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践与反思

2015-02-05高媛媛高金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

高媛媛+高金龙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设计与操作必修教材中的“活动”。结合该主题,针对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材中“洋流”部分的“活动”实施了设计与操作,记录了课堂操作的过程,以此进行小结与反思,肯定了“活动”对学生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简述了“好活动”设计中在案例选取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 必修教材 “活动”探究 设计与操作 结论与反思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说明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①。所以说,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这首先对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而对活动探究的操作与设计者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册教材共有“活动”141处,其中必修1共45处,必修2共51处,必修3共44处,这足以看出教材十分重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重视落实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那么,如何设计与操作“活动”?是整合地理教材和生活素材?是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性小问题?还是选取与“活动”呼应的案例教学?这些都是催生研究的问题,为此,我坚持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活动”,在实践中摸索其操作与设计方法。

“水圈和水循环”一课属于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共有活动4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明确列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设计与操作教材规定的“活动”,要达成既定目标。

【教学现场】

活动1

1.读图2-3-6(图略),说明洋流流向和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2.读图2-3-7(图略),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3.读图2-3-7(图略),分析南纬40°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设计与操作

探究学习:读图2-3-6和2-3-7,结合P50-51段落,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读图2-3-6,分别说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与东北信风带、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带有怎样的关系?你能再举例吗?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②读图2-3-7,中低纬海区,分别说明大洋东岸和大洋西岸的洋流性质是什么?试着分析说明纳如何依据洋流流向判断其性质?

③读图2-3-7,南、北纬40°附近海区洋流的流向相同吗?若不同,分别说明其流向?并从海陆位置出发,阐述产生差异的原因?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课的重难点内容,一般是以画图、读图和析图等过程来进行初步认识和深入巩固。对于学生而言,教材原先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高度的归纳性,很难快速有效的进行解决。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接近其“最近发展区”,在该活动设计中,我在每个问题前都设置了一个具体化,前后递进的铺垫小问题。比如,问题①由北赤道暖流流向与东北信风带的关系入手,联系到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问题③通过比较南、北纬40°附近海区洋流的流向,引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活动2

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简述其可能的漂流路径。

设计与操作

分组合作:神奇的“鸭子舰队”

①创设情境:展示文字材料“鸭子舰队”。

②情境设问:作为一名“追鸭族”,你能描述出鸭子的漂流路线图吗?

③自我点评:配图“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和“鸭子舰队漂流路线”。

④出谋划策:不久前,法国政府因为法国西部海域遭受石油污染向西班牙政府提出严正交涉。你能说说这一新闻背景下蕴含的地理知识吗?你能提出一些减少国家间摩擦的可行性建议吗?

神奇的“鸭子舰队”

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一个装了2.9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摔裂,所有玩具鸭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

在最初三年中,其中一批约1.9万只鸭子走完了6800英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路程,沿途经过印尼、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6英里。

另一批大约10000只鸭子没有跟随“大部队”,而是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在随着浮冰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了2000英里之后,这支北上的“鸭子舰队”开始南下。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了2000英里。

该活动设计的问题①②③虽然仍是复习巩固了洋流的分布规律,但是由于选用的材料主角是最近热门的、有着明显儿时记忆的“小黄鸭”,所以既没有脱离学习的主题,又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明显达到了调动课堂气氛和巩固教学目标的目的。问题④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建议,拓展其地理思维的广度。

【结论与反思】

从地理课堂“活动”探究的设计来看,本课涉及到两个活动,每个活动都以具体小问题的形式呈现,共应用了两种探究方法,活动1应用了循果导因探究法,活动2则应用了假设探究法,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点,通过主动降低学习门槛来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和能力,教学过程也更加流畅。从地理课堂“活动”探究的操作来看,本课针对四个活动分别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分组合作的形式,过程中也选取了一些热点素材,比如说“小黄鸭”。

地理探究方法是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本质和本质联系,从而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方法②。教师能有效设计与操作“活动”探究,不仅可以达成教学三维目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应用、创造,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 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② 崔超英.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活动探究”的方法浅议[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3:23-2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