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提振作用

2015-02-07龚天平王泽芝

伦理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胜利抗战中华民族

龚天平 王泽芝

王泽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讲师。

70年前,四万万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的全面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下简称抗战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兴盛的重要历史转折点,自此中国由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为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它彻底洗刷了持续百年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从此得以以昂扬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我们必然会深刻地认识到,抗战胜利不单单是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凝结于战争行动之中的民族意志与民族精神的胜利,它的实质价值就在于提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捍卫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唤醒中华民族民主和独立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团结意志和爱国精神;在当下中国,它则隆重开启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本文试图就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提振作用做一简单铺陈。在此有必要首先阐明的是,所谓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特质、民族意识、意志品质与精神风貌。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把民族精神表述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是指“一切有生命的生活的本源”[1](P1),它是保证一个民族存续、不断开辟出道路前行的根本力量。我国现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也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2](P6-7)

一、抗战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血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个健全的民族文化体系,必定衍生于该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表现为该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精神。中华民族曾以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发轫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至近代,中华民族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与蹂躏,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中国的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蚀,传统文明成果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期间,为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使中国人永作亡国奴,日本帝国主义者除了在占领地实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民族压迫外,还大肆轰炸袭击中国文化设施,在中国进行文化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使本来已遭列强破坏的文明成果雪上加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遇了历史上最严峻、最深刻的危机。正如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说的,它要么是“腐蚀我们的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毁民族气节的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要么是“对民族前途危害至大”的“反对进步,鼓励倒退”的“买办性的封建主义旧文化”[3](P22-23)。中国人民面临的深重灾难中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灾难,民族救亡内在地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存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疯狂侵略和敌强我弱的悬殊力量对比,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文化建设,兴办教育、扫除文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这一时期,民间文艺兴起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华大地迅速蔓延。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吞并中国、摧毁中华民族文化的阴谋,捍卫了五千年文明之成果。

抗战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这次转变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自我更新。从晚清时期经五四启蒙运动到抗日战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全盘否定”到“重新审视”的历史转变,由在辉煌灿烂的传统文明中建构起来的文化自信转向晚清以降日益占据主流的历史文化失败主义再到从抗日战争的历史精神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纵观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这种转变是由历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引发并推动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由军事失败引发的普遍大众对中国传统政治、经济乃至民族文化的整体失败的认知,文化悲观主义情绪在中华大地蔓延;五四启蒙时期,在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立自强的根本阻碍这一认知的基础上,对救国之道的探寻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转向对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全盘接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国民众曾一度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遗弃中迷失方向。西方的屡次野蛮入侵与疯狂掠夺使中华民众认识到西方文明的野蛮与血腥,从而全盘接收西方文明的观念发生转变,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重新审视西方文明。抗日战争之际,中华民族爆发出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视死如归的抵抗精神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在历史的砥砺中寻求自我更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4](P707-708)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抗战胜利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

全民族觉醒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谓近现代民族觉醒,就是指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的自觉探索和认识,是民族意识、民族使命感责任感的自觉形成,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一个由个体意识觉醒经集体意识觉醒最后到全民族意识觉醒的发展阶段:由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洋务派发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技术实业救国理想在甲午海战的全军溃败中宣告破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口号发起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振兴中华”为口号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道路,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生活境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使全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团结一致、聚全国之力抗御外敌,中华民族才有出路。费孝通先生经过研究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5](P1)这种自觉意识首先表现为由分散的自我意识向集中的民族自觉意识的转变,在抗日战争时期体现为全国人民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救亡图存意识,这一整体性的民族自觉意识促成空前高涨的爱国情绪和共同一致的抗御外侮行动。

首先,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近现代转型,增强了中国人民民主意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昭示着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中国近代史中的几次民主、自由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1937年毛泽东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时,提出了民主是新阶段“最本质的东西”,为实现这一任务,要将国民党的一党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保证人民的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主张得到了许多党派和进步青年的赞同。由于惧怕群众性的抗日救国运动会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并危及自身的统治地位,国民党从根本上没有改变一党专政的基本立场。抗战全面爆发再次唤起民众对实现民主宪政的强烈诉求,1939年,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掀起了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要求结束党治、实行宪政;1943年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抨击国民党独裁专制,呼吁从速实行宪政,强调民主政治是必然趋势,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响应,伴随着革命的脚步,民主意识和宪政运动深入民心。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响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其次,抗战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涵盖民众对于自身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的认知,即自身具有不依附于其他事物、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以及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抗战胜利的革命经历不仅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惟有自主才能自强,而且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革命领导力量。战后,人民迫切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6](P1079)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符合战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在战争的洗礼中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争取,在革命的领导力量上选择了符合自己利益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

