及核心内容看作是劳动时间,所以马克思的节约观被称为劳动时间节约观。此外,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理论将节约对象定义为生产领域中的各种稀缺资源。因为,节约生产领域中的资源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经济学的本质是承认稀缺性的现实性,并且设法计算出如何去组织社会,从而最有效率地运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方式。[5](P26)

传统节约观主要强调节约美德对于人基本生存的意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因物质生产力低下引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根本途径是通过加快发展生产力来增加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但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不间断性、持续性的特征,因此在一定的发展水平条件下,为保证有效生产力主要和首要的选择应以节约有限的物质财富为根本。因为,只有节约才能保证人们不会随时陷入贫困的境地,只有节用才能富民。事实上,人类也正是凭借着对有限的物质资料的节约型消费,才度过了无数的艰苦和漫长岁月,才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发展至今。因为,生产决定消费,物质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的物质消费能力。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物质产品及其满足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物质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生产力水平越低就越是只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所以,传统节约观强调节约美德对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节约与自己眼前的物质利益切身相关,倡导人们过一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苦日子,其限度往往是不能超过对人基本生存需要满足的生存效益。

作为一种美德,节约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诚信进步、美好善意的追求,代表着一种目的价值或伦理意义。因此,基于新时期人类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节约观时代内涵的理解应该围绕人的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展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角度来加以分析,并最终体现节约这一价值取向与效益观念,也因此就内在地规定了特定条件下的节约消耗限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过节约应能促进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稳定增长。在节约活动中,消费与生产应当保持一定的平衡,过度消费或消费不足都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发展。可见,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规定着不同的节约消费合理限度。第二,通过节约应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节约消耗下限不能危及到社会正常运转的物质条件和人类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消耗上限则不能超越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能由于过度消费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第三,通过节约应能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一定条件下,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有限,自然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有限,人类对自然物质的消耗与对自然废弃物的排放都不能突破一定的限度。由此,现代社会节约观以消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为核心意蕴,其实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现代节约观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能源短缺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解决。因此,节约观作为一种美德,其节约的根本目标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于促进每个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生产生活;从社会层面来说,在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步。概言之,因为节约的主体是人,节约对象的重心内容是自然资源,所以节约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亦即这一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具体化。当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缓解自然资源的匮乏与不足还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更多新的可替代性的自然资源能源来加以实现。但是,在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对立冲突的有效对策与关键选择应当是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能源。然而,较之传统节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节约观被赋予了新的特性。现代节约观不仅要求要节约人的劳动尚未加工的天然自然物和作为劳动产品的人工自然物,还进一步强调这种节约消耗的限度要约束在自然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人类尽管具有无限的改造与利用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人类的需求从满足基本的生存到追求自我的完善与全面发展也是无限增长的,由此造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有时会丧失理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天然合理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球上可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全球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当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自然资源能源。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节约观是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这一观念来说,包含两层核心要义:一方面,人类必须从自然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源,但这种获取不会自动得来,因为“对于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来说,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不仅对我说来而且在我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6](P180)。因此,自然能给人类提供资源,但人类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体力与智力劳动,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来从自然获得资源,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需求,从人与对自然的依赖与自然对人的需求满足来看,如果双方能达到一种满足状态,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体现,如果不能满足需求,则又是一种新的不和谐。但另一方面,人类从自然获得资源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源不可再生和环境不可再逆的规律,通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来达到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目的。反之,则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自然也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阻断人类获取资源的路径,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另外一种不和谐状态。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人类消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节约集约势在必行,贯彻一种新的资源节约观势在必行,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路径。

[1]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审视[J].哲学研究,2012,(9).

[2]欧阳志远.天富论——资源节约型经济哲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节约人类绿色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节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节约
节约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