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理论在汉维翻译中的应用
——以《红楼梦》为例

2015-02-0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红楼梦译者理论

徐 佩

(喀什大学 中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探究式理论在汉维翻译中的应用
——以《红楼梦》为例

徐 佩

(喀什大学 中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本文简要叙述了探究式理论的内涵、特点、一般模式和过程,重点叙述了探究式理论运用到汉维翻译中的方法和过程。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在实践中为汉维翻译模式提供参考,有效地提高汉维翻译的效率。便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汉维语学习,培养汉族群众对维语的学习兴趣,维族同胞对汉语的学习热情,提高在校学生学习双语的能力,为以后的汉维翻译奠定基础。

探究式理论;汉维语翻译;模式;应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学者、专家们对探究式理论展开实践研究,特别是随着我国不断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探究式教学慢慢成为教法探索的热点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1]。但在汉维翻译中将探究式理论运用到其中的案例还十分匮乏,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双翻工作,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寻找适合汉维翻译的探究式模式和过程,以便汉维群众能尽快达到无障碍的交流。

如何运用探究式理论展开翻译工作呢?本论文主要从探究式理论的内涵、特点、一般模式和过程出发,重点阐述了将探究式理论运用到汉维翻译中的过程,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汉维翻译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分析问题(这些具体的翻译方法怎么使用)、解决问题(这些翻译方法是否合适,还有其他的翻译方法吗)。最后笔者对汉维翻译的状况进行了思考,总结了探究式理论实施的优缺点,希望今后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和完善,找出更好地、更适合汉维翻译的模式,提高汉维语学习的效率。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一)探究式理论的内涵

探究一词在英文里拼作inquiry。按照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真理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真相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寻”、“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探究”一词之意指的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2]。近年探究式理论被运用到教学当中,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一定的素材、知识、经验为背景,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线索,以现有的教材为基本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地质疑、猜测、探索、总结、反思,最后构建出科学的教学方式。探究式理论这种带着质疑的眼光寻找问题答案的模式不光适合于教学,我认为他还适合于翻译。

(二)探究式理论的特点

通过探究式理论,培养人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的寻求适合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都是以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通过构建客观事物的模型,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储备、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相同,对事物的理解也自然会有所差别。通过探究式理论大家可以在一起汇聚各自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仅能打开学习的视野,使之看到问题的不同层面,还能拓展思维,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探究式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养成,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探究式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2]。探究式理论不单单是以简单地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探寻什么是最合适的方法,并通过探索、研究来获取知识,着眼于培养人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对知识的渴求,使之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汲取知识的快乐。

(三)探究式理论的一般模式和过程

探究式理论以探究问题为载体,常见的模式有三种:“问题模式”、“自学模式” 、“论文模式”[3]。这几类模式有共同的特点,都力图体现人的主动性理念,其思路包含提出问题、提出假想、验证和推论、得出结论和综合应用。而对于翻译者来说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力求达到等值翻译的效果,能让读者得到与原文作者相同的感受是首要任务。加之翻译汉维语言需要不断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因此自学模式和论文模式都不适合,所以我认为“问题模式”应该运用到汉维翻译当中。在这种模式中翻译者不断设置有关问题,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可行方案,整合知识,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网络最终完成翻译目的。探究式翻译过程则成为自身对掌握汉维双语新知识的互动过程。围绕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进行翻译,从某些连接点出发探索新事物的特征,从而认识新事物,最后用适当的翻译方法翻译出准确含义的作品。

二、举例说明探究式理论运用到翻译《红楼梦》中绰号的方法

(一)直译法

例1 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第二十一回)

上例中有猴儿,这一词是指王熙凤的。猴子本来是指动作十分敏捷的动物,在这里指的是王熙凤的言语敏捷、犀利,这与猴子具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绰号其实都是带有比喻修辞特点的。)实际上王熙凤也是一贯的言行敏捷,猴儿为其绰号显然是作者的艺术处理的结果,而译文中猴儿被译成majmun。由于猴子这种动物在汉民族文化中译法是可以表达原文意义的,说明译者的功力。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可以一一尝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法、还原法等方法来进行翻译,但这里翻译使用的是直译法,这种方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因为我们可以直接从这个名词中看出人物的特点。

(二)意译法

例2 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第三回 )

Biraq mεn birla ixtin εnsirεjmεn bizdε bir balajεzim bar,u《 alεmni malεm qilidian bir jalmawuz》,umu bygyn ibadεtxania kεtti,texi kεlmidi.