三、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志和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最集中的阐释和最鲜明的演绎,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境况,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存在许多隔阂和嫌隙,帝国主义也蓄意制造民族纠纷妄图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共同的民族威胁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促使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搁置争议,共同抗御外侮,保卫家园。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种爱国力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合作。毛泽东指出:“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只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中的一切生动力量,这是唯一无二的方针。”[4](P523)可以说,抗战胜利验证了团结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这一经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道理,改变了历史上中国民众一盘散沙的局面,达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共识。“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6](P1032)从这一意义上看,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首先,抗战精神是抗战胜利的精神动力。在抗日战争这场关乎民族命运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民族信念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战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指引和激励下,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取得彻底的胜利。抗战精神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精神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爱国情怀,到近代,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以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将浓厚的爱国之情、赤诚之心转化为爱国之行。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行程和抗日战争中的无数英勇事迹反复证明,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二是不屈不挠的自主精神。这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胜利的精神保证。中国人民在苦难面前百折不挠、不畏强暴,为求得独立之人格与完全之国格而不懈努力,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P161)三是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这是抗战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胜利的精神动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屈服于命运、不屈从于困境的抗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8](P25)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在南京进行持续数月的疯狂大屠杀,残害无辜百姓30多万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大扫荡,力图摧毁中国军民的战斗士气。但是,中国军民以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和威武不屈的坚强意志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正是抗战精神支撑着中华儿女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

其次,抗战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9](P12)。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丰富和完善,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忠君报国”、“战死沙场”这一思想局限,使爱国主义建立在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爱国主体由仁人志士扩展到广大劳苦大众,人民大众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同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爱国主义的这一时代转变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一是提振和丰富了民族团结精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人们突破了“夷夏之防”的狭隘民族观念,充分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认识到中华民族虽然多元但终究一体,认识到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符合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的共同意愿;二是提振和丰富了民族自立自强精神,“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带给中华民族的血的教训,广大劳苦大众对于战争局势发展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力量成为中华儿女与苦难抗争、追求美好愿景的支撑力量,中华儿女不依赖、不妥协、不退让,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拼搏、奋发图强、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勇敢地追求和向往自由平等、民族独立、和平繁荣等美好价值。

四、抗战胜利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抗战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扫除了民族复兴障碍。近代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可能性条件。而这两大历史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简洁地说,就是中国梦。当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延续和切实践履,这种践履行动与抗战胜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紧密相联。抗战胜利恢复了中国失去的国土和丧失的主权,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结束外国侵略者和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享有的特权,中国拥有了民族自决权和自主权,恢复了中国独立的国家地位,形成了民族独立的国家意识,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国著名现代哲学家贺麟先生曾饱含激情地说:“八年的抗战期间不容否认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独特的最伟大也最神圣的时代。在这时期内,不惟高度发扬了民族的优点,而且也孕育了建国和复兴的种子。不单是承先,而且也启后;不单是革旧,而且也徙新;不单是抵抗外侮,也复启发了内蕴的潜力。”[10](序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坚定而深情地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11]如果把抗战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摆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宏大历史舞台中来观照,那么抗战胜利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首先,抗战胜利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实践中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年年内战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众苦不堪言,民族离心力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中国缺少甚至还没有形成凝聚力量。抗日战争中,民族的生存威胁以及民族成员的生死抉择激发了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的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成为毫不妥协地抵御日寇、保卫华夏美好河山、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提升了民众攻坚克难、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正如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其次,抗战胜利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提供前提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繁荣富强,也包括精神上的文化复兴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2](P31)文化是一民族生存延续之根基,是其发展壮大之灵魂,更是形成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坚实基础。列宁曾提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3](P349)这种看待历史文化遗产与西方文化的态度对于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毛泽东郑重地向世界宣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4](P1516)习近平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P99-100)抗战胜利及其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魅力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理性认知,还改变着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其三,抗战胜利恢复大国地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和平国际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亚洲主战场,中国抗战胜利为推动世界从动荡与战乱的旧秩序步入和平与发展的新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中国:“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起来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抗击所表现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15](P345)中国人民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世界和平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现着东方大国在抗战中的崛起。正如费正清先生指出的:“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16](P597)抗战胜利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一个政治性大国,《联合国宪章》的正式签署,中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独立的发言权,从此打开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大门。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罗斯福.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胜利抗战中华民族
坚持就是胜利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