上一句中“混世魔王”一词,在这里指的是贾母对宝玉的一个称呼。实际上在《红楼梦》一书中经常被提及的宝玉的绰号之一,正如文中所说“混世魔王”是指天不怕、地不怕、称王称霸的一种形象。此绰号也充分表现出贾宝玉在家被贾府宠着护着的形象。在译文中将“混世魔王”译成alεmni malε qilidian bir jalmawuz,这种翻译的意思是指“能使天翻、地覆的魔鬼”,但需要思考的是“混世魔王”一词虽带贬义但并非大恶之徒,而译文给读者的印象则是可怕的、凶恶之人,恐与原文形象不符,在这里我们就要探究什么翻译方法能翻译出贬词褒义的含义,因为了解文章内容之后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对于贾宝玉的态度多是赞赏他的反对封建,积极崇尚新事物以及社会关系平等的。当然,最后翻译出的这种结果其实反映了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某些词语的色彩意义、认知情感的差异,这也说明文学作品翻译是不容易的。在后续的翻译中我们还要继续用探究式的方法一一尝试什么方法才是最适合的。

(三)音译法

例3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第三回 )

上例原文中“凤辣子”一词,该词是由王熙凤的凤语辣椒组合而得,其实也体现了王熙凤为人处世的形象特点。译文“凤辣子”译成了feη laza,这是因为此词由人名凤字组成,是采取音译的基础之一。另有辣子译成维语是“ laza”,本词也是音译词,这种译法能再现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属于成功的翻译,不需要其它方式再处理。这种成功的翻译就需要我们探究怎样将这一类的词用音译的手法进行翻译,要将这种成功的翻译用于更多的词,并把这些词进行归纳总结。

(四)还原法

例4 我疑惑咱家并无此人,说话人问姨妈,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小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第十六回)

以上翻译是在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有些句子可以用几种方法完成,但是哪一种是最符合原作者思想的折旧需要我们来探究,这也正符合探究式理论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汉维翻译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分析问题(这些具体的翻译方法怎么使用)、解决问题(这些翻译方法是否合适,还有其他更合适的翻译方法吗)。

三、结语

通过笔者对探究式理论运用到翻译中的大胆尝试发现:探究式翻译方式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地位。激发译者的兴趣,使译者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但是在实际探究式翻译时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探究式理论。不足之处是:适用范围有限、耗费时间过多、没有前人的例子可以参考学习等等。笔者从上述的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适用于已经有翻译成果的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多方面比较译者在同一作品中的不同翻译技巧,带着问题比较着去寻找更加合适的翻译方法,为读者能够更好地享受作品的原意奠定基础。所以在翻译中我们要灵活采用探究式理论,有些确实只有一种方法翻译的不做过多的讨论,以免浪费时间,但是可以有多种翻译方法的就要探究式思考哪一种最适合。

探究式理论有助于帮助译者寻找更好的翻译方法,达到原文等值翻译的最好效果,也有助于帮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更加接近作品创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探究式理论运用到翻译当中对译者有十分高的要求,需要译者有扎实的翻译基础和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同时如果运用探究式理论翻译作品会直接导致翻译时间过长、耗费人力物力资源过多等问题,所以对于简单的没有异议的作品文段的翻译不必都采用此种理论进行翻译,要多角度考虑翻译的价值问题,不是单一的追求翻译的完美性而是追求读者与原文作者大致相同的感受,探究式理论锻炼了译者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渐形成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困难,一方面要坚持探索。探究式理论在汉维翻译中的运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发现更加适合汉维翻译的方法和理论。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5.

[3]王琛.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2095-4654(2015)12-0067-03

2015-08-07

H215

猜你喜欢

红楼梦译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